审计与反腐倡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腐倡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理论上认识审计和反腐倡廉的关联性
(一)审计在反腐倡廉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合法性审计,揭露重大违纪违法行为,直接打击腐败
审计机关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的思路,突出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和掌握案件线索和信息,积极进行追踪审计。
2.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权力的约束
(1)经济责任审计是民主进步、法制加强的一种表现
强化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现阶段国家审计对反腐倡廉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审计对象由“民”到“官”的转变,这本身就是民主进步、法制加强的一种表现。
权力“寻租”是走向腐败的最重要通道。一些掌权的人搞暗箱操作,拿着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权力,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牟取私利,产生权钱交易。国家审计就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反腐倡廉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善于从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暗箱操作。
(2)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方面成效显著
2006年,全国共审计党政领导干部34253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335人。查出由于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法违规问题金额60亿元,领导干部个人经济问题金额2.8亿元,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查处109人,移送司法机关查处29人,撤职、降级62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逐步扩大。
3.行业和专项资金审计,遏制行业腐败,维护社会公平
行业和专项资金审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纵向审计。审计可以从顺着资金的源头一直到资金的末梢,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审计,审计能够发现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从而能够从机制上和体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堵塞漏洞,从制度上预防腐败的发生。
审计署最近加强了对垄断行业加强监督和审计,也是希望借助行业审计这个有力的手段,消除“福利腐败”。所谓“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利用自己的独特垄断地位和优势,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审计部门对垄断行业的审计中,应当将重点放在他们的经营成本上,严格监控其成本支出。审计部门应当将每年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以增加其成本的透明性,让垄断企业接受舆论监督。对于其过高的福利和工资水平,必须从成本中剔除,还应当追究其管理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
4.政府投资审计,遏制投资与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
“官营经济”古来有之。官营经济实际上是政府投资的结果,也是政府作为生产者的具体体现,也成为影响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政府投资活动本身的复杂性所造成的监督困难,以及监督体系建设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的现实,使得政府投资和建设领域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绝对的权力必然带来绝对的腐败。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可以明确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投资活动中的经济责任,约束对于政府投资权力的滥用,从而有利于防止经济犯罪、反腐倡廉。
(二)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1.审计的威慑作用
审计的威慑作用就是通过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对财政财务活动、国家政策的执行、国有资产的运营等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进行查处、揭露与披露,惩戒其在经济活动中违法行为,并告诫其他单位要守法经营不犯错误,这就是审计的威慑作用。
审计的威慑作用不仅作用与被审计的单位,也作用于尚未被审计的单位。因为审计是经常性的、覆盖所有国家资金的政府行政行为,只要是拥有国家资金的单位部门,都是审计对象。即使有些单位部门目前还没有接受审计,但他们也会因为审计的威慑力量,促使他们改善管理,廉洁自律。
2.审计的教育作用
首先,审计实施和审计整改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全过程。
其次,审计在反腐倡廉中主要通过审计公开发挥教育作用。
审计公开首先是可以通过查处腐败分子,对潜在经济领域的蛀虫进行思想教育,违法违规势必受到惩处,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政绩观,树立用权为民的思想,自觉抵御腐化思想的侵蚀。
3.审计的独立性决定了审计揭露腐败的彻底性
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审计机构的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能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从而保证了审计的客观、权威和有效。审计监督是对政财监督、税务监督、金融监督、工商行政监督、物价监督、海关监督、统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再监督。由于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实施经济监督过程中,不易受到外界干扰,比其他方式的经济监督更具有彻底性,因此更能彻底地揭露经济腐败行为。
4.从机制和体制上解决腐败问题,推进制度建设
温家宝总理指出,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要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问题。审计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全过程的对经济领域的监督,发现和披露经济运行和财经管理秩序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研究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机制和机制上提出建议,完善制度,从而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推动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全国审计机关及时调整审计工作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将过去单纯注重反映问题转变到综合利用审计成果,从机制和制度上促进解决问题上来。在审计实践中,在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全力查找制度漏洞,从中找出带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政策性的问题,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提出既符合国家客观政策又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审计建议,实现由个别到一般、实践到制度的转化提升。
(三)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优势
1.预防腐败的优势;
2.及时发现腐败的优势;
3.遏制腐败的优势;
4.惩处腐败的优势;
5.反腐倡廉的资源优势。
在实践中把握审计和反腐倡廉的规律性
(一)创新审计工作机制,审计“关口”前移
1.强化任中审计,严把权力运行关。以往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是审计时效滞后;二是整改落实不力;三是审计任务过于集中影响审计质量。任中审计是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的,有利于监督关口前移,有利于审计反映问题的及时纠正,也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一是为干部监管工作把好了“预警关”;二是提高了被审计单位整改的自觉性;三是提高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四是提高了审计效率,避免了重复审计。
2.投资审计“关口”前移,实行跟踪审计
著名反腐败资深学者李永忠对此的总结是:“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缺乏监督,事后基本不是监督。”而胡锦涛总书记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看,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的问题。”
从源头上杜绝腐败和浪费,审计“关口”应该前移,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对重大、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瞎审计,做到从源头抓起。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计类型,越来越受到重视。跟踪审计克服了事后监督的局限性,有利于及时发现项目建设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并从“超脱”的监督者的角度提出审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
(二)积极推进效益审计,严肃查处损失浪费
开展效益审计应围绕“揭露损失浪费、核查目标实现、分析制度缺陷、预告潜在风险”的重点内容,注意追踪运行过程,把“违纪违规是问题,效益不高、管理不善、机制制度不健全同样是问题”的理念贯穿于问题认定与分析之中。效益审计的重点就是要揭露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核查资金和项目目标实现情况是效益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积极探索建立以预期目标为基础,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同类同行先进标准为参照,切合各类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审查评价效益情况。要通过效益评价,分析制度缺陷,揭示影响绩效实现的机制制度性因素,这是深化效益审计的高层次要求。预告潜在风险,是发挥效益审计作用、服务于宏观决策的重要途径。要着力使效益审计的触角延长、范围拓宽、内容夯实,促进审计的警示、预警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努力使审计成果最大化。
(三)加大民生问题的审计力度,保障老百姓利益
防止解决民生问题的资金被非法使用,仅仅依靠自觉靠不住,必须用严格的制度来保障。而严格的制度能否落实下去,审计监督是关键环节。面对新形势,审计机关必须要增民生审计的总量,突出重点,反映国民经济热点问题,由于地区和城乡差别等造成的社会不公问题,重视民意,关注民生,加强对农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领域和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关注困难群体,推动解决当前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问题。
(四)扩大专项审计调查覆盖面,推进制度防腐
制度防腐,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是今后反腐倡廉工作的中心,也是目标。专项审计调查属性决定了专项审计调查是推进制度防腐的有力推动器。
过去的审计成果表明,专项审计调查效果最好的、最有成效的是行业体制调查。随着制度防腐工作的不断推进,专项审计调查应该着重于行业体制调查。做好行业体制调查,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
——全面把握行业发展情况。首先要用历史的眼光把握行业发展情况。其次要用辨证的眼光把握行业发展情况。还要通过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和行业内发展比较好的个案,吸收先进经验,摒弃落后观念。
——对行业体制的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关注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方面的法律,还要关注行业内部及各个地区的法律法规。
——强化调查成果的运用。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今后的审计工作,要逐步做到“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有利于政府部门行为的公开化,减少权力部门搞暗箱操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和官僚主义。同时,通过审计揭露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国有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有助于规范政府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建立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惩治腐败,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透明。现在很多问题的积累就是因为不透明。虽然不透明的事情不一定就有腐败,但凡是腐败的东西一定是不透明的,一定有暗箱操作。
(六)建立健全与其他监督主体间的协调机制
在权力监督环节中,国家审计几乎与各个监督主体都有关联,但国家审计不能代替任何其他权力监督主体的工作。比如,国家审计可以将发现的重大经济案件移交司法部门,司法部门也可以借助国家审计查办经济案件;又如,国家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向组织部门提供重要的审计信息,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的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作用而已。在权力监督环节中,审计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有权问责和整治的其他监督部门。如果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即使大白于天下,而不去追究责任,甚至不了了之,就难以起到惩戒的作用,让问题成为被暴露出来又无法不治愈的伤口,更难免让人寒心。因此,国家审计必须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科学、规范的协调机制,与人民群众、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并与相关各方建立法定的联系程序,使审计成果通过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高效运行,达到效果的最大化,使审计真正成为反腐倡廉的利器。
(七)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能力
首先自身要正,自身要严。只有自身正、自身严,才能严格审计。二是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1.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2.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3.要依治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4.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5.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6.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7.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8.要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切实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审。三是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反腐倡廉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注:本文仅摘选其原文的第二、三节)
标签:反腐倡廉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国家审计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