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校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对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7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29例、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愈的病例中,观察组3d内起效的比例为57.89%,对照组为36.3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起效快、不易复发,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针灸;顽固性呃逆;治疗效果
呃逆古称“哕”,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气逆上冲、喉间短而频、不能自控的呃声为主的症状,如果持续发作48 h,称为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引起血压不稳,使原发病加重等。由于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西药虽然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复发率高,且不良反应多。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中医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方面价值凸显,但由于治疗方法的差异,临床效果也不一[1]。我院对该类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4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57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29例、28例。观察组29例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9~57岁,平均(24.41±4.23)岁,病程2d~1.5年,平均(3.21±1.32)个月;对照组28例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19~59岁,平均(23.92±4.47)岁,病程2d~1年,平均(3.17±1.2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指导患者吸气后屏气(深呼吸后用力屏气,缓慢吐气)、颈动脉窦压迫法、惊吓法、镇咳药物等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分为胃火上逆型、寒邪客胃型、气机郁滞、脾胃阳虚型。患者仰卧位,取足三里、内关、三阴交、中脘等为主穴进行针刺,采取平补平泻法进针。中脘穴进针方法根据分型情况而定,胃火上逆型采用提插泻法进行针刺,于中脘穴刺入,以45°斜将毫针刺向天枢穴,不留针。寒邪客胃型,毫针以15°向上透至膻中穴,留针20min,行捻转补法。气机郁滞型加气海,脾胃阳虚型加脾俞、胃俞。膈、胃配耳针,留针20min。针刺1次/d。
1.3疗效判定
根据呃逆消除情况分为痊愈[2](呃逆完全消除,且2周无复发)、有效(呃逆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率的比较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P<0.05),见表1。
3讨论
呃逆俗称“打嗝”,发病原因可能与饮食不当、术后导致的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神经异常、脑血管疾病等导致的膈肌痉挛有关[3]。表现为不受控制的膈肌反复运动。多数症状较轻者可自愈,不需要治疗。但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的顽固性呃逆可引起患者呼吸节奏紊乱及烦躁、抑郁等情绪,给患者心理、生理、日常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则需要采取治疗措施。而且对合并某些心肺疾病的患者,顽固性呃逆可能使病情加剧。中医认为,呃逆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气不宣、胃气上逆、膈间气机不畅,进而引起脏腑气机失调所致。治疗应以理气和胃、调节胃肠气机、宽胸利膈为主。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治疗。西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临床症状,但不能根治,易复发。临床常采用的牵舌法、吸气屏气等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治疗效果不理想[4]。
我们对顽固性呃逆采用针灸治疗,以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等为主穴。其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具有调理脾胃、舒经通络、补中益气之效。内关为八脉交会穴,有宽胸利膈、调理气机之效。针刺中脘穴可和胃降逆,膻中穴亦为八会穴之一,具有宽胸利膈的作用。膈俞具有通经络、理气宽胸的功效。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分为胃火上逆型、寒邪客胃型、气机郁滞型、脾胃阳虚型,分别采用不同的针灸方式,胃火上逆型宜泻火清热,寒邪客胃型以散寒湿中为主,气机郁滞型宜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脾胃阳虚以健脾补气。对胃火上逆型将中脘透天枢作为治疗重点,采用捻推法和提插手法,以排泄出火气。对于寒邪客胃型,以中脘透膻中为要点,实施温热针灸,以达到驱寒、经脉温、降逆气、通经络的功效。气机郁滞型加气海,具有温阳化湿、通经益气之效,脾胃阳虚型加脾俞、胃俞具有健脾胃之功,配合耳针治疗具有起效快、缩短治疗时间、增加治疗效果等作用。针刺上述诸穴,辨证施治,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脏腑功能得以恢复,进而达到消除呃逆的目的。但在行针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轻柔、手法灵巧,避免出现猛拉、狠提等现象,以免伤及患者。本组资料中,观察组经过针灸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55%,略低于王增[5]报道的100%的有效率,但明显高于本组资料中对照组的75.00%的有效率。在治愈的病例中,观察组3d内起效的比例为57.89%,对照组为36.36%,其中观察组有2例在针刺1h后症状即消除,观察组患者在3d内起效的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较好,起效快,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患者呃逆症状,减少患者痛苦,且不易复发。
总之,采用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确切,且操作方便、副反应小、患者痛苦小,并做到标本兼治,因此不易复发,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朱瑞生,王涛,杨阳.背部特定腧穴低频脉冲电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8):67-68.
[2]姚坤.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J].检验医学与 临床,2014,11(7):949-950.
[3]蒋海燕.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5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 床研究,2015,7(33):116-117.
[4]杨旭晖.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 医学院学报,2013,34(21):3152-3153.
[5]王增.对于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光 明中医,2016,31(7):982-983.
作者简介:1 庄仁杰,男,1974.3,浙江苍南,大学本科,中医针灸,副主任中医师,浙江理工大学校医院,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号街928号浙江理工大学校医院,2:李迎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校医院。
论文作者:庄仁杰 李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顽固性论文; 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脾胃论文; 气机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