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自己主持的道路排水改造工程实际出发,从项目存在的问题、改造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了本文主体,旨在与同行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甲方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引言:
文中通过对东莞市长安镇福海路道路扩建、改造工程第二期(道路、排水工程)谈谈道路排水工程施工与质量管理的体会。水的下渗会降低路基强度,造成对地下管线和整个路基路面的损坏,且路面积水严重影响到行车安全,对如何快速降低地下水位和疏排路面水,铺设多个排水管道和排水区域并连接到城市排水系统,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让工程能顺利完工并达到工程设计要求,应考虑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
1 工程概况
长安镇福海路道路扩建、改造工程第二期(道路、排水工程)包括:路面工程(与原道路平接)、排水工程等。工程规模:长安镇福海路道路扩建、改造工程第二期(道路、排水工程),范围为K3+050~K4+500,全长1.45km,宽60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Ⅰ级,设计速度为50km/h。
2、存在问题:
1)硬化面积高,绿化带为高绿地。
2)道路红线内绿地不仅未起到缓解城市雨洪、净化道路径流水质效果,在有些情况下反而会增加道路排水压力。
3)道路作为大排水通道优势不足,暴雨发生时高架路面及辅路雨水径流会同时集聚排放增加下游排洪压力。
3、改造方案:
根据综合控制指标要求和各单项控制指标并结合现状分析,通过道路改造,融入低影响开发具体措施设计后,可以达到总体控制指标对该区域的要求,具体可选择的改造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人行道全部或部分采用透水铺装,降低道路开发后的径流系数,增加雨水的下渗。如只采用一定比率的透水铺装,透水铺装宜设置在人行道低洼区域或布置于汇流相对低点所在区域。如透水铺装底层透水性不佳,可选择更换填土或增加导水管,将净化、过滤后的雨水导入周边可利用设施。
2)中央隔离带下凹处理改为雨水花园后将高架路上雨落管雨水排入中央隔离带。
3)机非隔离带下凹处理改为雨水花园后消纳来自快车道及非机动车道的雨水径流。
4)人行道树池部分改为生态树池,用于处理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部分雨水径流,提升雨水水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人行道两树池间利用率较低的区域改造为生物滞留槽,增加道路绿化率,提升道路生态景观,同时可处理道路径流水质。
6)如中央隔离带下凹比率无法达到,可在高架路下局部区域汇水低点设置桥下雨水罐、调蓄池,利用调蓄池收集周边区域及高架路面的雨水径流,满足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要求,调蓄池收集的雨水可用于道路清洗和绿化灌溉。
7)非机动车道可采用 OGFC 透水沥青混凝土并设导水管,同时衔接好与道路管道排水系统的关系。
8)现状道路红线外存在大量的绿化空间,如道路空间内局部改造困难,可协调利用道路红线外部分区域作集中式道路雨水径流处理设施,如雨水塘、渗透塘等设施。
9)道路部分雨水口可改造为截污雨水口。
对该条道路进行的改造如下:
1)将道路两侧机非隔离带改造成为下沉式绿地,雨水收水设施置于其中,作为雨水主要行泄通道,满足 10 年一遇雨水行泄要求;
2)增大快车道横坡至2.0%,确保 50 年一遇雨水通过时,中央车道可通行;
3)由于道路纵坡大,为增加下沉式绿地的滞留能力,在分隔带内沿道路纵向分段设置小型拦蓄设施;
4)沿道路外侧绿带适当位置,分散设置雨水塘,并将道路下雨水管道与之联通,作为雨水调蓄设施,起到延缓和削减洪峰的作用;
5)道路人行道部分采用透水铺装、生态树池,降低道路开发后的径流系数,增加雨水的下渗;
6)非机动车道可采用 OGFC 透水沥青混凝土并设导水管,同时衔接好与道路管道排水系统的关系。
通过发达国家的雨水管理经验来看道路大排水系统的构建能够有效的缓解由于城市极端暴雨造成的积水内涝的问题。只有将开发设施的设计、管线系统、大排水系统设计三个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在城市化中遇到的洪涝风险的问题。
结 语:
通过上述施工方法,该工程取得良好的工程施工效果,同时工程的投资在可控范围之内。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逐步提高,建筑工程进度如期完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该工程得到了政府部门一致肯定!
参考文献:
[1]张云波加强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对策[J].才智,2008,(17).
[2]万金柱谈给排水工程的施工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5).
[3]梁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安全问题 [J].低温建筑技术,2009,3:119-120.
[4]谢英良.浅谈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J].工程技术,2009(22):260-261.
[5]谭毅坚.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浅析[J].工程管理,2009(33):168-169.
论文作者:莫国平,林应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道路论文; 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透水论文; 福海论文; 人行道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