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自改作文是相对教师的批改而言的。它包括学生自己独立修改自己所写的作文,或在教师指导下修改自己所写的作文。提倡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并不意味着减轻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导,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我修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学生自改作文,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培养的意义
1.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
人们一般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那么,学生作文的过程也应该是“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原来的表达……”的过程。学生作文写得不正确、不准确、不完整和不具体,是属于认识不足,即对事物外观现象和事物内在意义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如果教师单纯地“精批细改”,没有辅以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修改后加以辨析认识,实质上就是教师代替学生跳越了这一认识过程。另外,修改之“改”,改什么?叶圣陶《谈文章的修改》一文中指出:“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由此推理,教师批改,是代学生修改他选择材料和表达内容以及认识不足之处,是“越俎代庖”。学生自己修改,当然没有教师修改那么完美正确,但训练多了,学生写写改改,改改写写,反复思考原来的认识,只有这样,从一点一滴修正各个方面的谬误和不足到逐步完善自己的作文,才能真正提高作文能力。实质上,这和语文的抄错生字,数学的做错习题,必须学生自己订正是同一个道理。
2.从教育心理角度看
从教育心理角度看,提倡学生自改作文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教学的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文成于改”这是传统的重要经验,要学生在实践中练习与体会,懂得“文章写好后要多推敲、琢磨”的道理。当学生在自改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修改的作文通顺多了,流畅生动多了,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其作文兴趣也会提高。
3.从教学实践看
从教学实践看,一般学生对教师批改后发下的作文本仅是看分数和评语,要是教师不采用一定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琢磨教师的批改,学生就不会理解“老师为什么替我这么改”。另外,繁重的教学工作或学生多练多写,使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去批改作文,往往会产生批改上的偏见和偏差,贻误学生。学生的自改,一方面可以解脱无效果的忙乱,把精力放到指导学生自改,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教学设计上,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有较多时间让学生议论自己和别人的作文,避免偏见和偏差,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4.从古今中外写作成功的实践看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往往是在不断锤炼修改中产生的。“新诗改罢自长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些流传至今的名句,都是在强调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我国现代作家杨沫花了6年多时间,修改了六七次才写成了著名的小说《青春之歌》。俄国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修改了七遍……《童蒙诗训》云:“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美国当代作家柯德指出:“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品味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实例和重要论述,无不说明自改文章对提高作文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自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1.学生自改作文的范围
学生每写一篇作文,首先要求在立意、选材上进行修改。如主题是不是健康,是不是有意义,所选的材料是否切合主题,如果是写几件事,是不是每件事都与主题关系密切,这几件事有没有重复的。其次,从布局方面去考虑是否合理。如材料先后的安排是不是恰当,前后意思是不是连贯,开头结尾有没有“画蛇添足”的毛病,结构是不是完整,详略是不是合适等。最后,再检查字、词、句和标点符号方面的毛病。
2.学生自改作文的基本方式
换——就是去掉作文中的错别字、不恰当的词,以及病句和不正确的标点,而代之以正确的字、词、句和标点。《大纲》指出:“写完了以后要修改。要注意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用词不当的地方,有没有写错别字,有没有用错标点符号。要一句一句地念下去,把文章改得好一些。”训练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就要从字、词、句、标点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抓起。
增——就是充实作文内容。有的学生作文,重点段落写得不具体,笔总落不到实处,空话多。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实重点段落的内容。对一些作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不仅要指导他们扩写好重点段,还可以适当指导他们增添一些新的内容。
删——就是压缩语句,删掉多余的部分。有的学生作文,由于没有注意围绕中心思想安排材料,有些不该详写的地方却写得很细,致使文章重点不突出。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删掉非重点段落中琐细的情节,使文章变得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调——就是指导学生调整自己作文中某些语句和段落,把文章写得有条理。例如,有的学生作文思路不清,该先说的后说,段落颠三倒四。教师要指导他们理清文章的思路,调整段落,把文章改得有条有理。
3.学生自改作文的教学方法
(1)示例修改法
示例修改法是选择作文训练中存在共性问题的1~2篇作文,作为“病文例子”。在自改训练时,教师当着全班学生,对“病例”进行修改,让学生获得修改这些共性问题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然后,让学生照样子修改自己的作文。
这个方法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浏览学生作文,从全部和部分学生作文中,发现并归纳出几个与这次训练要求和作文基本要求相关联的共同性问题,然后选择1~2篇较典型、较集中的作文作为“病例”。第二步是示范修改。教师要在总结本次作文训练中存在共性问题基础上,出示“病例”。教师在修改“病例”时,要对学生讲清每一问题怎样修改,或增补,或调换,或修改,并讲清“为什么”。接着,教师要出示修改好的范文,让学生将“病文”与“范文”对照,使学生加深认识。第三步就是学生参照修改。
(2)讨论修改法
讨论修改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修改。
讨论修改法的步骤与“示例修改法”基本相同。先是教师从学生作文中发现共性问题,从中选择或编成“病例”,接着是变教师修改为师生合作修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提出的需修改处和修改方法,一般会比教师发现的要多,对同一处毛病修改起来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引导。最后,运用讨论修改的方法,修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
(3)点拨修改法
教师在通读全班学生作文时,把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标出来,并把本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成几点,写在小黑板上。修改指导时,引导学生参照教师的修改意见,逐条逐项地检查自己的作文,查出毛病加以修改。
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只出示几点修改要点,让学生逐点检查修改。
(4)独立修改法
这个方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按作文训练要求和自改作文的基本要求,检查毛病进行修改。这种修改方法不宜多用,一学期安排1~2次,而且,不能放任自流。学生修改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修改,了解情况,进行总结。
(5)回复修改法
回复修改法是对学生以前的作文或已经修改的作文进行再修改的一种方法。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看前一段时期写的作文或修改的作文,一定会发现当初写作或修改时的问题。这种修改,学生也颇有兴趣。通过回复修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自觉性
开始时,一般学生都不太喜欢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写完连看也不看就交给老师,这种马马虎虎的态度怎么能写好作文呢?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是终身受益的事。教师还要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革命家、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自觉性。比如,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常常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挂在墙上,认真地推敲琢磨,反复修改,有时甚至把通篇文章改没了,重新再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作文,总是先拟好提纲,接着打草稿。他把草稿纸竖着对折一下,分成两栏,在左边一栏里打草稿,并且按照提纲的次序在草稿纸上标出号码。在右边一栏里,写上许多引文,或者补充许多新的内容,反复修改,然后再写在另外的纸上。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知道一切真正的大师的手稿都修改得很多,删去的地方纵横交错,用许多补丁加进去,然后这些补丁被删去又被修改。”人们常说,“作品是改出来的”。大作家如此,学生作文当然也是如此。一篇优秀作文的产生,同样要经过反复琢磨,反复修改。
2.指导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修改作文的前提。只有找到作文中的毛病,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如果毛病太多,局部改不行,还得重作。
作文写完后要反复地看,反复地思考,找出文章的毛病。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10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学生写文章虽不全是为了发表,也必须反复地看,认真地思考,努力找出文章的毛病。因为第一遍阅读,也许只能找到1~2处明显的毛病;第二遍用心搜索,可能抓住1~2处比较隐蔽的错误;第三遍认真分析,就能从细微末节上找到值得推敲的问题。就这样,看——发现——再看——再发现,认识在循环往复中螺旋式上升。作文存在的毛病,就会从认识不清到若明若暗,最后做到心中有数。俗话说:文章好听不好听,自己耳朵是先生。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草稿后,应先让他们默读1~2遍,边读边想,看看整篇文章有无毛病。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轻声地朗读1~2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不连贯,不顺口,凡是觉得拗口、别扭的地方,就是必须进行修改的地方。
写好的文章草稿读给别人听或拿给别人看,虚心征求意见。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因为自己站在庐山上,眼界受到局限,因而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人们读自己的文章,往往觉得“瓜是自己种的甜”,文章是自己的写得好,这也是眼界受到了局限,看不清自己文章的“真面目”。如果请别人来看,“旁观者清”,他们没有偏见,对文章的不足之处就能了解得比较清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把自己写的诗读给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听,广泛地征求别人的意见,然后进行修改。曹植写完诗文常常请一些朋友来提意见。他规定,不许说优点,更不许讲奉承话,要多批评,挑毛病,“讥弹其文”。白居易和曹植的做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写完一篇作文,主动拿给别人看,请同学评议,让同学们“横挑鼻子竖挑眼”,就能发现作文的毛病所在。
前面说过,读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是两回事。在修改的时候,如果没有机会征求别人的意见,自己就要变个身份,作为读者来读这篇文章,作为批评者来读这篇文章,甚至专抱找毛病的目的来读这篇文章。这时就比较容易发现问题。
写完草稿后稍隔一段时间后再读再修改。古代学者唐彪说:“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日后,始能改创。其何故也?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日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又当其时执着此意,即不能转改他意,异时心意虚平,无所执着,前日所作有未是处,俱能辨之,所以易改。”这话说得颇有道理,因此写作文,是表明作者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事物的认识。人的认识深度,必然要受到当时的思想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过了一段时间,认识提高了,对原来的作文就感到不满意了,就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与范文比较,有助于发现问题。“有比较,才有鉴别”,对照范文,学生就更能找出自己作文的问题,产生一种相形见绌之感。如一个班的学生写了《欢乐的一天》这篇作文,教师发现班上50%的学生没有紧紧扣住“欢乐”来取材,便精选了几篇范文念给学生听。学生对照范文,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认真琢磨老师的批语,从批语中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可先看总批,再看眉批,要注意逐字逐句地仔细领会批语的意思。
3.自改能力要逐步培养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自改能力并不易培养,需要从低年级抓起,需要数年的漫长积累过程。开始时,应与教师的批改相结合,逐步过渡。在形式上,可以把“教师改”和“学生自改”间隔于各次训练中;在方法上,可以采用“教师先批,学生后改”;“教师提示批改重点,学生按提示改”……逐步过渡到学生自改上去。
4.自改训练要因人、因时而异
在自改能力培养的同时,可进行“学生合作”式的学生间互改互批活动。可编一些“互改小组”,基础好、差的学生搭配编组,要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敢于挑出别人作文中的毛病;还要鼓励学生对看法不统一的问题进行争论。可教给学生“读改法”,即学生自读、互读,从听读中发现问题,然后修改。
自改作文最终目标是要求把自己作文中所有的毛病修改好,但在培养过程中,应分项进行。即有阶段性要求,在每次自改训练时,不是所有项目都要求学生自改,可根据各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不同的修改要求。教师在学生自改后的批阅评分时,主要依据是该次训练的修改要求,其他的毛病和问题允许存在,可以指出,但不作自改评分要求。
5.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某种意义上是更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管哪种培养自改能力的方法,教师首先得对学生作文的全部或部分浏览一遍,才能发现问题,确定范例,定出讨论点,拟就点拨手段。
自改能力培养要防止放任自流,不要认为自改就是让学生自己改,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学生自改作文,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尤其要加强对基础较差学生的帮助。
语文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教师所花的精力不比批改作文少,问题是所花的精力取得了效果,提高了学生能力,产生了价值,变“无效劳动”为“有效劳动”。总之,学生参与评改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下功夫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