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新中国70年的经济建设经验
张玲ZHANG Ling
(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青岛266000;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党校,青岛266000)
摘要: 新中国70的经济建设,使我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期间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文章主要列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成就,总结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最后,对于新时代经济建设,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全方位开放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现代化经济体系
0 引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从1949年到2019年,历史坐标轴上虽然仅有70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仅是弹指一挥间,但是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实现伟大飞跃的基础是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的70年来,是如何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文主要列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成就,总结了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建设新突破提供启示、指明方向。
1 新中国70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的70年,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逐步发展为经济大国[1],根据表1,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1亿元①,经过70年的发展,到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00309.5亿元,翻了36番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8年的64664元。在对外发展中,进出口总额由1952年的65亿元增长到305050亿元,增长了4693倍,中国对外经济取得飞跃发展。在国内,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增长较快,国家财政收入由最初的17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3352亿元,翻了32番,财政收入增加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亿元增长到380987亿元,也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需增强。
表1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状况
2 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建设成绩瞩目,为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
2.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此中国实行改革开发,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飞跃式发展,使我们明白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比较突出,这就决定了我国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注意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这是我国几代共产党人历经坎坷后的共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在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坚持这一原则。
2.2 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以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已经远去,到2018年末,中国贫困人口数仅有1660万,而且到2020年会实现全部脱贫。我国的主要矛盾也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都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的积极效果。习总书记说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时代,推进经济建设要继续坚持维护人民的利益,把消除贫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1978年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我国发展的转折点。在1978年以前,我国经济处于封闭自守的状态,经济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一度停滞不前,从1975年到1977年三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仅增加了210.5亿元,年均增长率仅有2%左右。而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获得飞跃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加入世贸组织和构建“一带一路”都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之路越来越宽敞,促进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根据经济发展实际进行改革,深化对外开放体制,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连个市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3 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金家楣等人研制了一种小型的摩擦惯性式压电驱动器,如图12所示[21],该驱动器的定子为位移放大机构和轴(Shaft),动子为一个环形块(Rubber ring),其最大空载速度为11 mm/s,最大输出力为0.5 N。
2.4 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质量体系不高、供给结构失衡、经济增长动力不强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边际投入效率递减背景下迎接挑战的不二法门[2]。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继续贯彻改革的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扩大高端和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经济发展动力[3]。具体路径和方略包括:一是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把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抑制炒房、金融等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二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购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产品附加值,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我国产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新材料、新能源、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借鉴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新突破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与质量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多个方面的,为了让项目的质量以及施工进度得到保障,必须多方面进行协调,让企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后。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强化,必然要从各个环节入手,让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员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以及进度管理的重要性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将施工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从而对施工内容以及分工进行更为合理的分配,让其得到落实,最终让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3.1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强调的是消除贫穷和两极分化,实现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按劳分配,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追求共同富裕,极大的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我国十几亿人口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共同富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凝聚了人民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团结一致。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也要坚持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3.2 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乡村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环节和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一直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到“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振兴乡村经济中,一是要积极推进“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鼓励土地流转,增强土地经营的活力;二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布局合理、业态丰富多样、功能利益紧密联结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将科技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光伏农业、智慧大棚、植保无人机等科技农业,解放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的质量;四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经济发展。在新时代,建设四化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十九大提出的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主要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要素协同的产业体系,其中实体经济是发展的主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协同化产业体系需要在这四方面努力:首先,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其次,重视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再者,重视现代金融支撑,搭建政企银平台,加大金融监管,保证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最后,发挥人才智力作用,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与市场对接,引进研发型、应用型和经营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人才。
班级群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显而易见,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不少。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对教师不满,教师被家长追得疲于奔命;二是孩子及家庭的信息泄漏,隐私遭到侵犯;三是家长、孩子、教师的颜面遭受损害;四是无用信息刷屏,影响各方的工作与休息;五是产生语言暴力,激化各种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3.4 坚持全方位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门,建立经济特区、加入世贸组织、建设“一带一路”等开放措施,都促进了中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开放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机制[4]。在新时代,中国要坚持全方位开放,让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融入世界经济。一方面,要利用我国强大的内需优势,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先进生产要素,为我国发展经济服务,同时实行良好的投资和贸易政策,让外来企业进得来、留的下。另一方面,中国要主动走出去,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交流,形成海路联动、东西开放的格局,构建我国面向全球的生产、贸易、投资和服务的网络体系,培育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
国外的美食科学,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菜品进行科学的分析制作出各种不同的菜品,例如马铃薯的品种就有上百种,利用科学的方法烹饪和研究新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根据《国家统计年鉴》,1949年数据缺失,最早只有1952年数据,本文以1952年数据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伟大的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理论参考,2016(02):9-11.
[3]曹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行政管理改革,2018(09):32-39.
[4]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总纲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conomic System in the New Era:Based on 70 Year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n New China
(Shandong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County Development,Qingdao 266000,China;Party School of Jimo District Committee of Qingdao C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Qingdao 266000,China)
Abstract: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70 has enabled China to develop from a poor and backward country to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During this period,it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The article mainly enumer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the past 70 years and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including:focusing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uphol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adhering to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pursuing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Finally,for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the main tasks of building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are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the construction of a coordinated industrial system,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nd the persistence of all-round opening.
Key words: 70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economic construction;historical experience;modern economic system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9)25-0012-03
作者简介: 张玲(1990-),女,山东青岛人,产业经济学硕士,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党校发展研究室教师,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科研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农村经济发展。
标签:新中国成立70年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历史经验论文; 现代化经济体系论文; 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论文; 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