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_张六萍

“治未病”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_张六萍

张六萍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 山西晋中 030600)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255-02

1.“治未病”理论渊源及内涵

1.1 “治未病”理论渊源

“治未病”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在其后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典中历代医家对此理论不断充实提高而渐成体系。

1.2 “治未病”理论内涵

1.2.1未病之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通过增强人体正气来抵御外邪入侵,内养外防兼施可防患于未然。

1.2.2欲病之病,《素问?四气调神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指已受外邪,但未发病,正强邪弱,可通过针灸、药物、导引按摩等方式引邪外出,防止疾病的生成。

1.2.3已病之病,张仲景注重实践,六经传变的治未病的理论在《金匮要略》中有所体现,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指出现病理状态,但没有进一步发展,在发病之初就要积极采取措施,将疾病控制在局部,不使其发展传变至其它脏腑和更深的层次[1]。

2.“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在于调摄人体自身精气,控御情志,调理饮食,动静结合,以维持阴阳平和状态,达到强身健体,颐养天年。

2.1 精神与情志调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过度可以伤神,以致形体受损。要学会排除杂念,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达到心安神宁,气血通畅,身体健康。

2.2 调理饮食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随之改变,造成了大量的代谢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医学心悟》主张:“莫嗜膏粱,淡食为最。”饮食应当清淡为主,兼顾营养全面均衡,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需要。

2.3 运动养生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这是唐代孙思邈提出的运动养生之道。也就是说,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我们要“小劳”,但切勿“过劳”。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轻则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精神疲惫,肌肉消瘦;重则筋骨、肌肉劳伤,引起腰痛、关节疼痛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3.1 在复发性流产防治中的应用

复发性流产(RA)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相当于中医的滑胎,其病位在胞宫,与脾肾关系密切,具有反复发作、胚胎应期而下的特点。中医认为导致滑胎的主要病机是脾肾两虚、气血损伤。按照未病先防理论,先在孕前查明流产原因并予纠正,可有效提高患者妊娠率和分娩率。

3.1.1孕前“预培其损”

朱丹溪《格致余论》云:“今妇人之无子者,率由血少不足以摄精也。……然欲得子者,必须调补阴血,使无亏欠,乃可推其有余,以成胎孕”。芍药甘草汤酸甘以化阴,缓急以止痛,舒解腹之挛痛。以上二方加味合用则肾气充盈、脾胃调和、气血充足、胎气安固。复发性流产患者往往精神紧张,心神不宁,故可在主方中加入珍珠母、煅牡蛎、煅龙骨等养心安神之剂[2]。

3.1.2孕后积极保胎,防患于未然

RA患者怀孕不宜过密,怀孕间隔至少1年,以利于机体恢复自身修复。再次妊娠后,除药物保胎外还须谨戒房室,叶天士《女科证治》:“保胎以绝欲为第一要素。”注意卧床休息,起居有常,不可过劳,避免跌扑闪挫。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序适寒温,保证身体健康。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多吃水果、蔬菜,戒膏粱厚味及煎炙辛辣之品,以保持脾胃健运,气血旺盛,以养胎元。且 RA患者因多次流产,大多再次妊娠后精神紧张,心情焦虑,所以给予心理调治也很重要[3]。《育婴家秘?胎养》主张“自妊娠以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所以应调养心情,陶冶性情,使五脏安和,对预防坠胎十分重要。

3.2 在阳虚失眠防治中的应用

失眠首见于《内经》,可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寤寐过程亦本于天地阴阳之气运行,是人体顺应自然界昼夜运行规律的生理调节行为。

3.2.1阳虚失眠病机析要

郑钦安《医法圆通》中:“不卧一……因内伤而致者,由素禀阳衰,有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可见,阳气虚衰不能固卫,镇摄无权,夜不能入阴,昼不能出于阴,阴阳失衡,营卫失和,心神浮越而不寐。

3.2.2治未病思想防治阳虚失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剧增,阳虚失眠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进行阳虚失眠防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治未病思想,可以通过“未病”“欲病”“已病”三个状态对阳虚失眠进行调治。

3.2.2.1“未病”阶段

治未病应当调和阴阳,畅达情志,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养生锻炼,通调气血,使阴阳平衡,气血调谐,达到未病已防之效。同时需固本扶正益阳,可艾灸腧穴、三伏敷贴及膏方调治,以扶助温运阳气,达到阴阳和合,气机通畅,身体得安。

3.2.2.2“已病”阶段

“阳之动始于阳气昼行于表,温煦全身,夜行于阴,人静而寐,若阳气虚损,失其正位,阴阳升降失常,寤寐失调而致失眠。”田惠蒙依据“甘与辛合而生阳”“阳之动始于温”的理论,用甘温扶阳治疗阳虚病症,法当温潜阳气,培补肾元,可择奔豚汤,四逆桂甘龙牡汤或桂附理中,四逆汤合乌梅、山萸肉、煅牡蛎等以补肾潜阳,升降相济。可见治未病理念在阳虚失眠中防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在保健养生及临床治疗中得到逐步提升和应用,且通过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尝试将促使其更趋合理和完善,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参考文献

[1]洪蕾,冼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92.

[2]陈家旭.治未病理论研究[M].黄帝内经,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5):57-58.

[3]李卫红,黄健萍.从瘀论治复发性流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9):693.

论文作者:张六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  ;  ;  ;  ;  ;  ;  ;  

“治未病”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_张六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