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会和上海光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光复会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光复会是在上海成立的革命组织,上海光复是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
“光复”,犹言“收复”、“恢复”。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当少数民族入据,收回汉族失地,也称之为“光复”。同盟会由三个革命小团体组成,其中一个就是以“光复”定名的光复会。1911年武昌起义,当时报刊称为“光复武汉三镇”。接着,上海举行武装起义,攻克制造局,史称“上海光复”。
光复会的定名,疑与章太炎有关。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光复。早在1903年写的《序〈革命军〉》说:
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逐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注:章太炎:《序〈革命军〉》,见拙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93页。)
“苏报案”发生后,章太炎入狱,在其《狱中答新闻报》也说:
吾之序《革命军》,以为革命、光复,名实大异。从俗言之,则曰革命;从吾辈之主观言之,则曰光复。(注:章太炎:《狱中答新闻报》,同上,第233页。)
1904年1月,陶成章由东京至上海,“与蔡元培熟商进取之法”,并至浙江联合会党,光复会成立。章太炎在狱中“不忘光复”。1906年出狱东渡,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那么,辛亥革命期间,各省光复,是否源于光复会而称“光复”?不是。武昌起义以至各省光复,并不全和光复会有关。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策划再举,酝酿“力争武汉”,黄兴于10月3日《复同盟会中部总会书》即云:
迩者蜀中风云激发,人心益愤,得公等规画一切,长江上下自可联贯一气,更能力争武汉。老谋深算,虽诸葛复生,不能易也。光复之基,即肇于此。(注:黄兴:《复同盟会中部总会书》,载《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3页。)
提到“光复”。10月武昌起义,报刊就有“武汉三镇光复”的报道。11月初,黄兴写给同盟会中部总会宋教仁、杨谱笙的信又有“福州闻已光复,不知确否”(注:见《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页。)。此后,各种报刊“光复”之名屡起,即《申报》也有《松江光复记》(11月8日、12日)《青浦光复记》(11月12日、15日)等报道。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更有《光复义勇军纪事》(11月28日),至于报道中“光复”之词,更屡见不鲜。
上海光复的第二天,创刊了《光复报》,共见第一至第七号,逐日连载《上海光复记》。还有《中华民国军光复上海记》的专书,光汉学社有光纸石印,署“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1911年)九月十六日出版”。书中“光复”之名屡见,标题亦有“第二章:上海光复时之情况”、“第三章:革命军光复后之新气象”。后来,还有《光复军志》的专书在天津出版。
这样,“光复”已成约定俗成之词。可见光复会虽在上海成立,上海光复,光复会也有劳绩。但辛亥时期的各省光复,除上海和江、浙、皖一带与光复会有关外,其他各省的光复,却与光复会没有关系或很少关系。
二
上海光复,是同盟会中部总会和光复会共同策划,于1911年11月3日举行武装起义,攻克制造局,组织沪军都督府的。
黄花岗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殉难,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和李燮和等回到上海,与尹锐志、尹维峻组织光复会上海支会,以李燮和为总干事,称锐志学社,建立秘密活动机关。魏兰的《陶焕卿(成章)先生行状》说:
广州之役,李燮和、王文庆电招先生归香港,事后先生偕燮和、文庆赴沪,晤女士尹锐志、尹维峻姐妹于秘密机关,会商再举。未几,先生赴日养疴。夏六月,锐志姊妹以电招先生。六月杪,先生与锐志、维峻姊妹在上海法租界平济利路良善里组织锐进学社,发刊《锐进学报》,以为内部交通之所,并在杨树浦及法界赖格纳路两处设有秘密机关。(注:见拙编:《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5页。)
李燮和来沪,与尹锐志等招募敢死团,组光复军,争取清军巡防营。11月2日,李燮和与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陈其美商议“共同行动”,决定第二天午后四时命各路军警“宣告独立”。李燮和发下光复军白旗,派人到闸北、吴淞通知起义。11月3日下午,陈其美率领敢死队和部分商团进攻江南制造局。制造局总办张士珩(楚宝)率卫队利用有利地形顽抗,陈其美被俘。李燮和率所部吴淞、闸北起义军陆续绕道经黄浦江水路到达高昌庙,声势大盛,张士珩逃离。起义军到处寻找陈其美,结果在厕所旁储藏钢铁的小房里找到,“同志们打开镣铐,放下发辫,他已经手足麻木,不能走动”(注:杨树毅:《光复会和光复军》,《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40页。)。
11月4日上午8时,占领江南制造局,宣告上海光复。
由上可知,上海光复,光复会是有劳绩的。当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军光复上海记》载:
此次上海举事,总司令为李燮和,水陆各军俱响应,吴淞、高昌庙水陆巡警及炮台各军,亦皆应命。惟攻制造局时,以该局有备,未遽得手,定于夜间再行进攻。现该局张总办已乘小轮逃逸。军政府已张贴告示于该局门首,宣言已举民政总长李平书为总经理矣。(注:见《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141页。)
上海光复后,浙江、南京相继光复,光复会也是有劳绩的。
浙江光复,光复会起了很大作用。光复会成员主要是浙江籍,陶成章等长期在浙江联络会党,新军中党人除同盟会外,也有光复会成员。武昌起义后,陶成章“因长江事急,欲速返国”(注:陶成章:《致何震生书》(1911年10月15日),载《陶成章集》,第203页。)。10月12日,同盟会中部总会派员来杭,与褚辅成、吕公望、朱瑞等商议起事计划,褚辅成、吕公望、朱瑞是光复会员,据吕回忆,曾于1910年重组光复会,并推吕主持(注:吕公望:《辛亥革命浙江光复纪实》,《近代史资料》1959年第1期。)。11月4日,上海光复,杭州人心振奋,光复会员王金发率领的敢死队与81标会合,攻占军械局,包围旗营。旋攻占抚署衙门,藩台、道台衙门也相继占领。次日,逮捕浙江巡抚增韫。杭州光复。接着,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相继光复。
陶成章回到杭州后,举为总参谋。11月13日,上海《民立报》载有《增韫允赠二十万》,说什么“增韫允浙军政府筹赠经费二十万”的“报道”。陶成章在11月27日《民立报》上登出广告“辨诬”:
仆抱民族主义十余年于兹,困苦流离,始终不渝,此人之所共见者也。今南北未下,战争方兴,仆何敢自昧生平,而争区区之权利?谓仆得增韫款二十万及绍兴谋独立,其视仆不亦左乎?(注:见《陶成章集》,第205页。)
这一“广告”,不仅表露了陶成章对革命的“始终不渝”,也从侧面看出他和浙江光复的关系。
接着,陶成章与朱瑞、吕公望等“谋北伐”。李燮和到吴淞未久,“以黎天才师至镇江”,“王文庆、姚敏、陶翰文自浙江来,有杭州兵三百人,以周李光领之;台州兵六百人,以王任化领之,皆隶光复军”。未几,黎天才取乌龙山,接着,“浙江军人自通济门”。12月2日,“李燮和方亲统军自吴淞来。丁未,至江宁,分兵追击清军于浦口。……张勲复扼于徐保山军,遂走徐州,诸军入城”(注:龚冀星:《光复军志》五《攻宁篇》,载《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211—213页。)。攻克南京,光复会战绩累累。孙中山在《致陈炯明及中国同盟会电》所说:“近者攻上海,复浙江,下金陵,则光复会新旧部人皆与有力,其功表于天下”(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页。),确是公允的评价。
三
上海光复,光复会和同盟会中部总会共同作战,但他们过去曾有芥蒂,共同作战中也有摩擦,终致在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不到半个月,光复会领袖陶成章竟为陈其美派人暗杀。
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时,就有人不赞成,如“志在光复,而鄙逸仙为人”的徐锡麟就不肯加入。1908年10月,《民报》被封禁,章太炎和孙中山发生矛盾。孙中山离开日本以后,“东京同盟会颇萧散”,如“群龙无首”。汪精卫续办《民报》,章太炎斥之为“伪《民报》”。1909年,陶成章自南洋回到东京,以为“东京总会名存实亡,号召不尽,全由一两小人诞妄无耻,每事失信,以至如此耳”(注:陶成章:《致李燮和、王若愚书》(1909年秋),《陶成章集》,第158页。)。说是“吾辈主张光复,本在江上,事亦在同盟先,曷分设光复会”(注:章太炎:《自定年谱》,“宣统元年己酉,四十二岁”。)。章太炎表示同意,于1910年2月在日本重组光复会。“又在东京组织《教育今语杂志》以为通讯机关”(注:魏兰:《陶焕卿先生行述》,载《陶成章集》,第434页。),认为“倡言光复,则在日本定难发行,止可于历史中略道及之”。《教育今语杂志》的文章虽不像过去《民报》那样文字锐利,所向披靡,但没有脱离革命。
关于光复会的重组及其评价,我已有专文论述(注:参见拙撰:《光复会的重组及其评价》,《民国档案》2004年第4期。),这里不想赘述,只想就上海光复时同盟会中部总会和光复会的倾轧,作些补充。
上海光复,同盟会中部总会和光复会“同仇建虏”,共同作战,但他们不是没有“猜式”。起义刚胜利,革命派内部就出现了分裂。上海起义时,军政府宣布光复会李燮和为沪军总司令,李燮和组织光复军,攻克制造局,救出陈其美,是有实绩的。然而,沪军都督府成立,在11月7日报纸上登出的人员名单是:
中华民国军政府沪军都督陈其美(号英士,湖州人);参谋李燮和、陈汉卿、钮永建、章梓、李显谋、王熙普、叶惠钧、黄膺白、俞风韶、杨兆崟、沈翔云。(注:《民立报》1911年11月7日。)
还有着李燮和的名字,列为参谋之首。
然而,在此后正式公布沪军都督府各部职员表却是:
沪军都督:陈其美
顾问:虞和德 沈恩孚 曹雪庚 温朝诒
许葆英 许继祥 姜国梁 梁敦焯
司令部:部长 陈其美 副部长 盛典型
参谋部:部长 黄郛
副部长 刘基炎
军务部:部长 钮永建 副部长 李显谟
外交部:部长 伍廷芳
民政部:部长 李锺珏
财政部:部长 沈懋昭
交通部:部长 王震
海军部:部长 毛仲芳(注:《申报》1911年11月19日,这里只列部长以上,科长等未列。)
上列部长以上名单,除李锺珏(平书)是商团公会会长,毛仲芳是海军起义将领外,陈其美、黄郛、刘基炎、钮永建、李显谟、沈懋昭(缦云)、王震都是同盟会员,光复会竟无一席。前几天公布的“参谋李燮和”连名字也不见了。
但是,在此以前,除上述李燮和曾列“参谋”之首外,贴出的告示和报纸上也屡记李燮和担任总司令,如中华民国军政府11月4日宣布“刻总司令李燮和已发兵光复”(注:《制造局招工》,《民立报》1911年11月5日。)。此后报刊,还有沪军总司令李燮和的记载,如11月9日《民立报》仍称“沪军总司令李燮和”。为什么正式公布沪军都督府各部职员名单没有李燮和、部长中没有光复会成员呢?据章天觉在《回忆辛亥》中谓:上海起义前夕,陈其美曾密约亲信集议,说:
今日武昌为首义之区,南北两京尚在满清之手,各省自听命于武昌。而武昌起义者,又均系光复会人。长江一带,本为光复会势力所弥漫,今以首义示天下,同盟会将无立足之地。所以吾人为同盟会计,为报答孙先生多年奔走革命计,不得不继武昌而立奇功于长江下游。苟能从光复上海入手,次第光复江、浙、南京、皖、赣以达北京,共和告成,同盟会化为永占政治优势之政党,始可无恨。今观武昌军政府,令李燮和以总司令名义来沪,协助光复,其居心可知,况李燮和又为陶成章之亲信者。吾同志中诸好友,能有出奇制胜之策否?
章天觉当时在陈其美左右,回忆当有根据。从陈其美的行迹来说,也是会召开这样的会、说这样的话的。上海光复前夕,党派权力之争已经暴露;上海刚光复,沪军都督府推举大会,在没有光复会成员参加的情况下召开了,部长以上竟无光复会一席。李燮和落选,被吴淞军政分府拥为总司令,为江苏都督管辖。陈其美的抵制光复会,真是不择手段。
然而,光复会在浙江光复、攻克金陵,以至北伐,屡见战功。浙江既多光复会“新旧部人”,都督汤寿潜“调交通部长”,浙江又将举陶成章督浙。这就更加引起同是浙人的陈其美的猜忌,终于派人在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广慈医院将陶成章暗杀。
陶成章遇刺前夕,还在病床上“慷慨言曰:‘现时对异族革命虽渐成功,但政治革命尚甚艰巨。北方未定,北伐尤急,满清残喘,原不足平,但北洋军阀势盛,尤以袁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可不有严重策略对付,当须国民加倍团结,一致铲除,免得再勾结帝国主义祸国加甚’”(注:樊光:《辛亥革命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传》,载《陶成章集》,第445页。)。结果壮志未酬,难怪《民立报》也连载《陶成章死不瞑目》(注:见《民立报》1912年1月15日、1月17日。)。
四
上海光复不久,陶成章被刺,光复会渐形消散,终致解体。于此,有几个问题值得考虑:
第一,陶成章被刺,是陈其美的个人行动,同盟会首领对此却是深致悼念的。
孙中山在报上看到陶成章被刺消息,立即致电陈其美:
万急。沪军陈都督鉴:阅报载光复军司令陶成章君,于元月十四日上午两点钟,在上海法租界广慈医院被人暗刺,枪中颈、腹部,凶手逃去,陶君遂于是日身死,不胜骇异。陶君抱革命宗旨十有余年,奔走运动,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有钜功,猝遭惨祸,可为我民国前途痛悼。法界咫尺在沪,岂容不轨横行,贼我良士。即由沪督严速纠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慰陶君之灵,泄天下之愤。切切。总统孙文。(注:孙中山:《致陈其美电》(1912年1月15日),《民立报》1912年1月17日。)
16日,又《致浙江都督府电》
已电令沪督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以慰陶君之灵,泄天下之愤。至陶君原籍会稽,应由浙督查明其家属,优予抚恤,并将其生平之行谊及光复之芳勋详细具报,备付将来民国国史。(注:见《民立报》1912年1月20日。)
黄兴听到陶成章被刺,也于1月17日《致陈其美电》:
据报云是满探,请照会法领事根缉严究,以慰死友,并设法保护章太炎。(注:《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3页。)
可知同盟会的领袖对陶成章遇刺是“不胜骇异”,“务令凶徒就获”的。谁知主使暗杀陶成章的人,竟是收取电文之人。
陶成章遇刺,引起同盟、光复两会“日生轧轹”,孙中山特于1月28日《致陈炯明及中国同盟会电》,充分认定光复会的功绩,对于和章太炎、陶成章“一二首领”的争论,视为“政见稍殊”,是“友谊小嫌”。没有忘掉光复会的劳绩,没有对前嫌“猜式”。
由上可知,同盟会首领对“光复之际,陶君实有钜功”是充分肯定,电嘱“严速纠缉”的。
第二,同盟会、光复会早有摩擦,随着上海光复而加剧,终致陶成章被刺,光复会解体。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宋教仁、陈其美经香港回到上海,筹组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李燮和也到上海,并电请陶成章归国。7月26日,陈、陶在嵩山路沈宅开会,“陈其美出手枪欲击先生(按:指陶成章)”(注:魏兰:《陶焕卿先生行述》,载《陶成章集》,第435页。)。陈其美已因意见不合而要动武了。
陈其美又“谋约亲信集议”,在没有光复会成员参加的情况下,控制了沪军都督府各部权柄。李燮和退居吴淞,陈其美“想以武力解决吴淞军政分府”。然而,浙江光复,攻克南京,光复会有着战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汤寿潜被推荐交通部部长,不少人电促陶成章主浙,光复会领袖章太炎且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致杭州电文》和《致汤寿潜电》,前面一电为:
蛰公举炳麟及陶焕卿、陈英士代理浙事。英士志在北伐,炳麟愿作民党,焕卿奔走国事,险阻艰难,十年如一日。此次下江光复,微李燮和上海不举,微朱介人南京不下;而我浙之得力于敢死队者甚多,是皆焕卿平日经营联合之力。且浙中会党潜势,尤非焕卿不能拊慰。鄙意若能代理浙事,得诸公全力以助,必为吾浙之福。(注:章太炎:《致浙江电文》(1912年1月7日),《时报》1912年1月8日。)
蛰公,汤寿潜;介人,朱瑞。他写给汤寿潜的电文是:
见电举仆与焕卿、英士代理都督,仆天性耿介,惟愿处于民党地位。下江光复,实惟焕卿数年经营之力,其功非独在浙江一省。代理浙事,微斯人谁与归。(注:章太炎:《致汤寿潜电》(1912年1月8日),《民立报》1912年1月8日。)
前一电发于1月7日,后一电发于1月8日,就在这时,陶成章曾《致浙省旧同事函》,表示“当南京未破前,旧同事招仆者,多以练兵筹饷问题就商于仆,仆未尝敢有所推诿。逮南京破后,仆以东南大局粗定,爰函知各同事,请将一切事宜,商之各军政分府及杭州军政府,以便事权统一,请勿以仆一人名义号召四方,是所至祷!”(注:陶成章:《致浙省旧同事》(1912年1月7日),载《陶成章集》,第205—206页。)“练兵筹饷”,陶成章都曾辛苦经营,卓有建树。浙江光复,攻占南京,光复会也功不可没。陶冶公说:“焕卿之死,咸为英士等为与焕卿争都督故杀之,其实,并不在争督,而实忌其练兵”(注:陶冶公:《龚未生〈自序革命历史〉书后》,《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02页。),是很有见地的。
当汤寿潜离任,浙江都督未定之时,陶成章呼声很高,报刊时有所载,陶成章在医院电《致各报馆转浙江各界》,推举蒋尊簋。蒋为蒋智由之子,曾参加光复会,后加入同盟会。尽管陶氏力辞,但就在他遇刺那天,《民立报》还载有浙江革命党人沈荣卿等致电“各报转陶焕卿先生”,请他“经理浙事”。就在陶成章为各界瞻目之时,他被刺身亡了。光复会失去“奔走运动,不遗余力”的领袖,上海光复军总部也于3月初解散了。
第三,光复会在上海光复后解体,与它宗旨和誓言的缺陷也有关连。
光复会强调种族革命,但对革命后怎样建立民国,却没有远大目标。章太炎主持《民报》,发表《讨满洲檄》、《排满平议》等明确标明“讨满”、“排满”的论文,还在《复报》上发表了《逐满歌》,强调的是“排满”、光复。
《光复会誓言》十六字是:“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前两句是他们“光复”的目的,后两句除表明革命的决心外,又要求“功成身退”。没有考虑到怎样革命到底?怎样建立民国?非但如此,即使领导“功成身退”,对广大的光复会员以至光复军怎么处理?有的领导不愿“功成身退”怎样办?你要“功成身退”,部属和本来是共同战斗的人不愿意、以致不信任你“功成身退”又将怎么办?陶成章是遇刺了,他不是“功成身退”,而是“功”未成而身已死;光复会其他领袖,更有在同盟、光复摩擦中没有“功成身退”,而是投向了袁世凯,因为袁也是汉人。李燮和后来成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光复浙江、进军金陵,“浙军论功为联军最”的领军者、担任过浙江都督的朱瑞瞻前顾后,最终投入袁世凯怀抱,被封为兴武将军,拥护袁世凯称帝。这样的“誓言”,是不切实际的。
没有远大的目标,只愿“光复”的“功成”,与光复会在上海光复不久即告解体,是有着一定关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