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供电公司 广西宜州 546300)
摘要:电力系统目前是人们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所以供电企业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对于人们来说尤为重要。由于目前我国国内各地区发展情况差距较大,以及相关的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我国虽然在相应的供电技术上已经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如何使其得到更为平稳、有效地运行是现今供电企业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难题。在许多地区,由于供电系统的不可靠,经常会发生停电状况,这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供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探究不仅要注意到技术方面的改进,对于系统内部的管理安排也需要有所变化。在技术层面上,供电企业可以根据系统内部的分析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查找出当前的问题所在。在管理方面,不仅包括了应急措施、更新措施等因素,还要注意到对于资金的投入以及系统内部的技术监督。本文在下文中,会简要对于影像供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介绍,进而结合相关的技术经验对于如何改进进行相关的策略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和思考,为供电系统改进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从而帮助供电系统更好地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关键词:供电系统;供电可靠性;改进策略
前言
正如前文所说,供电系统的地位在如今人们的生活中不可小觑,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于用电的需求日益提高,也就对于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更快更好地改进供电系统的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供电单位和企业当下十分紧要的问题。在相关技术改进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对于供电系统的管理策略进行改进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主要能够对于供电可靠性进行影响的因素主要为用户密度和分布,非故障停电以及线路故障率和故障修复时间。接下来我们对于这三点进行分开介绍。
首先用户密度主要代表了在单位长度内接收的用户的数量,换言之,也就是某一时段内使用电力的用户数量。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来,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每个地区的供电系统也具有各自的特色,一个范围较小的地区内也会因为用户的密度原因导致对于电力使用的不均衡。对于这一因素,可以采用平均密度的方式,通过对于用户分布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定制不同的计划。
对于非故障停电,可以进行分段断路器来对于电路网进行隔离,避免相互之间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及时某一段出现问题,其他段线路也可以保持正常运行。造成非故障停电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某一时段用电量过高,以及相关设备发生改造或者检修等情况。
当发生了线路故障之时,大多是由于自然环境所导致。一般是由于极端的自然变化,比如雷击等,再加上长时间的电线电缆的使用造成的绝缘外层的破坏,以及设备的老化,都能够使得线路发生故障,从而影响供电。这样的情况是十分危险的。不仅对于供电的整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对外界环境,比如损坏电路的附近的人造成伤害等,这需要相关人员对于其危险性进行重视。当这一情况发生时,其内部的变压器、电流器等或许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故障。此外,相关的发热设备不能很好地散热也会导致整体上的故障的出现。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相关的检测人员需要及时对于设备进行检查和检修,保证其运行平稳、安全。在问题发生时,也要注意及时进行处理或者隔离,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当然,在建设线路时也要注意到其建设地附近的树木、高空物等是否会对于线路的整体运作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及时对于建设方案做出调整。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
1、加强网架建设与改造
对于供电系统供电能力的增强,首先就要注意到其网络的整体结构建设,这包括了电网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招标过程中对于相关结构和设备的选择、在实际的安装各运行过程中保证其安全性以及是否合理等相关部分。对于电网的架设,我们也要注意到结合一定的高新技术,保证电网建设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从而保证整体系统的供电质量。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分开进行分析。首先就是在进行电网规划时,对于电网建设地点的特性进行详细的了解,选定合适的地址,并对于该地的用电需求量进行调查,从而安置相关的调节系统,保证用电高峰时的平稳运行。根据相关原则,优先对于质量较高的电网进行安排,以及优先对于安全性以及质量更高的电网进行建设。
当然,在实际的安装和运行过程中,要保证相关单位的操作人员遵守相关的规定,严格按照条例进行安装和控制。除了在选择设备时需要对于电网质量进行控制,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也需要保证电线绝缘部分的高质量,从而避免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造成过多的消耗。虽然我们需要注意到进行设备选择时,选择可靠性更高的建设设备,但也要注意到日常的维护是必须进行的,且必须制定相关的检测计划,保证每日对于电网的平稳运营进行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除此之外,对于电网的质量进行控制之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安装检测装置,在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时该装置可以对于相关人员提出警告,并及时自动对于一些数值进行调节,保证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调节。
2、加强可靠性管理
在管理方面,首先就是对于上层的管理进行控制。组织健全的管理小组,规定小组组长以及各个部分的负责人员,并将实际的工作环节分配给各个部门。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责任的统一。在小组的建设上,也要注意到建设一个监管部门,对于小组中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督促措施的落实以及工程的质量。整体上,小组要在领导人的带领下首先制定出合适的计划,包括电网的建设和维护、资金的使用以及工作中的考核标准等,并严格按照这样的计划开展工作。工作中也要注意到对于工作日程进行记录,每个阶段都对于该阶段的工作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找出内部管理的不足,以及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从而保证其供电系统能够达到该地的需求指标,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便利。
3、加强设备及电网的生产运行管理
简单分析完了整体上电网系统内部的运行模式,我们在对于细致化的分工进行简要的阐述。这一部分我们主要对于调度部门以及生产部门的工作进行分析。调度部门主要是对于整体上的工作分配进行安排以及调整,保证整体上工作人员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并根据不同的季节以及时段进行调整,保证电网工作能够最大效率地运行,当然,也要注意到备用措施的建立,保证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对于工作情况进行调整。
生产部门则主要是在实际的电网设备工作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主要包括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设备日常的性能检查和维护以及及时对于设备以及电网工作中出现的缺陷进行弥补和改进。
除此之外,我们对于电网工作的整体要注意安全防护的各个方面,及时清除线路中的障碍、对于其中蕴含的危险进行宣传、完善预警以及应急措施等等。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供电系统内部工作的安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证供电系统整体对于外部供电的平稳运行。
4、加强施工和检修的计划、组积与管理
在对于电路进行检修时,不可避免的就会造成停电。有关部门需要在停电时尽快对于线路进行保质保量的检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各方的积极配合,并对于停电的整体安排加强统筹规划,保证“一停多用”,在较少的时间内实现高效率地工作,避免停电的重复。当然,各地区也要根据其内部用户的特性来规划不同的供电方案。比如停电时间、停电安排、检修内容等等,都需要根据地区性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安排。对于停电的安排,有关部门需要注意到及时通过多媒体通知用户,从而保证用户能够及时对于其工作和生活进行安排。
在进行检修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缩短停电的时间,有关部门需要提前对于整体检修进行规划。检修人员也需要提前就到达检修地,对于现场情况进行勘察,并尽早做好各项检修需要的准备工作,施工结束也要及时对于控制部门进行汇报,保证供电的及时性。这一部门需要施工、检修、调度、运行操作等各个方面的共同配合。所以在此之前,供电系统内部需要对于检修队伍进行建设以及培训。落实各项责任以及分配详细的任务,及时供应检修所需要的通讯工具以及相关检修材料,从而提高检修效率,减少因为检修而造成的停电时间。
大力开展带电作业和状态检修,积极推行“零点工程”
正如前文所说,如今检修工程的实施大多需要停电的配合。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对于带电作业和状态检修的相关技术进行发展。对于其中需要掌握的技术进行不断地改进,然后对于相关带电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这一项目的实行主要是为了保证用户对于电力使用的完整,减少停电带来的影响。此外,多方面技术的配合也能够增强电力系统的自我检修机能,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对于“零点工程”的建设,可以在一些较少用电的时间段进行分段供电或者供电调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电力的利用率进行提高,并节约相关的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供电的可靠性。
结束语
本文试对于较为普遍的供电系统情况进行简要探析,其中提出的一些措施主要是结合了一定的实际经验从而得出的总结措施,希望能够对于相关人员有所启发。供电系统工作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来说意义重大,需要相关人员的一定重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范,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及时革新系统,以便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冉亮,深化电力可靠性管理的思考[j]《发展》,2013.(02):81.
[2]陈劲达,浅谈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j]《中国西部科技》,2013.(18):60-61.
[3]郑宗安,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探讨[j]《中国电力》,2014.(04):33-34.
[4]吴涵,供电可靠性提升措施优选的量化评价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05):127.
[5]刘丹阳,浅谈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及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j]《广东科技》,2014.(06):120-121.
[6]陈淳,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04):54-55.
论文作者:莫志国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供电系统论文; 可靠性论文; 电网论文; 工作论文; 注意到论文; 也要论文; 设备论文; 《电力设备》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