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要创造文化与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化与论文,工业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的一场工业革命,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不禁要为这场革命担忧:因为在这场工业革命中,我们看到太多的加工厂,太少的自主品牌,太多的模仿仿制,太少的自主创新,太多的盲目跟风,太少的科学决策……以“中国制造”崛起的这场所谓的“中国工业革命”到目前为止虽然还风光无限,但是却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属于中国的系统化的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
“中国创造”刻不容缓
在世界经济史上,英国、美国和日本先后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能否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创建属于中国的系统化的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在“中国制造”的宏大基础之上向“中国创造”转移是必由之路,而且刻不容缓。
首先,虽然目前我们在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的100多种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但在其中绝大多数行业,在产品制造的决定性技术方面中国企业都要依赖外国企业。就连中国最著名几个大型企业集团TCL、联想、海尔也摆脱不了这种尴尬。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在核心技术上长期依赖外国技术是极端被动的和危险的,企业发展越快越大,摆脱这种被动依赖的需求就越迫切。如果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摆脱不了这种依赖,不能进行自主创新,那么,中国将永远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中国工业就会永远被动,不但不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就连目前“中国制造”的地位都会失去。
其次,由于在大多数决定性技术上的受制于人,中国制造业至今还是以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为主,在整个世界制造业的价值链体系中处于最低端,产生的利润很低。通俗一点说,就是目前的中国企业赚的都是“辛苦钱”。这种“别人吃肉,自己喝汤”的感觉对于要自主的中国工业来说应该是不能继续和长期容忍的,必须要进行改变,而改变的途径只能是自己去创造。
再次,虽然说中国产品的出口量很大,“Made in Chi-na”在世界上到处可见,但是在国际市场却很少有影响力大的中国品牌。像联想、TCL、海尔、华为等能够在国家市场有竞争力的品牌寥若晨星,而且还不能完全自主。所以,没有“中国创造”的中国工业在国际市场没有发言权。比如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用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成为国际电子行业标准的最重要支持者;但作为电子制造业大国,中国在行业的国际标准领域中却没有发言权。目前国际电子行业有三个标准,一是传统的ISO标准,二是以欧洲和美国两大联盟形成的UECP标准,三是日本提出的UID标准。在世界500强中占了31%席位的制造业企业名单上,难觅中国电子企业的身影。
另外,目前“中国制造”面临着“印度制造”崛起的威胁。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和技术涌向印度,这个和中国一样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这几年发展极为迅速。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制造”在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崛起,如今却不得不面对来自印度的挑战。2005年9月26日,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发布了“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其中明确提到印度“欲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而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比往年更加缩小了,在IT产品制造业方面的差距更是在逐步减少。
总之,如果不大力发展“中国创造”,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创建中国自己的、系统化的工业文明和工业文化,不可能在国际上拥有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就有可能很快被“印度制造”或者其他制造所取代。
三大战略变革
那么,要如何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移?中国工业至少要在自主创新、资源、人才等方面进行战略变革。
自主创新战略:“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这恰好是“中国创造”的基本战略着眼点。
多年来,中国虽然一直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而却一直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以至于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据悉,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更是无法买来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作为“中国创造”的主体部分,中国企业不能满足于依靠国外技术进行加工生产的“温饱”状态,必须把自主创新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投入核心力量去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逐步寻求在产业决定性技术方面的渐进突破。这样,中国工业才能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才能够突破国外技术的“捆绑”,提高国际竞争力,拥有发展的主动权。
资源战略:“中国创造”和进行自主创新,必须重视有效的资源战略,这里的资源指的是制度资源、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等。“中国创造”需要持续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需要国家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国务院正在研究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关政策,主要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引进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等等措施,这些将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企业应该有效利用金融资源、产业资源等,从国际市场的大格局上对产业资源进行战略重构。TCL收购阿尔卡特、汤姆逊和施耐德的目的就是从整合国际产业资源的高度来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主动权。
人才战略:要实现“中国创造”,人才战略是一个根本问题,因为人才本身就是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根本。美国经济在上个世纪的成功其实是人才战略的成功。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世界高素质人才采取了不分民族种族一律来者不拒的态度,而且利用好的物质和研究条件大量吸引高素质的科技、文化精英。后来正是这些精英人才,让美国经济、军事和科技迅速崛起。
在中国的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技师和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只有100多万。中国制造业的人才素质连目前的“中国制造”都远远满足不了,更难以满足“中国创造”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