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肠造口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张希华

心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肠造口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张希华

张希华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医院 河北唐山 063300)

【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心理干预对于直肠癌患者行肠造瘘手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1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入院的直肠癌患者80例,且均在我院行肠造瘘手术,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9.47±4.73分,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3.14±3.91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神健康评分差异最大,观察组为82.53±3.14分,对照组患者为73.79±4.76分。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患者焦虑情绪,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术后恢复,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直肠癌;肠造瘘术;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187-02

直肠癌是目前为止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也是胃肠道肿瘤中病死率最高的肿瘤,直肠癌的好发部位在患者直肠以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的交接处,直肠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但女性好发比例也十分高[1]。现临床上对于直肠癌的治疗首选的治疗方法为肠造瘘手术,但切除肿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一直比较严重,本文就这一问题做研究讨论,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于肠造瘘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1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入院的直肠癌患者80例,且均在我院行肠造瘘手术,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女性患者17例,年龄32~80岁,平均58.2±2.4岁;男性患者23例,年龄30~78岁,平均57.5±3.1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16例,年龄31~79岁,平均57.4±2.9岁;男性患者22例,年龄31~76岁,平均58.2±4.2岁。所有患者入院时各项检查结果均提示直肠癌,所有患者均自主同意参与本研究,且所有患者均精神类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方法:控制好患者每日的食物摄入量,脂肪每日摄入30%左右。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以谷物、低脂奶制品、鱼肉等高蛋白食物为主,少食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等。限盐,每日盐摄入量应<5g。对有吸烟史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戒烟,减少尼古丁对血管的收缩作用。限制患者的日常饮酒量,饮酒量不超过50ml。尽量减少患者平日的饮茶量。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每日30~60min为宜,一周3次。减少患者情绪的波动,尤其忌大发脾气,遵医嘱使用镇痛药。

1.2.2心理干预方面:(1)明确问题:从患者角度确定心理危机问题,医务人员必要的进行倾听,帮助患者舒缓情绪。强调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无条件地接纳患者。这一步特别需要使用倾听技术。(2)保证患者安全:把患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大多数患者会认为已经无路可走,临床医师要帮助患者了解更多问题解决的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采用各种积极应对方式,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最终确定能现实处理其境遇的适当选择。(4)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与患者共同制定行动计划以克服其情绪失衡状态。(5)获得承诺:回顾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并从患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以便患者能够坚持实施为其制定的危机干预方案.

1.3 评价指标

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指定的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分,得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9.47±4.73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73.14±3.91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神健康评分差异最大,观察组为82.53±3.14分,对照组患者为73.79±4.76分。

3.讨论

直肠癌是指发生在患者齿状线直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恶性肿瘤,也是消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直肠癌在解剖学上位置较低,所以易被诊断,但是其解剖位置复杂,导致手术治疗不彻底,手术复发率高。当患者体内肿瘤局部侵润严重或肿瘤已经转移扩散无法根治时,通常会采取乙状结肠作造术,将患者恶性肿瘤部位的肠段做有限的切除,缝闭直肠远切端。近年来不少研究证明,做肠造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较好,且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所以护理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干预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在医师诊断的指导下,按事先预订的干预方法从事的一系列心理生理活动[2]。医务人员根据患者自身诊断的特点、护理研究成果、病人功能康复的潜力、病人和工作人员本身的能力确定干预措施。患者健康问题的排序决定干预的类型。干预措施帮助病人达到预订的目标:预防并发症,促进、保持或恢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9.47±4.73分,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3.14±3.91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精神健康评分差异最大,观察组为82.53±3.14分,对照组患者为73.79±4.76分。由此可见,心理干预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患者焦虑情绪,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术后恢复,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心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肠造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8):246-246.

[2]李桢,张红梅,张建宏等.康复指导对直肠癌Miles术后恢复期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0,8(35):7898-7899.

论文作者:张希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肠造口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张希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