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出版的伦理困境及对策_少儿节目论文

国内少儿出版物的伦理失范困境及匡正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物论文,伦理论文,困境论文,少儿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的通知》,要求加强少儿出版物管理和市场整治。随后,央视陆续在《新闻联播》等节目中曝光了一批影响恶劣的书刊、杂志以及动漫,呼吁净化少儿出版市场。在这次中央对少儿出版业的“整风”运动中,暴露的最大问题便是少儿出版物的伦理失范。

      一、少儿出版物伦理失范的表现

      1.不尊重、不遵守出版伦理

      少儿出版物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伦理主要体现为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创作者、出版商等行为主体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原则和规定,这便是出版伦理的雏形。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的构建时期,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少年儿童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受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外,少儿出版物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些不健康的出版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他们,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则极可能让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偏离真善美,甚至误入歧途。连日来,在中宣部等牵头对全国少儿出版物的排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出版物含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残酷恐怖、封建迷信、荒诞离奇和混淆是非、崇尚金钱、追求享乐、向往奢靡等内容,这些内容无疑会对少年儿童产生误导,从而形成扭曲的伦理观。

      2.不推敲、不琢磨出版内容

      暴力是少儿出版物吸引少儿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强烈的矛盾冲突与激烈的斗争过程更容易激发少儿阅读和观看的兴趣和欲望,这也与他们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有关。一般来讲,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心智还不成熟,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知,也极容易冲动和叛逆。出版商和创作者为了迎合这种特性,在出版物中大量描绘暴力情节或使用暴力语言。而模仿正是少年儿童的又一特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少年儿童大量接触这类含有暴力内容的出版物,必然会将相似暴力手段模仿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引发严重后果。今年5月,江苏省东海县一小孩因为模仿“灰太狼”烤肉,捆绑并火烧同伴,导致两名同伴严重烧伤;无独有偶,动画片《熊出没》中光头强那句他常说的“惹我光头强,揍你没商量”的台词,也成为许多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口头禅。此外,少年儿童拉帮结派、仗势欺人、相互斗殴等暴力行为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也屡屡出现,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事件持续攀升的诱因或出于此。

      3.少儿出版物成人化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是一条基本的市场供给规律。因此,为了满足少年儿童的猎奇心理和“攀比、仿学”成人世界的喜好,一批批成人化的出版物不断涌入少儿市场。如今,“有色”读物已在整个少儿出版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全国各地“扫黄打非”部门在对少几出版市场的排查过程中,发现大量图书封面和插画的主人公穿着“薄、透、露”,充满诱惑,而其内容则多是一些关于青春期的情感话题,有些书里甚至涉及同性恋的内容。其语言表达也很大胆、露骨,比如大量使用“丰乳翘臀”、“身材火辣”等成人化的词语。除此之外,相互攀比、勾心斗角、贿赂讨好等成人世界的不良行为也有意或无意地在少儿出版物中得到体现。正是在这些“有色”读物的引诱下,许多青少年走上了歪路。

      二、少儿出版物出现伦理失范的原因

      1.钻政策的“空子”

      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多种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日益加大。少儿出版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也得到了多项政策的扶持:如各种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资助、跨媒体出版的优惠、税收上实行先征后退等,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非少儿出版社陆续试水少儿出版。据统计,现在全国581家出版社中就有523家出版少儿读物。实质上,少儿出版对专业化、分众化、精细化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一些非少儿出版社(包括一众民营出版机构)垂涎利好的政策,想方设法地挤入少儿出版的行列,给少儿出版市场带来的浮躁趋利之气,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忽略了原本应有的专业化、分众化、精细化,导致我国少儿出版市场遗弊丛生。“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国的动漫产业在优惠政策的呵护扶持之下,却只见数量的增长不见质量的提升,且许多少儿动漫作品充斥着“少儿不宜”的内容。

      2.挑市场的“漏子”

      市场在促使资源自由、合理配置的同时,也由于其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必然导致无序和不正当竞争,从而使理性和责任为利益至上所取代。正如《儿童文学》主编徐德霞所说,“近些年国内出版业存在GDP崇拜情结,总觉得出版产业化了,对利润的谋取应该是首要目标。”如今,传统出版业由于受电子出版、电子阅读等新技术的冲击,发展艰难。少儿出版则因为其受众较少接触电子阅读且家长愿意在子女文化消费上大量投入的原因,成为传统出版市场上硕果仅存的一块蛋糕,受到各路出版商的竞相争夺。这种市场自发也导致一些个人和企业开始不正当竞争,比如少儿出版市场上出现了为吸引眼球而不惜牺牲职业道德的少儿“毒物”。同时,少儿出版物价格偏高,特别是一些正规少儿出版物的价格动辄过百上千,让真正的少儿望而却步。如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就卖到980元一套,《儿童百科全书》398元一套,《安徒生童话》280元一套……正是因为这些正版价格虚高,所以盗版或不正规出版才有其生存的市场空间,学校周围的各种小书摊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3.扯技术的“辫子”

      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机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少年儿童“触网”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触网”的管理或限制也越来越有限。有时候,“上网”甚至是家长对孩子辛苦学习后的一种“奖励”。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速度越来越快捷,进入门槛也越来越低,它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任何人都可以就任何事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分享,这就使得监管手段本来就不成熟的网络更加难以监管。因此许多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打着数字出版的幌子,造就了许多“少儿不宜”的内容在网络上肆意传播。比如一些看似正规的看书网站,打开后“涉黄涉暴”的内容却占了大多数;网络游戏更是以杀伐、攻城、决斗等暴力活动为主;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严格的动漫分级制度,加上网络监管的漏洞,于是一些没有通过线下审查的动漫作品开始在互联网上悄然传播。少年儿童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必然会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这些数字出版物,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尚难以预计。

      

      4.撂“把关人”的“挑子”

      作为少儿出版物的责任主体,“把关人”不仅指出版社和编辑,还包括创作者、销售商、出版局以及少年儿童的监护人等。可以说,少儿出版物从创作到阅读,一共需要经历创作者、出版社、出版局、销售商和监护人等数道防线。然而,即使是有这数道防线,市场上或网络上仍然能够出现大量不适合少儿阅读的出版物,这当然得归咎于“把关人”的缺位和失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一些创作者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他们故意针对少年儿童的成长特征和心理需求,制作各种“有害毒物”;其次,创作者、出版社和销售商作为市场参与者,其对利益的追逐往往会让他们忽视自己作为“把关人”的身份,从而造成缺位和失职;而作为市场监管方的出版管理者,他们的监管在市场的自发运动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变得越来越有心无力;此外,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因为各种原因也不可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这就成就了最后一个把关环节上的管理缺位。

      三、怎样应对少儿出版物的伦理失范

      1.加大政府引导的监管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政府管理者对少儿出版市场的监管主要体现在职能部门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适当对市场加以引导。从9月初到十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净化少儿出版物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中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并非新问题,而是长期存在于市场中的屡禁不止的老问题。因此,对于此类整治活动,笔者认为应该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多变地长期坚持下去,不要让那些不法出版者认为只要躲过了检查的一阵“风头”,便可以卷土重来再生产。此外,对于少儿出版作业,应该实行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控制少儿出版社的数量以确保少儿出版的专业化、分众化、精细化。

      

      2.建构市场自净力

      在促使少儿出版市场良性运作的过程中,建构市场的自净能力正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法则,一部作品要拥有生命力、影响力、竞争力,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所说,“童话如同商品,都有保质期。迎合人性,我的童话的保质期才会更长”。当然,与政府的干预相比,市场的自我净化过程会相对较慢,因为它需要培养公众的价值观和市场的参与度,习惯对市场的不良行为说不。市场的自净能力一旦形成,产生的结果将会更加持久有效。

      3.增强法律约束的保障力

      目前,国内关于少儿出版物的法律法规除《出版管理条例》中的相关法则外,最权威的便是1995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出版少年儿童期刊的若干规定》,但是这部规定20多年没有修改。建议相关部门针对这次全国范围内对少儿出版市场整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法律漏洞,对我国少儿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加大对不法出版行为的惩罚力度,让少儿出版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下健康运行,使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积极响应各界呼吁,对少儿出版物实行分级制度,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提供和推荐适合其阅读的少儿出版物。

      

      

      4.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觉性

      少年儿童因其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还不健全,对新鲜事物缺乏理性判断,他们很容易对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无论优劣)悉数接收并记忆储存,为我所用。因此,少儿出版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少年儿童能否读到健康的少儿读物。对此,笔者非常认同春风文艺社单瑛琦先生的“洁癖说”:作为少儿读物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作者和编辑承担着引导下一代成长的任务,对于这些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应该有点“洁癖”。拥有这种“洁癖”,我们才会对少年儿童抱以尊重的态度,付出耐心和时间去对待孩子们的精神食粮,自觉抵御各种诱惑。经典《天线宝宝》VCD创下的为人称道的销售奇迹背后,正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用3年时间,分析研究0至3岁儿童心理,然后悉心创作的结晶。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至今一直萦绕在我们耳边,少年儿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做好少儿出版物,就是给中国少年做好了孩提时代的中国梦!

标签:;  

我国儿童出版的伦理困境及对策_少儿节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