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报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学报论文,编辑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8X(2000)02-0083-03
“编辑工作现代化”已成为热门话题,充分反映出编辑出版事业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作为高新技术和科学知识密集点的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于学报编辑工作的现代化,人们目前更关注的是编辑手段的现代化,而对编辑主体的现代化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笔者认为,学报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应包括编辑主体的现代化和编辑手段的现代化这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在编辑工作中固然有其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能够代替作为编辑主体的人的思维。只有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编辑主体的现代化,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编辑手段,才能够走在时代前列,追踪和把握现代化选题,从容应对现代编辑工作,真正实现学报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一
编辑主体既指有独立意义的编辑个体,也指不同性格、专长人员组建起来,协同工作的编辑群体。编辑主体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使体现编辑主体的诸要素,如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素养等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要求。
编辑应具备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超前意识”是人们对未来,未知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时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心理反应,具有预见性。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文化信息的急剧增加,现代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这些外部环境使编辑工作的节奏加快,要求编辑必须具备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意识,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待科学文化的发展,着眼未来,发展现在,立足现在,设定未来,具有在瞬息万变中把握未来的魄力和眼光。学报作为传递学术思想和科技信息的媒体,是以理论的超前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服务于社会的,是以学术的严肃性和科学的严谨性而立足于出版界的。刻意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是学报的价值所在。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要有眼力和胆识,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的力作,在开拓中创新出奇,冲出原有的思路、模式、不断积累、不断突破,在创新中形成个性和特色。如果编辑缺少创新精神,学报就很难表现出个性和特色,就不可能有吸引力。因此作为学报主体的编辑,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改革精神和超前意识,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学报的水平推向现代化的境界。
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是编辑主体现代化的核心,是当代编辑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化水平是实现编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化就是从事学报工作的编辑必须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编辑出版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人类已经跨入信息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很快,对编辑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报编辑只有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人类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达到层次多样、比例和谐、动态发展的“专”和“博”的统一,才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和理论的“制高点”上,掌握现代科技的脉搏,迅速捕捉所需要的,尤其是专业理论和编辑出版的信息,了解自己所负责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使自己所从事的编辑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准。
编辑应具备现代的思维方式,即多角度、多思路地思考问题,结合多学科知识分析研究问题。编辑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但表现不同的个体,而且能反映出不同刊物的水平。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站得高,看得远。封闭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凝固、僵化,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就会排斥新的信息,无法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需要。作为跨世纪的学报编辑,必须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改变落后的思维习惯,不断捕捉新信息,思考新问题,调整思考和观察的角度,形成动态开放的思维方式,培养一种较强的应变能力,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训练敏捷的洞察力,以保证学报的时代性,推动科学的发展。
掌握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是实现编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当今世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有的学者断言:21世纪的人如不掌握计算机的技术就等于文盲。如今电子技术对编辑出版业的影响日益加大,编辑工作正在呈现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计算机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剪刀加浆糊”式的编辑方式正在被适应计算机化的现代编辑方式所取代。新时代的编辑如果不掌握计算机技术也就不是称职的编辑,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当代编辑工作的一项新的基本功。因此,作为编辑,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实践,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计算机时代编辑工作发展的需要,为编辑工作的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计算机技术给传统的学报编辑模式和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几乎渗透到编辑流程的各个环节,加速学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步伐已刻不容缓。编辑手段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计算机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可介入学报编辑工作全过程,使得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1.利用计算机组稿。组稿工作的基础在于对作者队伍情况的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通过作者数据库,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代表性结果、承担课题及近期研究动态等,为开发选项、筛选稿件提供依据。计算机联网后,学报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项的封闭流程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多项信息流通方式,编辑可直接与作者进行交流,获得有影响的文稿,提高学报学术的含金量,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2.利用计算机审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计算机撰写论文的作者逐年增多,作者交磁盘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必将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学报编辑可直接通过计算机对稿件进行审读(对于手写稿,编辑可将稿件录入计算机),并可利用计算机各种数据库提供的资料对稿件进行定性评估,以确定稿件的基本价值,它弥补了编辑由于自身专业局限和视野局限带来的主观随意性。对于需要修改的稿件,编辑可以在磁盘稿上标明具体的修改意见,在增删处作一标明,这样作者就会一目了然,并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3.利用计算机加工稿件。可直接在屏幕上边看边加工,如增、删、改、调整、进行规范化处理等等,实现了从桌面编辑向屏幕编辑的转化。4.利用计算机排版。以前排版都是由编辑在稿件上用一些编辑符号或书面语言标志出具体意见,这容易出现因中介系统(即排版员)不懂学科专业和编排规范而导致的失误。编辑部拥有了计算机,排版就成了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编辑有条件直接在编辑上完成排版工作,采用先进的排版软件键入相关的排版命令,可边设计边调整,直至达到最佳的排版效果。这样,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节省了时间,且能充分体现编辑意图,更好地表达论文内容,提高版式设计的质量。利用计算机校对。在屏幕上可完成校对工作,实现了从候时校对到即时校对的转化。
利用计算机进行刊物管理。计算机被引入了管理系统,优化了管理手段,使编辑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现代化。可利用计算机进行:1.稿件管理(可建立稿件信息库,将稿件的基本信息输入计算机,包括稿件登记、分类、审理、处理结果)。对已发稿件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2.人员管理(即作者、审稿者、编辑人员的管理等)。3.信息资料、文件档案管理。4.征订、稿费、发行管理等。这些以前全由手工处理,耕时费力效率低。实行编辑手段现代化以后,这些皆可由计算机处理,使得刊物管理变得简单易行,而且更加科学、有序,优质高效。
利用计算机可进行信息查询。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可利用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料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的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编辑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新的选题,选择有价值的稿件。
学报编辑工作的现代化为编辑从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多地转向创造性劳动创造了新的条件。实行编排校一体化,使编辑告别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使编辑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选题、组稿及提高自身素质上。学报编辑工作的现代化还为编辑提供了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使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具体地展现,进一步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收稿日期:200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