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兵论文_李振杰

永远的老兵论文_李振杰

——记“中国好人”获得者李连庆

李振杰 广东肇庆市高要区新闻中心

这是一位传奇式的老兵。65年前,他参军报国,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当了19年警卫员,又在叶剑英元帅身边连任10年卫士长,叶帅逝世后,他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军衔至大校(副军级)。

这是一位令人称赞的道德模范。76岁那年,在乡亲们的满怀期待和家人的担忧中,他放弃在北京的舒适生活,回到了地处广东肇庆高要的家乡,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如今,他又变身“牛司令”,办起养殖场,反哺家乡,造福群众。

几十年来,他坚定地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就像一粒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在群众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长为一棵大树、一片森林。

他叫李连庆,1932年出生,是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樟路村委会荷路村人。老兵虽已年迈,而精神光照后人。满脸的皱纹珍藏着岁月的风霜,胸前的勋章凝结着曾经的辉煌,不屈不挠的身影,宛如一首首战歌,依然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他先后当选为2014年第四季度“广东好人”、“广东最美街坊”、“感动广东十大人物”,并获得“中国好人榜”2015年2月“爱岗敬业好人”荣誉称号。

  从“伙夫”到中南海“保镖”

荷路村是一个恬静的村庄。这里青山叠翠,蓝天如冼,景色秀美。由于位置偏僻,自古以来,村民习武成风,以此保卫家园。李连庆自幼跟随村里的拳师习武,身手敏捷,被村民们称为“过树龙”。“过树龙”是南方山林中一种无毒蛇,性情温顺又动如闪电。

1951年,李连庆19岁,“好男儿当兵去”这句话深深地激励着他。当征兵的号召传到村里,他立即报了名。这个决定让全村人大吃一惊,因他11岁就丧父,是家中唯一的成年男丁。

李连庆做出这个闪电般的决定,甚至没向母亲征求意见。“国家有需要,家里再困难也得克服。”听了他的话,母亲没吭声。由于身体素质好,他过关斩将,成功入围。

没想到的是,李连庆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肇庆军分区炊事班,两年后他被调到韶关军分区,但还是当“伙夫”。

在炊事工作的岗位上,李连庆以满腔热情对待每一餐饭,尽量让大家吃好喝好。当发现有人浪费粮食,他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李连庆从农村带到了部队,影响了他的一生。

1957年11月,超期服役的李连庆准备复员回乡时,命运发生转变。当年,中央警卫团来到广州军区招收警卫员,整个广州军区只招收两个人,经过初选以后,还是有100多人参加考核,最终,李连庆被选上了。在调入中央警卫团后不久,李连庆又被列为毛主席警卫员的候选人,每天都要接受严格的擒拿格斗、射击和游泳等技能训练。

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感到十分光荣,同时,也有重重的责任。“警卫员不能写日记,不能向亲朋好友,甚至父母亲吐露自己干什么工作,也无法管家里的事情。我自幼丧父,1974年,我的母亲去世,我也没办法回家,只能托高要禄步老家的亲戚安葬母亲。我的两个女儿出生,我也不在妻子身边。”

李连庆给毛主席当了15年警卫员,除了1967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回乡进行社会调查外,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1976年,毛主席逝世以后,李连庆又成为叶剑英元帅的警卫员。1986年,李连庆调到总政治部广州联络局,直至1997年才退休,享受副军级待遇,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北京。

对于自己给毛主席当警卫员,以及在总政治部广州联络局工作的那些经历,李连庆守口如瓶。他说,“现在这些机密都解密了,我才能够接受记者的采访,才能吐露给毛主席和叶剑英元帅当警卫员的经历。”

“我是农民的儿子”

“我是农民的儿子,希望在有生之年给乡亲们做点实事。”这是李连庆退休后最大的追求。作为一个老党员,跟在毛主席和叶帅身边多年耳濡目染,帮助群众多做好事实事,已成为他最基本的政治自觉。

2008年春节,李连庆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儿时玩伴陈日明。从他的口中,李连庆了解到,荷路村集体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民懒散,赌博成风,环境很差。听完他的话,李连庆的心中翻江倒海,萌生了回老家做点事情的念头。

老友一走,李连庆就向妻子、家人“通报”了这一决定。全家人都表示难以理解。但他总感觉家乡在呼唤,乡亲们在呼唤,大家有需要,他就必须回家乡来。他在心里定下了目标:让老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8年国庆节后,李连庆带着省吃俭用的所有积蓄,带着家人的“不放心”,孤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连庆公回来了!”平静的荷路村沸腾了!

李连庆心情既激动又黯然:荷路村97户人家,留守的不到百人,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村口垃圾成堆,沟渠污水横流;一遇雨天,村中巷道泥泞不堪;祠堂摇摇欲倒,而他的祖屋也已长满青苔。

李连庆决定先从修祠堂做起。他把攒下的积蓄全部捐了出来,动工时,他坚持每天巡夜,有时晚上10时,还能看到他打着手电筒、握着练武用的木棍。工程快收尾时,还缺5万元。为此,他虽然从不愿向人开口借钱,仍硬着头皮找了几个老战友借钱,两三天内,尾数凑齐。

2009年夏天,祠堂修完。鞭炮齐鸣、舞狮欢腾之中,细心的村民发现祠堂门口的一块石头上,从捐款最多的村民到捐款仅50元的村民,200多位村民的名字均铭刻在上,但出钱出力最多的李连庆仅列其名、未列其款。村民们对李连庆的风格深表敬重,他却淡然地说:“为家乡建设出一分力是我应尽的义务,无须显摆。家乡变好了,才是我最盼望的事。”

赤诚之心感召山村换新颜。渐渐地,荷路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平整的篮球场、生态小公园让孩子们有了玩处,4公里村内巷道硬底化,下雨再也不怕了;全村集中排污、收集垃圾,沟渠的水清了,小鱼在水中游荡。

祠堂口挂上了“达道书屋”的门匾,村里走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学生;连庆公还和几名德高望重的村民,商议制定了村规民约,村中禁赌,立竿见影。

昔日“脏乱差”的荷路村成了“卫生村”、“文明村”。

环境改善了,经济也得跟上。针对当前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李连庆决定搞一个农村调查。在调研中,村民李伟强告诉他,家中有5口人,当年分田到户时只定了2口人的口粮田,此后30多年,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村里再没调整过土地承包。人多地少,粮食成了李伟强家的大问题。

经过调研,李连庆认为推动调整全村口粮田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经。当李连庆向村干部提出调整土地时,部分地多的村民不乐意,甚至说出难听的话。然而,随着祠堂修缮、沟渠疏浚,村民享受到越来越多好处,反对声渐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土地调整方案时,李连庆的土地调整建议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口粮田按照各户人口重新调整,荒废的农地集中起来统一种植蔬菜副食和经济作物;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成立村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

“开会时,李连庆一句话也没说。但是大家一看李连庆在,心就定下来了。李连庆为村里做了这么多贡献,我们都愿意听他的。”村民陈伟明说。

如今,走在荷路村村道上,李连庆当年的努力已经开花结果:7亩土豆田已经结薯,每亩产量高达5000斤;20多亩黄栀子也进入了挂果期……

荷路村村民竖起大拇指说:“李连庆肯吃亏呀,捐了自己的财产做好村里的公益事业不说,凡事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令人肃然起敬。有这样一位老党员带头在先,我们这些后生能不拥护、响应吗?”

“连庆公啊,有面!”在听说了李连庆的事迹后,叶帅儿子、“独臂将军”叶选宁作出如是评价。叶家人都称这位老卫士长为“连庆公”。“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叶选宁挥毫慨叹:“唐人贺知章所述回乡之热忱与连庆公何其相似。”

俯首甘为孺子牛

2010年的秋天,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庄,78岁的李连庆又产生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业计划:利用隔着一条小河的珠川村开阔的滩涂地,创办一家现代化的养牛场。

这对李连庆来说,无疑是一个陌生的“第二战场”,毕竟离家后他就没有摸过放牛鞭了。

创业之路是艰辛的。首先遭遇的困难是资金不足。荷路村的荷包慢慢鼓起来了,李连庆的口袋却瘪下去了。在全部积蓄投入家乡建设后,他已成为“负翁”。

得道者多助。缺钱,一位老板听说了李连庆的事迹,决定首期资助他50万元,“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随后几年,这位老板又累计追加了300万元。缺医,云浮市畜牧兽医渔业局原副局长、高级兽医师陆敏志愿加入了养牛队伍,每周都到农场“报到”。缺人,周边城镇的工厂自动组织职工来帮忙挖番薯、割番薯藤。

养牛场运作起来了,一大堆问题又接踵而来。先是牛犊“水土不服”,经过兽医一番调理,牛群才开始“哞哞”欢叫。不久,李连庆又发现另一个问题:把撒欢乱蹿的半大牛犊从滩地赶回牛棚,颇伤脑筋。养牛场聘用的工人,多是当地乡村的留守老人。这也是李连庆的“私心”,尽量让老人“老有所用”,只要你愿意来,上一天班,给50元。但这些老人哪里跑得过这些牛犊子。最后,李连庆想了个办法,一边训练牧牛犬帮助赶牛,一边在每天日落时分敲响晚钟并用饲料引牛回棚。半年过去了,每天傍晚,一听到钟声,牛群就会自动回棚。

有人称李连庆为“牛司令”,他对此总是“呵呵”地回应。李连庆对着公司总经理何丙泉说,“养牛要是为了发财,就不干了。这个养牛场,我不可能传给儿女,要靠这里的后生仔来干”。

在李连庆的引领下,十里八乡出现了几十户养牛专业户。都友村村民李亚星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他已有约30头牛,一年可出栏10头左右,年收入10多万元。李亚星说:“连庆公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有连庆公的公司在,就有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和销售,不用担心投资没回报。”

天道酬勤。经过连年发展,李连庆的养牛场不断壮大。在他的计划里,下一步要将牛场的牛肉做成品牌,推向市场。开办养牛场后,李连庆已从一个“半牛盲”变成一个养牛专家。

想当初,李连庆透露要创办养牛场的时候,很多亲友心存疑问。“牛粪那股臭哄哄的气味,你受得了吗”、“脱离农村大半辈子了,你到底行不行呀”……

李连庆坦承,这是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不过,人啊,就该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就像牛要反刍才能消化,抄多几遍印象更深。”为了办好养牛场,近八旬的老人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学习起来。

美好的生活,像火种在心中熊熊地燃烧起来。“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老弱病残找到依靠,孩童们有人教有学上。未来,一定要让农村更美好,让下一代人更有希望。”李连庆不止一次在日记本里写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这是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9年警卫员的李连庆,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李连庆说,在主席身边19年,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从北京到广东,从肇庆老家的荷路村到云浮山区的牧牛场,李连庆这几年走到哪儿就把毛主席的画像挂到哪儿。

“年轻人,去过中南海南门吗?知不知道南门上写着什么?”每当有人来到他的农场,他就会指着办公室的墙壁说,“就是这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李连庆的办公室很简陋,外墙上挂着一个小小的招牌,在这面不足30公分长、10公分宽的招牌上挤着一行字:“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办公室外墙上一行毛体鲜红大字——“为人民服务”。在办公室里面,正中是一幅毛主席画像,画像两边是他与毛主席、叶帅的两幅合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一天算一天没意思,活一天,要为人民出一天力。”李连庆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共产党员最大的道德就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他希望一辈子当毛主席的战士,一个永远合格的士兵。

2008年10月返乡后,李连庆在修复祠堂的同时,也重建了已布满青苔的祖宅。但进入云浮山区创办畜牧公司后,他把修缮一新的祖宅和全套家具无私地献给乡亲们作公共空间、公用设施。农场的宿舍,就是李连庆在广东的唯一住所。

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李连庆的大女儿李艳担忧的是父亲的身体。毕竟广东远离北京两三千公里,山区乡下生活条件差,南方的冬天阴冷潮湿,让人不放心。2012年,李艳第一次来农场探望老父。一踏进父亲不到10平方米、堆满杂物的房间,李艳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放着北京的大房子不住,却要来这里‘受苦’,您这是何苦?” 李连庆用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女儿的头发,朗声说:“没事,我在这儿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哩!”

在李连庆的观念里,他对提笼架鸟、悠哉下棋的生活并不认可,革命一生操劳一生,活到老就要干到老。

离开舒适的家,李连庆已经在广东山区坚持了8年。他的目标是改变家乡这片贫穷的土地。支撑他的是对毛主席、叶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深怀念,对他们一生所信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践行。

老兵不老 精神永存

李连庆离京回乡建设家乡并带领乡亲致富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予以广泛关注。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传颂。包括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前往采访。

李连庆的家乡肇庆高要将其树为身边好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以先锋模范为镜,牢固树立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网友也纷纷为李连庆的事迹点赞。“时代需要这样的‘牛人’,社会需要发现更多这样的好人!”在朋友圈第一时间转发了报道的网友“高山好朋友”为连庆公竖起了好几个“大拇指”。网友“江海微波”在微博上写道:“李连庆的形象和事迹让我们肃然起敬,也让多少人汗颜!”

物质上淡泊如水,精神上高洁如松。这就是老兵李连庆的真实写照。他怀着参军报效祖国的理想,从广东山区走来,从农民中走来,行伍一生,见证了新中国6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而最终,他又怀着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梦想,回到了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回到了农民当中。

在李连庆的身上,我们读到了一位老兵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深怀念,对他们一生所信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践行。

在李连庆的身上,我们读到了党员干部引领广大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

在李连庆身上,我们读懂与领悟的应有更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矢志坚守、对故乡热土的无限热爱、发挥余力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革命者永远不老,创业者永远年轻。

论文作者:李振杰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6月总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永远的老兵论文_李振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