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中华民族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始终在继承发展和革故鼎新中向前运动,在当代它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和时代化趋势。这三大趋势,既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一脉相承,又同二战后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图景密切相关,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际化趋势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国际化”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而且含义相当宽泛的用语。一般地说,国际化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一体化的问题,一般是以经济为基础,政治为主导,文化上有影响,三者缺一不可。这种“重大影响”必须是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应成为世界历史进步的促进剂,决不能起破坏作用。国际化区别于帝国主义化,区别于古代已有的国际间的友好交往,也区别于单纯某方面的国际化。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所有国家、民族和民众都有国际化问题。国际化是人类的必由之路,只是时间迟早、范围大小、内容深刻程度不同而已。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区到全球、由相互隔绝到相互交流融合而日益走向名副其实的世界历史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会有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之精华贡献于全世界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化宝库,同时又从中汲取宝贵的营养来滋养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这种意向就是国际化的大意向,这种局面就是国际化的大局面。而这又是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直至世界进入近代以来,这种追求国际化的走向才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二战后,现代国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突出表现为:其一,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国际社会各民族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前发展;其二,“冷战”后世界各国呈现出既是多元化又是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三,和平、发展、环境、人口等世界性问题的出现使世界各民族国家逐渐产生了“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任何国家、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在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都要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与学习,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融合。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国际化趋势是指,在国际化成为全球现代国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进一步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在国际社会产生普遍性的重大影响,并从国际社会汲取宝贵的财富来进一步振兴中华,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里的关键在于树立真正的开放观念,拥有健康的开放心态,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世界交往格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文化交流。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不乏接纳外来文化、外来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并未有过正确的开放观念。就以最称开放、气度恢宏的汉朝和唐朝为例,翻遍史籍,看到的也只是天朝大国的慷慨大度和外族外国的仰慕归化,那时的开放观是建立在华夏文化绝对优势的心理基础上的,只是居高临下地接纳异族文化,只是允许异族异国人学习归化,而不是鼓励本族本国人也向别人学习,或者积极传播自己的文化。由于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在总体上确实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而在19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也从来没有受到外来文明的挑战,这种开放观的负面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但在中国已经明显落后,世界已进入多元竞争的时代,还要以这样的开放观来应万变,结果就只能更加落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一些年的曲折,不能不说这种“天朝大国”的虚幻自慰,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观念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方的近代历史中,西方国家大多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开放,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念。当初的西方列强依仗坚船利炮打开了不少落后国家的大门,它们强加给别国的开放只是让别国门户大开,听任它们的侵略和掠夺。出于欧洲中心的文化观和白人至上的种族观,多数西方人认为自己拥有天然的文化优势,别国只有亦步亦趋的资格。直到今天,不少西方人还习惯按照自己价值观来判断其它国家、其他文化的优劣,甚至歪曲历史与现实。
真正的开放是建立在各民族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双边、多边、全面的开放,应该把本国、本民族置于世界之中,作为平等的一员来传播、学习、吸收人类的精华。1978年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这样一个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尽管如此,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及其他优秀文明成果,仍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这里所讲的扩大开放,是指面向整个世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而不是只局限于少数国家和地区,目的是为了博采众长,扬长避短;是指国内所有的地区、所有的产业和行业根据各自所拥有的对外开放条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引导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是指中华文明的全面开放,过去我们关起门来搞经济是错误的,同样,如果关起门来搞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不会成功的。相信这必将进一步凝聚中华各民族的力量,推进当代中华民族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现代化趋势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逐步波及欧美以至整个世界。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则是二战后主要是60年代首先在西方社会科学界兴起的。现代化作为近代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进程,泛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以商品经济为机制,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化、政治民主化、观念理性化世俗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传统到现代的全面变革过程,是人的解放和人的个性不断获得的过程。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代化趋势是指,适应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中华民族不断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现代变革,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现代化的国际大背景中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有新的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发展总是受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则使这些因素更为积极有利,从而推动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发展。
经济现代化促进了国家的富强,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与中国社会的物质经济状况的发展密切相关,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以物质经济状况的提高为纽带的。在当代世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上去,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很难体现出来,而外部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及现代生活水平势必对中华民族的成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进而冲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出发,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出路。虽然从历史上看,不能说有商品经济就有现代文明,但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却是不争的事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最重要的突破。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在促进商品经济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现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不断提高着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党和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以及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正在不断增强,海内外华人的亲和力也在不断加强,可以说中华民族凝聚力正处于空前大发展的时期。
政治的现代化促进了国家的民主,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社会保障。历史证明,社会政治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长期统一和“开明政治”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上的强烈认同感。在现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政治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分析了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弊端,提出改革的设想,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政治体制的推动力量,在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特别是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此前相比,民主程度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有特殊的敏感性,不能不更加慎重,与沸腾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似乎是不动声色地悄悄进行,因而它的成果往往不那么引人注目。目前,腐败现象的滋长漫延表明,政治民主化的根本问题——人民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尚未根本解决。经过长期的艰辛开拓,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向已经明确,而且也有信心有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况且,苏联东欧的演变再次深刻地揭示出这么一个道理:一个阶级及其政党,在它执政以后,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政治民主化,就不能解决权力滥用和政治腐败问题,势必激化同人民群众的矛盾,最终为人民所唾弃。可以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必将建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必将进一步团结和凝聚中华各族人民。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力必然而有效的途径,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现代化趋势的有力支撑。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是体现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由众多民族结合而成的中华民族,既具有各兄弟民族自身的历史与文化,又由各兄弟民族缔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各兄弟民族共同的精神融汇和凝聚的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人们进行了诸多概括,如: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注重现实的务实精神;中华一体的凝聚精神等。其中,人们认为最优秀、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是百家争鸣和和睦相处的精神。儒家的自强不息观念,道家的独立自主思想,墨家的自力更生主张,法家的立法自治措施等等,汇合而成自强、自主、自立的民族奋斗精神;而儒家的交朋结友、推己爱人观念,道家的“夫道之行,天下为公”学说,墨家的兼爱博施、助人为乐主张,法家的依法共存、合法共荣思想等等,则汇合成共处、共进、团结统一、共同繁荣的团结互助精神。这两种精神恰如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辩证统一为完整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或中华民族精神向现代化转化,是时代所需,发展所需。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又是民族精神和世界性的统一。中华民族精神向现代化的转化,不是一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统一,而是指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活的灵魂与现代化的统一;不是把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铸造成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是用后者取代前者,而是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所以,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出发,运用批判理性,宏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东西,吸纳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增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萌生的先进观念,达到中华民族精神的自我创新。
三、时代化趋势
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主题和特征,是由该时代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综合提练而成的,而各国的国情和发展水平又不相同,因此,要准确判断和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非易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总结了时代观上的“左”的表现及其危害,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分析和把握当代世界局势和国际格局的变动,对当今世界的历史时代所面临的主题重新作了认真的考察和审视,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种种矛盾中,概括出“东西南北”四个字来阐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邓小平认为,和平问题现在实质是东西问题,最大的障碍是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需要努力改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贸易、金融、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不平等关系,缩小南北差距,推动南南合作。这一新的认识成为人们对时代主题分析的基本依据。
总体而言,中华民族凝聚力呈逐步加强之势,其时代性的差异主要基于两点。其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民族凝聚力因而不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任务,这是各民族在这一时代的着力点、兴奋点,是民族的凝聚点。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历代的统治者都希望各民族在这一共同任务下团结起来,或者各民族在这一共同任务下自觉组织起来。其二,不同的时代民情不同,促进民族凝聚的要素因而不同。民族凝聚力包含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但更具决定性的是社会因素。一般而言,先进发达的物质文明,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制度,优秀丰富的思想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增强的根本,而这在不同的时代是有所不同的。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时代化趋势是指,在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促使自身随时代及其实践的发展而继往开来。民族凝聚力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的。在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处于极好的发展时期,其前景令人鼓舞。这突出表现在如下三点:
首先,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必将促进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焕发生机。社会价值体系既对作为民族凝聚的社会凝聚起导向作用,又对整个民族聚合起整合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是合力共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就意味着凡是与它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都应被否定、被抛弃,由此也必然引起人们新旧价值观的撞击,引起从价值主体每个层面,包括国家、集体、个人价值观的更新,诸如,确立以市场经济为价值本位和社会功能的市场经济价值观、新的民主法制观、新的伦理道德观、新的文化价值观等。从近百年世界民族发展史来看,这些新观念的确立在整体上将使各民族关系更加稳定,将更益于民族各层次、各系统、各部分得到有效整合。与此同时,在现代,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从而要求社会的价值体系发生相应的更新,进而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在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中更添生机与活力。
第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必将拓展当代中华民族聚凝力的发展领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华各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目标指向是凝聚中华民族,努力实现并维持国家的统一和强盛。在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双重历史任务显得更具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这种统一包括领土的统一,即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实现港澳的回归、台湾的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又包括人心的统一,即各民族要团结而不要分裂,真正实现中华形神一体。另一方面,世界各民族,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致力于自己的发展,中华民族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因而对发展的理解更为深刻,更为全面。这种双重任务要求人们在深入反思中华民族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方式、方法与途径,实现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全方位发展。
第三,紧跟时代步伐的强烈愿望将推动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走向辉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两次失去与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并行发展的机会。一次是明清时期,那时整个世界在走向开放走向资本主义,而我国却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另一次是战后50至70年代,那时整个世界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而我国虽在建国初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随后陷入“文革”的动荡之中。这两次落伍可谓创巨痛深。在和平与发展的现代,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华民族再也不愿看到历史悲剧重演。恩格斯曾指出,伟大民族“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85页,人民出版社,1972。)当代中华民族将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克服来自“左”或右的错误,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动向,不断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凝聚力将朝着国际化、现代化、时代化的趋势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国际化、现代化、时代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跻身世界现代民族之林。
收稿日期:1999—03—18
标签:政治文化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民族精神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