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论文_杨琳

(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病例总数为120例,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干预组患者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通过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提升其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护理;心理状态

艾滋病是一类危害较大的疾病,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该病可通过母婴、性接触、血液途径传播,会给患者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造成严重的创伤[1]。艾滋病患者多伴有恐惧、抑郁、报复、易怒、厌食等负面情绪,治疗依从性不佳,影响到其正常治疗,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同时还需加强心理干预[2]。本文就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病例总数为120例,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干预组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3—48岁,平均(31.1±3.0)岁;感染途径:输血6例,男同4例,异性接触18例,注射毒品25例,原因不明7例。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1—47岁,平均(30.5±3.3)岁;感染途径:输血7例,男同5例,异性接触19例,注射毒品23例,原因不明6例。对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资料采取SPSS19.0进行检验,得出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为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及治疗知识,给予用药指导。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通过单独沟通的方式为患者讲解艾滋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效果等,还可结合集体讲座、观看视频、发放健康手册、张贴宣传资料等方式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科学的认识自身疾病,避免出现恐惧、抑郁等负面心理,提升治疗依从性。(2)注意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要主动、真诚、友好,要保持微笑,并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赢得患者的信任,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3)耐心倾听。护理人员需引导患者表达自身想法,用心倾听患者感受,在倾听时注意力要集中,还可应用眼神、点头、肢体接触等方式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同情、理解和安慰,指导其正确宣泄情绪,适时解答患者疑问。(4)同伴教育。可邀请心态积极、治疗效果好的艾滋病患者对其他患者讲述自身经历,以帮助其他患者缓解不良情绪。还可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给予患者宣泄情绪的平台,增加患者间的交流,使彼此间相互鼓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5)放松疗法。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方法改善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多参加户外运动、社交活动、观看喜剧和小品,以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

1.3评价标准

1.3.1对比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心理状态。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分以低者为佳。

1.3.2对比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患者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基本依从:患者对服药有抵触心理,能按量但不能按时服药;不依从:患者出现随意停药或者增减用药剂量的情况。依从率为基本依从率与完全依从率之和。

1.3.3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以患者自评的方式得出,具体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类,总满意度为满意比率与一般比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对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别判定两组患者同类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的差异,若P<0.05则组间差异明显。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的SAS和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护理后,干预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详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对比

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详见表2。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s,分)

 

3,讨论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目前已在全球各地区广泛传播,对艾滋病的防治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是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损害为主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危害极大,难以治愈,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精神异常、体重下降、持续发烧、淋巴结肿大等诸多症状,患者往往背负极大的心理负担,治疗依从性差[3]。在临床上需高度重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恰当的心理干预措施改善其不良情绪。心理护理是一项人性化的护理方法,结合了心理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可采取健康教育、同伴教育、心理疏导等综合性措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配合度,提升生活质量[4]。本次研究显示,在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其焦虑、抑郁的情绪明显改善,服药依从率高达96.7%,患者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满意高达96.7%,且以上指标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存在明显区别,P<0.05,本次研究结果类似于李玉华等[5]的研究结果。

由本次研究可知,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艳,白春琴,范春红,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12,27(1):71-73.

[2]杨旭,周明琴,吴南屏.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0):98-99.

[3]汪静.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皮肤病与性病,2016,38(3):199-201.

[4]陈文君.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健康前沿,2016,23(5):75-75.

[5]李玉华,孙盈红,张宏伟.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6,27(7):1195-1196.

论文作者:杨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论文_杨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