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学科素养的提出对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师在如何将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本文通过自身在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课堂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实践,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启迪 学生思维能力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程知识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综合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新的教育理念的冲突日益表现出来,这种冲突表现的一个方面就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过程通常为单向传播,学生的学习为单向接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则为客体。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教师的个人表演是否能吸引学生。学生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只要稍一走神,则后面的内容就可能听不懂了,而成绩好的学生只是比其他同学“听”得比较认真而已,一旦遇到实际问题超出课程范围,便会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我们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是教师把人类已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未起到对学生个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面对当今的学生,作为老师的我迫切地想冲破这种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因为有了这样的疑惑,我开始探究、摸索,查阅大量书刊资料。“问题教学法”使我怦然心动, 能否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呢?因为发现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创造的起点。因此我决心以“问题教学法”为基础,在教学中尝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新模式。
二、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过程是: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进一步理解问题和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最后由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对知识的梳理,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中“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概括为“三步”。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生成”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是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对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质疑,也可以提出新问题,当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时,则表明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与延伸,为探索新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这也就是问题“质疑”。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设置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考虑:
1.从知识诞生的情境中来设置问题,因为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规律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
2.设置悬念式问题。人人都有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当老师能够利用学生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心而设置一些学生迫切想知道的问题时,可以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悬念,进而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内容时,新课的引入设计了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但是给小车装了一个小电风扇了以后,小车从斜面底端滑上了顶端,逆向而行,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3.设置兴趣性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枯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高中《物理》选修3-3,第十章《热力学定律》第6节《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一节, 这节课,我采用“问题教学法”。首先设计本节主题:“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在这个主题下分为5个小问题:(1)什么是能源、什么是常规能源?(2)调查常规能源的储量与人类需求的矛盾。(3)举例说明常规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带来的社会问题。(4)调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5)调查你生活地区的环境与能源状况。这5个小问题给学生明确的指引方向,布置的课后作业是:“为你生活的城市规划合理的能源使用方案”。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评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4.设置“探究式”问题,诱发学生创新动机。上实验课时,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只要能按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就可以了,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设置问题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5.对问题再质疑提出新问题。例如:讲授原子物理氢原子光谱和氢原子能级及氢原子能级跃迁以后,很希望学生质疑波尔的原子理论完美了吗?原子结构真的就如波尔提出的那样吗?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发现问题、积累问题,能够自如、合理、贴切地应用在教学中,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三、在“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以下一些方面的情况,引起我们的思考:
1.关注学生个体,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有问题作为驱动,上课时,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思考,查阅资料,仔细阅读课本内容,热烈讨论,全体学生能认真自觉地听课,自然地实现了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听课角色的转化。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反映较好。有个别学生觉得上课比以前累,以前上课是被动地听讲,不能积极地调动脑筋思考,经常会走神。甚至不想听还可以不听,听不懂也可以放弃。现在“累”是指上课时要动手动脑,因为有问题驱动他们学习。学生得到答案后要求面对全班同学表达出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进行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①在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探究问题的时候,有少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意识;②还有少数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自己不思考、不实践,而是马上就去问同学和老师,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和习惯。③有部分学生的自学意识不强,仍习惯于老师的讲授。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耐心引导和启发学生,让他们能够转变“学习观念”,同时要让他们感受到“探索知识”所获得的乐趣和成就感,不断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转变角色,加强教师的引导职能。“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的角色。首先,在教会学生如何选思考点外,还应教会他们遵循思维规律来提问,采用搭桥式、递进式、比较式、因果式、转换式、逆向式等方式来提问和质疑,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教师积极加入到探究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进行问题的思考、讨论,既能增进师生的融洽关系,又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其次,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又是一个引导者,他将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教师角色从单元转向多元。同时教师也在教学中感受到探索的快乐
3.积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新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及时和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鼓励。这种反馈能够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种反馈显得十分需要。它会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探索学习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
通过实践我发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大多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质疑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但是要与老师的长期坚持有关,老师要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2]张晴 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7)。
[3]张晶 信息技术教学探索[J].才智,2012(07)。
[4]齐小东 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5]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6]梁树森 物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论文作者:班军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学法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知识论文; 老师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