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节点”的小认识论文_栾兰

课堂教学中“节点”的小认识论文_栾兰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健康小学 114000

在当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走轻负优质教学之路成为教师着眼课堂,提高效率的关键。着力开发课堂,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课堂生成,是教师不断奋进的目标。近几年来,我们教研组经常以高效课堂为探究方向,通过每个学期的教研活动找到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对于节点教学我们也是陌生的,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渐渐了解了节点的一些相关内容。

节点是一个应用于很多领域的词汇,节点,通常来说,是指局部的膨胀(像一个个绳结一样),亦或是一个交汇点。 电力学中,节点是塔的若干部件的汇合点。机械工程学中,节点是在一对相啮合的齿轮上,其两节圆的切点。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太相同的解释定义,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节点是一个事物组成的关键点和控制点。教学中的节点是指教学中的两个过程或者内容之间的连接。无论每节课教师设计得是否精良,节点都是存在于每个环节之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接就是一个小节点,但是这种连接应该是自然的,流畅的,光滑的,而不是刻意的“拐点”。 有时候我们经常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任务,只是关注自己的教,反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以前我也是经常陶醉于自己行云流水般的设计,自己的思路想到哪儿设计就走到哪儿,整个环节倒是连贯,全然没有想过学生学起来的难度如何,所以这样的教学预设节点就是不太流畅的,节点的选择一定要遵从教学目标。一堂课往往是由几个重要节点组成的,这些节点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而是逐层深入的。这样也构成了教学内容的梯度。

以语文教学为例,一堂课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学生的阅读初始状态出发,最终超越初始状态,实现高一层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几个重要节点,可以是预设的,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在预设众多节点中关键的几处是阅读教学中的关注点或者切入点。王崧舟老师说“语言的秘妙”,支玉恒老师说“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认为是对节点的最好的诠释。节点立足于全篇,指向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

节点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下面根据《罗斯福集邮》一课讲一讲我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认识。首先在导入环节,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罗斯福人物邮票图片,让学生猜一猜邮票中的人物是谁?学生众说纷纭,有的学生对外国历史人物不太了解,也说不出来,有的学生可能事先预习了这篇课文看到书中的插图人物和我出示的图片很像。接下来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罗斯福的生平,平时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查阅资料就有相关的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一个查资料的好习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学生根据查阅资料提取关键词介绍,这样能有效地理解课文,从而一起走进课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导入的节点原来我想让学生谈一谈集邮这个爱好,让学生谈谈兴趣,从而过渡引到罗斯福这个人物,再介绍资料走进课文。但是通过我对节点教学的认识,使我又进一步思考了在我的导入点中哪些是有效的?它们是否能流畅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是否能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我发现我原来的设计不适合作为切入点,如果那样做就会浪费时间,影响整个上课的节奏,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我又重新选择一个切入点预设,提出的问题是否能连接下一个环节,这样完成了我的导入环节给大家呈现的部分。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节点的选择上,要注重实效性,如果不能流畅过渡或者不能为目标服务,那么我们就要舍去这样的节点,重新构造新的切入点。

在分析课文的环节,我设计的关键点有:一、课文讲了罗斯福集邮的哪几件事?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找出答案。(喜爱集邮,推广集邮……)二、找出罗斯福喜爱集邮的句子。(学生找出关键词,通过对数字、关联词的分析理解从而体会罗斯福对集邮的喜爱。)三、集邮是一种高尚的兴趣爱好,你的爱好是什么?出示文字:我的爱好是( ),虽然( ),可是( ),连( )也( )。设计意图:问题切入点环节相关,达到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目的。

在我们以“课堂教学节点的预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有一位老师上的是数学课“抛硬币”,在导入切入点设计注重体现实效性,老师用语言描述图中抛硬币的场景,从而引出主题。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能衔接下一个环节。教师的环节设计清晰,节点明确,注重学生探究感受不确定这一现象,从而理解“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含义,然后训练说再练习拓展,中间的环节节点都是连贯的,有实效的,有一个练习稍微重复了,没有梯度,我认为可以省略,整合成学生的操作活动。

在节点教学的体验活动中,我们教研组以节点为主题,在不同科目、不同类型的课中都有对其研究的体现。在上完课的反思中,我们发现节点对我们思考预设问题的有效性是有帮助的,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教学设计哪些是没有用的,哪些是必须保留的。为了达到流畅的目的,就应该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的过程势必就有“剔除”和“添加”。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部分教师舍不得“剔除”一部分枝节性内容,担心会破坏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剔除”的只是次要的、可以在其他场合弥补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一是能够达成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二是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三是有助于教学中难点的把握;四是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教学目标,连贯学生的思维活动、实践活动,即学习活动。

节点的完整性和实效性体现了教师的设计思路,层次是清楚的,有理有据的。

论文作者:栾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  ;  ;  ;  ;  ;  ;  ;  

课堂教学中“节点”的小认识论文_栾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