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1]2015年在《周世印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周世印教授从医50余载,医德高尚,学验俱丰,全面研究和继承周世印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指导临床实践,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任务。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文献和理论研究,系统整理和挖掘周世印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形成指导临床的理论。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导师的辨证经验,并在门诊和病房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8例,采用疏肝和胃方加减,与曲美布丁进行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比较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本文分叁部分加以阐述:第一部分:周世印教授学术渊源概述。论述了周世印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形成过程。周世印教授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在临床上中西医并重。其学术思想体系与《内经》《伤寒论》《脾胃论》等的传承关系,岳美中、王文鼎、方药中等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是导师思想的源流。长期的临床实践使导师形成了重视脾胃的思想。第二部分:周世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一)周世印教授学术思想概述。周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健脾胃,治病求本;调气机,以降为顺;顺喜恶,润燥适当;重肝脾,以畅为度;调脏腑,脾胃并重;治未病,以防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保护胃气是治疗胃病的首要原则,应贯穿于临床治疗的始终。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治疗应立足于以调为主。脾喜燥恶湿,胃喜柔润而恶燥,胃病不宜用湿热燥烈之品,要顺应脾胃之性。在调理肝胃的关系上,以畅为度,使肝胃气机调和,二者配合自如,是治疗胃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导师在临证诊治时特别强调脾胃功能失常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脾胃同治,实者泄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视其所偏而调达之。脾胃病有多发及易复发的特点,要在治未病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减少发病、减轻症状、减少传变、减少复发。(二)周世印教授临床经验概述1立足脾胃,治病求本。消化系统疾病的诸多临床表现,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结果,根本原因就是脾胃气虚。周老师强调健脾和胃,培土固本之法,在治疗上皆以脾胃学说为指导,疗效卓着。2调畅气机是关键。注重肝脾同治,脾胃同治。提出肝气犯胃与疏肝理气和胃是治疗胃病的主要病机和治则。根据脾胃各自的不同特点,通过“脾胃同治”恢复胃降、脾升的生理特性。行气和活血同治,气血调和,从而使胃肠气机宣畅通达。3立足整体,注重脏腑辨证。在辨证中着眼于整体,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病证结合,以证为凭。4顾护中气,用药和为贵。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尤其注重脾胃的调理,以固后天之本。提倡用药平和,切勿辛热或苦寒太过,注意避免药物偏性。5辨证选方,制方严谨。在临床辨证选方时,尊仲景方,明理达法,辨证选方,权衡整体,且叁者之间密切联系,做到理明、法准、方合、药当。同时,还要学古而不泥古,灵活遣药。6善用祛风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祛风药的功能主要有升阳举陷、温阳除湿、健脾化浊、升阳散火、疏肝达木、行气止痛、引经祛邪等。7四诊合参,注重舌诊。注重四诊证据的收集,重视主证的辨证求真,取舍合理,尤其重视舌诊。(叁)周世印教授临床疾病诊治经验总结1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治经验病位在胃、脾。主要病机是脾胃不调,胃失和降。痰、气、湿、热、饮食互阻于胃中,互为因果。早期多见实证,中期多虚实夹杂证,后期多见虚证。根据具体病情,随证变通,灵活运用。用药上要做到理气勿耗气,清热勿伤胃,温中勿伤胃阴。活血、消导应中病即止。调其偏胜,顾护胃气,治养结合。2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经验多数起病缓慢,病程长,呈慢性、持续性,反复发作。临床表现症状复杂,多因情志内伤,气机受阻,肝、脾、胃多脏功能失调。治疗关键在于除辨证论治外,可单独辨证治疗,提倡综合治法。3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经验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造成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脾胃虚弱是本病临床最多见的证型,有时存在病变过程的始终,治以健运脾胃,并随证施治。4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治经验本病多由胃的升降平衡遭受破坏、生理功能障碍引起。要恢复和调整胃及肝胃的气机运行功能。治法上有疏肝和胃、化瘀安胃、清热降5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经验急性期以湿盛、湿热为主,慢性期以脾虚、脾肾两虚为主。在治疗上采取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本病其标在肠胃,其本在脾,同时调整脾、胃、肾叁脏的功能。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本,佐以化湿理气、和血、导滞、温阳、补肾、固涩等为法则,辨别虚实寒热,随证立法,应机而治。局部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化湿祛腐、活血生肌为原则,采用中药直肠给药法。第叁部分:周世印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疗效。方法:利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的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中药组和曲美布丁西药组,分别采用随证加减的疏肝和胃方及曲美布丁治疗。疗程4周,随访1个月。重点观察患者症状频率变化及焦虑状态变化。结果:在中医症状方面,试验组在胃脘胀痛、两胁胀满、痞塞不舒、纳呆、大便不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体优于对照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效果持久稳定。试验组改善汉密尔顿焦虑积分优于对照组,但需要时间累积作用。在整个临床疗效观察期前,未发现一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异常的病例,提示试验组中药安全可靠。结论:疏肝和胃法在改善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长期应用效果持久稳定,同时可以明显改善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证候、焦虑状态及生活质量。
陈秋萍[2]2013年在《疏肝和胃法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采用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疏肝和胃针刺法和西药治疗方法之间的差异,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和治疗后临床疗效,应用SF-36量表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分析这两种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别,初步探讨情志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为临床应用疏肝和胃法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例患者均来自武汉市中医院针灸科、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均符合2006年罗马Ⅲ学术委员会拟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将60例患者随机分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30人,针刺组采用疏肝和胃针刺法进行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西药依托必利片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治疗:选穴取中脘、足叁里(双侧)、内关(双侧)、太冲(双侧)、膻中,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日一次。西药治疗:伊托必利片,每次50mg,每日叁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四周,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治疗前后应用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应用总体疗效标准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应用SF-36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结果1.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的症状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药物组,有统计学意义(P<O.05)。2.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组30例,治疗后临床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药物组30例,治疗后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3%,两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生存质量方面: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在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叁方面的改善上,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5)。4.安全性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粪叁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均为正常,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顺利完成试验。结论疏肝和胃法针刺治疗能够明显降低FD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李海雷[3]2011年在《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疏肝和胃汤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多潘立酮或加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记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均能明显改善各项症状;治疗后餐后饱胀、早饱、暖气、饮食减少症状记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上腹痛、泛酸及嘈杂记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3.3%,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良好的疗效,说明疏肝和胃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有效治法。
陈宪海[4]2001年在《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符合FD诊断标准和肝胃不和证中医辨证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疏肝和胃法治疗,用基本方加减,每日一剂;对照组给予吗丁啉口服,10mg,tid。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腹部胀满、早饱、厌食症状的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其它症状的疗效,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疏肝和胃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胃电节律、促进胃肠运动、调节胃肠激素水平而实现的。
郭雁冰, 张波, 安贺军[5]2011年在《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的一种,国内发病率为10%~30%,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加重了个人和社会经济负担,笔者以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取得满意疗效,现汇报如下。
史成和[6]2005年在《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西医 FD 诊断标准和肝胃不和证中医辨证标准的6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0 例,对照组 30 例。治疗组以疏肝和胃法治疗,用基本方加减,每日一剂;对照组给予吗丁啉口服,10mg,tid。两组均以 4周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判断治疗效果。并对 30 例患者,其中治疗组 14例,对照组 16 例,在治疗前后采用钡条法进行了胃排空和小肠转运时间测定。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 18 例,显效 4 例,愈显率为 70.33%,有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86.67%;对照组临床痊愈 10 例,显效 4 例,愈显率为46.67%,有效 5 例,总有效率为 6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治疗 2 周后和 4 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治疗前为 19.14±5.86 分、治疗 2 周后和 4 周后分别为 10.05±4.71、5.87±3.02 分(P<0.01)。对照组治疗 2 周后和 4 周后中医证候积分也显着减少,治疗前为 17.31±6.42 分、治疗后为 12.12±4.86、9.69±4.45分。从症状消失率上看,治疗组对 FD 患者有很好的疗效,在治疗 4 周后对脘腹痞满、胸胁胀满、胁肋窜痛、饮食减少症状消失率高达 60%以上,而对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症状消失率也在 40%以上。(2)胃排空改善情况:经过 4周治疗,治疗组使患者胃半排空、全排空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比治疗前分别缩短了 0.55±0.20 小时,1.12±0.40 小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缩短了 0.60±0.15 小时,0.92±0.11 小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亦有显着性(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小肠转运时间改变情况:治疗组能够使小肠转运时间缩短,平均缩短了 0.98±0.10小时;对照组缩短了 0.04±0.20 小时,改善不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疏肝和胃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促进胃肠运动,是否有调节胃电节律及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来要水, 陈彬, 易灿辉[7]2012年在《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疏肝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观察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疏肝和胃法,对照组采用吗丁啉治疗。经过4周治疗,采用临床症状积分法,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上腹饱胀、两胁胀痛、早饱、嗳气、心烦易怒等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中药疏肝和胃法可以明显改善上腹饱胀、早饱感、上腹疼痛、厌食症状积分,其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疏肝和胃法对FD的临床单项症状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吗丁啉对照组,有一定的疗效。
冯敏晓[8]2010年在《疏肝和胃、散寒活血法治疗上腹痛综合征(EPS)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中成药制剂“气滞胃炎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亚型之一——上腹痛综合征(EPS)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变,来评价疏肝和胃、散寒活血法在上腹痛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临床诊断为上腹痛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夹寒证为入选对象。(2)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治疗组患者采用气滞胃炎颗粒,每次一包,每日3次,温水冲服,饭后半小时服用,连续服用4周。对照组患者采用胃苏冲剂,每次一包,每日3次,温水冲服,饭后半小时服用,连续服用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任何药物。1周回访一次,记录其症状积分,共回访4周。(4)分别进行疗效性观察(症状和体征等)。(5)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差作出综合评定。(6)统计学分析方法: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对比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的用非参数检验。主要指标为临床证候评分,采用(X±S)表示。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23例中,临床治愈9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愈显率56.5%,总有效率91.3%。对照组21例中,临床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4例,愈显率71.4%,总有效率81.0%。经X2检验,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X2=3.590,P>0.0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不优于对照组(X2=0.313,P>0.05)。2.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积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z治疗组=-4.205,t对照组=0.916)。3.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在改善患者上腹痛、嗳气、纳呆食少、得温痛减、嘈杂反酸症状上治疗组无明显优势。结论:在本项研究中气滞胃炎颗粒和胃苏冲剂对上腹痛综合征的疗效相似。疏肝和胃、散寒活血法与疏肝和胃法在本项研究中对上腹痛综合征的疗效相似。
姚保泰, 孙秀荣, 孙绍梅[9]1996年在《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姚保泰孙秀荣孙绍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和胃法疗效分析我们以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60例,并与口服吗丁啉组56例进行对比,发现中药治疗组疗效满意,且无不良反应,报...
董湘玉, 屈艳艳, 陈耀辉, 周秀芳, 李玲[10]2013年在《疏肝和胃法治疗内脏高敏反应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类中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胃肠动力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观察疏肝和胃法治疗内脏高敏反应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类中药;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空白组不予任何治疗。每个疗程15天,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空白组在缓解症状、提高饮水量及生活质量方面有较大优势。结论:疏肝和胃法对内脏高敏反应引起的FD,疗效显着,从而为FD的确切发病机制提供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周世印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王雪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
[2]. 疏肝和胃法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陈秋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3]. 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李海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4]. 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陈宪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
[5]. 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 郭雁冰, 张波, 安贺军. 天津中医药. 2011
[6]. 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史成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7]. 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J]. 来要水, 陈彬, 易灿辉. 天津中医药. 2012
[8]. 疏肝和胃、散寒活血法治疗上腹痛综合征(EPS)的临床研究[D]. 冯敏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9]. 疏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 姚保泰, 孙秀荣, 孙绍梅.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0]. 疏肝和胃法治疗内脏高敏反应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 董湘玉, 屈艳艳, 陈耀辉, 周秀芳, 李玲.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