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教育信息化论文

关于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信息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0)12-0029-04

当今人类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步入网络化社会,走向新的信息化文明。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最深刻的社会变化乃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下属概念和子系统,后者的每一步进程都牵动着其发展与变化。教育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跟上社会信息化前行的历史步伐,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一番信息化的改革。

我国的社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据日本情报学家山下甫称,目前美国、日本、西欧等主要国家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的第二阶段,即智慧创造阶段。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在国际社会中,仅仅相当于美国30年代、日本50年代的水平。[1]如果说山下甫的一家之言难免有失偏颇的话,那么,表1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则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我国目前信息化水平的状况。

资料来源:1.邢志强.河北省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比较与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2)

2.刘毅.香港信息产业的发展及社会信息化的指数测定.亚太经济.1996(5)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潮流,它已作出了自身积极的努力。

从80年代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起步到20世纪以来的今天,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大量涌现,通讯业、电子工业、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和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据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①信息基础。“七五”、“八五”期间,电子、邮电、广电等行业迅速发展,为国家全面推进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八五”期间,电子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28%,计算机通讯设备年增长率分别为50%和35%。[2]目前,在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市场。3.17亿台电视,4000万台VCD,近2000万台学习机,电话普及率达25%(城市超过50%),电脑1000多万台,移动电话居世界第三位。[3]到1998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达74万台,上网用户为210万,而实际网民的数量已远远大于这一数字。有人预测,到2000年,这一数字可达到300万。[4]②信息化人才。目前我国所有的高校都把计算机课作为必修课,已开设有计算机、通讯、无线电、微电子等学科和专业博士点175个,硕士点近730个,每年培养博士生300余名,硕士生4100余名,本科生近4万名,信息类专科毕业生55000千名,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从事专业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和应用服务的人才队伍。③信息化机构。1993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成立由24个部委局共同参加组成的国务院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6年5月又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1998年3月国务院重大机构改革,决定成立国家信息产业部。这是把推进社会信息化工作提高到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高度的标志。

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是在自身薄弱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虽然其发展规模和水平与国际水平尚有差距,但其发展的速度与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

我国社会信息化的产生,表明了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和重要财富,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我国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信息人员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它的全面实现标志着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的社会各个子系统均已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社会要迈向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础与推进器。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灵魂,是社会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关键。它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与地区为了增强本国或本地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都在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以培养出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人才。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9年1月19日发表了“迎接21世纪挑战”的国情咨文,其中用六分之一的篇幅论及了教育问题。文中指出,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到2000年全美让每一个教室和图书馆都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4]1998年美国不惜重金,为学校添置最尖端的电脑设备,经费超过了50亿美元。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联上了Internet。现在,美国《教育技术》杂志和各种有关教育技术的国际会议几乎全是讨论网络教育虚拟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方面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1995年英国已在全国的中小学开设了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同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了在其教育系统内兴建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并设立了23个有关项目,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高速公路的硬件和软件。据统计,到1996年英国每所小学平均已拥有14台电脑,每所中学平均已拥有95台电脑。现在,英国政府又确立了一项有着深远影响的教育新目标:在2000年底前,建立全国网络,它将把全国的学校与Internet联通并给每一位学生都配备E-mail地址。

法国也开展了“学校联网计划”。三年内已使1000所学校实现了计算机联网。法国教育部1998年初提出的“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目标是,使法国的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全部实现计算机化。

德国政府目前也已经计划到2000年将使1万所学校实现计算机入网。

在亚洲,日本政府为了追赶信息化时代的步伐,1997年12月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开通使用互联网络的“百校工程”。

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早在1995年5月就公布了《以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体制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强调只有把尖端信息通讯技术引进教育,才能使韩国进入未来知识、信息化社会的前列。

在我国台湾,目前电脑已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通过Internet实现的远距离教学,为教学模式掀开了新的一页。同时为方便民众网上学习,我国台湾教育部电算中心于1998年建成了终身教育学习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台湾有关部门在注重发展网络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盲用网络的建设,使失明者也能利用最先进的设备来了解世界。

我国香港特区政府从1998年新学期起,也将耗资26亿港元陆续为全港每所小学配齐100台电脑并更新中学现有的电脑和信息技术器材。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各国或地区政府都在紧紧抓住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好时机,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我国政府也正在抓住全球信息化热潮的大好时机,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早在1986年,原国家教委基教司就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专门负责中小学CAI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同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旨在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成果推广。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年—2000年)》的通知。文中肯定了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并指出到2000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目标。其中规定了计算机设备达到最低配备台数的学校、城市、县(市)和农村,分别要达到的比例(见表2)。

表2

地区划分

 学校类别

 达标学校百分比

 少量微机(未达标)学校百分比

 高中

  80 10

城市 初中

  60 10

 小学

  15 50

 高中

  60 20

县(市)

 初中

  30 20

 小学

  5

40

 高中

  30 50

农村 初中

  5

50

 小学

  0

5

注:计算机设备最低配备数是指:完全高中至少必须有微机25台以上(含25台);初中至少有微机20台以上(含20台);小学至少必须有微机15台以上(含15台)。

目前,我国学校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基础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中小学基本形成了由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辅助管理为基础的局面。其中,计算机学科教学仍是当前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和主渠道。在大学,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开通了电子邮件的应用。1990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开始启动,到1992年该网络全部完成建设。1994年10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原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始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科研的基础设施,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全国大部分高校和中学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极大地改善我国大学教育和科研的基础环境,推动我国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1995年1月,由原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进入Internet,向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及时传递新闻和信息,成为我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现在,互联网不仅被大学生们在课堂上熟练地使用,而且它已进入普通的大学生宿舍。代表21世纪教育发展模式的网上虚拟大学在我国也开始起步。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组成的国内第一批试点网上虚拟大学已开始招生。近日,清华大学又通过了利用家中的有线电视网上网查寻信息,接受远程教育的系统。[5]这些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不但为不出家门就可圆大学梦想的人们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可以带来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历经十几年的风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各半的。喜的是我国在“后发式”的情况下正在努力追赶先进水平;忧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还没有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模式。为此,我们认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应该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

①正视自身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其纳入到国际教育信息化总体格局中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②在观念上、管理上、技术上狠下功夫,不盲目追求过高、过快的发展速度。坚持软件和硬件一起抓。

③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认真借鉴国外的发展教训。既引进好的信息技术,又能自主创新。

④在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其信息技术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加强国际协作和国际联网,发挥资源共享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地域广阔,各种经济形式并存,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势必造成区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面对这一状况,原国家教委在1998年10月8日发文指出:中国教育必须迎接来自互联网网上教学的挑战,必须加快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分三个层次推进信息化教育。即推进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与运用;组织学校上网,利用网上资源;开办远程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不断满足社会教育的需求。

针对原国家教委的布署,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应选择基础好且各方面支持力量强的区域作为其发展的重点。重点示范,重点突破,利用处于重点地区的中间位置的大中城市辐射效应求得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实现不均衡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准确选择重点发展区域。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沿海地区及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而且要注意内陆地区的若干大中城市,在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指导下,使之成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

第二,重点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突出先进性、示范性、标准化,既保证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又要保持住高度的发展速度。在政策、投资等方面加以倾斜。

第三,在重点地区的发展中强调城市教育信息化。通过全国若干大中城市率先提高其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网络化。

第四,非重点地区教育信息化不能一概而论,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与教训,步伐不要求过快,但总体要求不能降低,尽量避免与世界先进国家与地区在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水平实施过程中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再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和发达农村地区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城镇和发达农村地区在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率先普及和巩固了九年义务教育。在这之后其对九年义务教育及初中后、高中后各类教育会产生更高的要求,这就必将导致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本文对教育信息化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其实质是为了让教育工作者通过当前信息化热潮带给教育繁荣现象的表面,力求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只有充分地认识这一点,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在健康、高效的进程中得以真正的发展。

标签:;  ;  ;  ;  

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教育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