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思考_先进制造业论文

关于我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思考_先进制造业论文

关于我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3)01-0023-04

一、引言

我国已经加入WTO,把一个什么样的制造业带入21世纪、 以及怎样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大发展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在有两种观点值得商榷: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装备可以从国外进口;另一种观战认为,加入WTO后,我们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由于我国比较优势(巨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等)以及可能出现的国际惯例大幅度引进,我国会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我们认为,我们既不能放弃制造业,也不能满足于“制造中心”。确立我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应从我国和全球制造业的现状出发,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国家经济安全出发,从最终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出发,我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应当是实施制造业的全面创新。

二、创新是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1.我国制造业本身和国内条件面临的挑战 一是制造业技术及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在设计方面,CAD 在发达国家已经覆盖了制造业的60%,而我国CAD的覆盖率仅为5%。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实现了柔性自动化,并向智能化、集成化发展;而我国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个别企业采用。在管理技术方面,发达国家相继开发并应用了JIT、LP、AM、CE等新的制造模式及MRP、MRPII 等管理技术,而我国制造企业大多未建立现代科学管理体系,绝大部分企业主要强调生产过程稳定、均衡的大批量生产,忽视了生产过程的变化性,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企业无所适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企业组织系统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重生产技术,轻管理技术;重视信息化,忽视集成化管理,特别是技术、人与组织之间的综合集成(Metasynthesis)[1-2]。

二是产品结构档次低,技术结构落后。相当一部分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精密仪器、仪表,高档微电子芯片,高档纺织品等)或是空白,全靠引进,或者是开发能力很弱;技术结构落后,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国内尚不能生产,不得不通过进口来解决,如:为造船业配套的装船设备自给率只有40%;农产品的后加工设备主要靠引进;工业先进国家机床产量数控率已达50%以上,而我国不足5%。

三是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差。产品生命周期长,其主导产品平均周期为10年,而美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实现了“三个三”,即产品设计为三星期,产品试制为三个月,产品生命周期为三年。

四是制造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比较严重,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设备利用率也很低,大约一半的生产能力闲置。

五是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大多依赖外国,一半以上的大型企业还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我国制造装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纺织机械、胶印设备、数控机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都依赖进口。

从我国制造业的国内环境来看,也存在诸多差距:一是在全球经济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技术标准竞争和交叉授权的知识产权授权体系日益重要,而我国目前的情况还很难适应这一需要。二是原来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本的做法会因贸易替代投资方式的出现而失效,而装备制造业恰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因而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中心。三是随着信息交流技术的成熟,使得市场日益全球化,而电子商务手段的运用,则使得全球供应链管理、采购网络以及物流体系发生了全面重组,而我们在全球物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很难适应现代制造业对采购网络、物流体系的要求。四是我们的税收体制主要是生产型的,而不是消费型的,这也很难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需要。五是我们的人力资源也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掌握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人才供应不足,流失严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不够合理,多面手、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技工严重不足。

2.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国际制造业大环境的挑战 一是面临绿色挑战。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制造模式,这一模式要求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使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制造业如果不能实施绿色制造,我国的制造业产品将很难适应国际环保管理标准,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二是面临WTO的挑战。从长期看,加入WTO有利于技术、管理和资金的引进,有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WTO协议的本质是降低关税、开放市场。 其直接含义是:政府可以用来保护、扶持国内制造业的手段几乎不存在。另一方面,在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将随着关税的迅速降低,而大举进入我国,这将使国内制造业举步为艰。

三是面临未来制造业模式的挑战。未来制造业模式的特点是: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多层管理向扁平网络转变;固定制造组织形式向动态组织形式转变;质量符合观向全面满意观转变;集中制造向分散网络化制造转变。而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处于转变的前一阶段,极少企业完成了转变的后一阶段。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压力还来自于制造业先进国家对本国制造业的大力支持。由于工业化国家70%左右的财富来自制造业,因此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把制定制造业发展战略作为重中之重,对企业管理体制、经营策略、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技术的研究给予政策和大量资金的投入。英国政府大力支持工程和技术规划及制造系统工程的研究,英、德、丹麦和葡萄牙共同研究并行工程实施方法。

日本3年前起草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 认为未来的制造业依然是基础产业,必须继续加强。日本首相的咨询机构“制造技术恳谈会”曾向政府提交报告,强调制造业是日本的生命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和软件产品。日本经济产业省还设立了“尖端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专门负责把模具制作等各种优良而熟练的制造技术和技巧存储在数据库里,制作成专家系统软件,以保留传统技术。

新加坡政府在21世纪的发展规划中,继续强调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制造业和服务业视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并要保持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5%的比重,大力发展电子、化工生命科学等重点制造行业。

美国国防部、能源部、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了麻省理工学院“下一代制造”(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NGM)项目。研究开发了一个力求被广泛接受的制造企业模型,提出了使美国制造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对策。面对上述压力,我国制造业必须做出相应对策,要迎头赶上制造业处于领先的国家。

(三)制造业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选择

创新既是制造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选择,这一点已被国际理论界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玛林赛可·D于2000 年在《国际工业工程》上撰文指出:“在全球经济的巨大变革中,制造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制造业来说已是第二位的,而具有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新的机会和约束条件)能做出综合反应(管理、产品开发与加工过程)的能力将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条件下,创新已成为新产品、新技术、全球化的发动机。如何协调创新和全球化的关系,将是现代制造业必须考虑的一个战略问题[3]”。美国密执根大学约翰·埃缔E.教授于1998年调查了20个国家的600 家耐用消费品制造商后,从R&D与全球制造业行为的关系上,阐述了R&D(技术创新的前导工作)与全球制造业的关系,发现市场份额的增长与制造业的敏捷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敏捷程度又与R&D 强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4]。意大利学者于1997 年分析了意大利第二次全国技术创新调查中22,000家制造企业的数据,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创新支出用于新的机械设备和R&D方面[5]。萨莫费尔德·P则在1993年提出了如何通过创新和长期战略计划,阻止日益衰退的英国制造业,并分析了一些制造企业重新发展起来的历程[6]。戴维·霍尔曼在2000 年进一步分析了英国制造企业的应变与创新能力,认为英国制造企业的创新和应变能力正在提高[7]。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正确选择。

三、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基本目标

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目前我国制造业出现了一些现象,诸如:我国在一些最终消费品的生产方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如家电、纺织);平均每年有三百多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世界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将产品的制造活动转移到了我国等。这些现象说到底属于一般消费品加工中心的转移,对此我们也是欢迎的,因为这毕竟可以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压力问题。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把这种加工一般消费品的加工中心视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这种“制造中心”只不过是制造业发达国家获取比较利益的一种形式,这种“中心”解决不了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无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制造业创新的目标是建立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的制造业。这是因为: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部门,是生产投资类制成品的制造业。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基于先进装备制造的制造业能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要求和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这一制造业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国防需要和国家经济安全。

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的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具备我们所需要的功能,就在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先进的制造模式,即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虚拟制造系统(Virtual Manufacturing System-VMS)和敏捷制造系统(Agile Manufacturing System-AMS);就企业而言,建立了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和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LP)等。

二是先进的制造技术(工艺), 即企业能够实施快速制造技术(Rapi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RMT)、重新制造技术(Re-manufacturing)、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集成技术、CE技术、CAD技术、 超精密加工技术等。

三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即能实施有效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ERP)、MR-PII、JIT等。 实现了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多层管理向扁平网络的转变;固定制造组织形式向动态组织形式的转变;质量符合观向全面满意观的转变;集中制造向分散网络化制造的转变。

四是全方位的制造活动,即不仅能够生产最终消费品(包括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也能生产先进的制造设备;不仅能实施常规的机械制造,也能实施生物制造、绿色制造等。

(二)我国制造业创新的战略举措

1.关于重点创新领域的选择 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具有14个大行业、145个小行业, 其中装备制造业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非电气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这些领域既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因此应在这些行业中选择一些具有一定优势的领域,实施重点制造业创新行动,投入专项资金和人才。仿生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传统制造技术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是采用生物形式实现制造或以制造生物活体为目标的制造方法。仿生制造作为21世纪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学科,与传统学科的渐变和量变不同,这一交叉边缘学科有可能实现突破式、跨越式的发展,因此也应当作为我国制造业重点创新领域之一。

2.关于制造业创新技术的获取方式 制造业创新技术的获取方式有自主创新方式、模仿创新方式、合作创新方式。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攻破先进制造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应用于设备制造业之中。通过自主创新获取先进制造技术,有利于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使自己处于较强的竞争地位;有利于形成创新的辐射和聚集效应;有利于国防和国家经济安全。但自主创新需要较强的、综合的技术基础,具有较大的风险。模仿创新是指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广泛吸收制造业技术领域或其他门类学科中可为我所用的最新成果,集成和转化为自己的创新点。模仿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入的后倾性,即将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应用上,同时所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小。合作创新方式是指中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共同研发而获取创新技术的行为。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情况,可选择“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方式获取制造业创新性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

3.关于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它已成为集机械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于一体的新兴科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由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使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企业内部的软硬技术、管理模式的变换,同时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制造业流程的变革;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模式的开发、实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主要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主体及相互关系。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主体应当由政府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大学(相关的学科与机构)、研究机构(包括学术团体)组成,他们之间应当建立一个分工明确、协调有力、效率高的工作机制,对此可以借鉴美国“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I/UCRCs-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及“国家、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State/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S/IUCRCs)的做法, 即在他们之间建立市场、技术、产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机制。二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分系统。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由以下各分系统构成: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创新;制造业产品创新;制造业服务创新;制造业组织与管理创新。三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运行调控。这主要涉及到先进制造技术获取方式的选择问题(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创新竞争战略的选择问题(领先战略、跟随战略);制造业重点创新领域的选择;制造业创新效果的评估问题。四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政策环境。这主要包括:国家制造业政策目标的设计;政策手段的设计与运用;国家制造业政策效果的评估;国家制造业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

四、结论

制造业(以先进装备制造为基础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保证。在巨大挑战和压力面前,放弃制造业是不对的,坐等“制造中心”的转移,也是不对的。我国制造业的唯一选择是通过创新,实现以先进装备制造为基础的制造业大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选择一个恰当的制造业创新领域;确立一个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先进技术获取方式——“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创建一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标签:;  ;  ;  

关于我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思考_先进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