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雯
(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0)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养老问题受到日益关注。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则是社区养老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及运营策略的探讨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现状问题,基于对现状实例成功经验的分析总结,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思路,并提出了其建设模式及建设要点,旨在为今后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及运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
引言
自从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至2015年,我国老年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人,占人口比重的16.1%[1],社会各界对养老问题日益关注。根据对广州20个小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2%的老年人更愿意居住在子女附近[2],但许多家庭却无力自己照顾家中的老年人,届时,社区养老将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我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而社区养老,目前主要依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下简称日间照料中心)作为载体。随着国家对养老问题的日益重视,日间照料中心作为一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对其建设及运营思路的探讨意义重大。
在学术方面,对于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有限,大部分学者关注设施使用者的特征、使用需求及行为特征,着重研究设施硬件方面的内容,如设施的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等,对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思路、在社区层面的布局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3-6]。
1.当前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
1.1 数量逐渐增多,但设施较简陋
近年来,基于老龄化产生的养老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众多城市都在大力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多。如广州,目前共有121间日间照料中心[7],实现了街道70%的覆盖率。但根据现场调查,很多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设施很简陋,配备1名工作人员,实际服务能力低下;甚至有部分日间照料中心名不副实,只有挂牌,并没有实际的服务场所和设施。
1.2 服务内容单一,专业化程度低
根据调查,大部分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务内容有限,主要为老人提供娱乐休闲、康体锻炼等方面的设施,较少能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心理慰藉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服务人员多以已婚女性为主,学历高中以下,没有护理、康复、社工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提供的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
1.3 以自理老人为主,服务范围较窄
目前,大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以能生活自理的老年人为主,由于服务人员有限,较少愿意接收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然而现实情况是,相对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对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照料压力,对日间照料中心的需求更大,这形成了日间照料中心需求与供给的脱节。
1.4 持续性经营能力较低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投入使用的日间照料中心大部分都有政府投资建设,并且对其日常运营费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补贴。日间照料中心由于提供的服务专业化程度有限,收费一般较低,一般都在500元以下,自主持续经营能力较低,较难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2.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思路
2.1 提升服务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相比青年人,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生理上,老年人运动机能下降,触觉、味觉、嗅觉、视觉等出现了退化,体力衰弱、容易生病;心理上,则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及抑郁感等负面情绪。[8-10]因此,除了提供一般的娱乐休闲、康体锻炼活动外,还应配备专业的医护、营养、康复、社工等专业的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促进、专业康复治疗、营养搭配、护理照护、文体休闲、心理慰藉等专业而全面的生活照料。
2.2 对老年人进行细致的分类
应根据老年人具体的身体情况进行分类,进行针对性的照料。如台湾台北市的新庄头公共托老中心,对日间照料的老年人身体情况进行了划分,分开进行针对性的照料,一楼主要是活动不方便,拿拐杖和助行器的老年人,以及失能的老年人;二楼是失智的老年人;三楼则设置了提供给健康老人活动的应发俱乐部。三层楼根据老年人身体情况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日常活动及照料内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照料。
2.3 让老年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多让老年人做他们能做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防止身体机能退化;另一方面可以让老年人有发挥自身价值的感觉,心理上可得到一定的满足;再者,能在一定程度下降低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如台湾台北市的新庄头公共托老中心,就让有特长的老年人担任一些活动课程的老师;每天设置值日生,帮助机构做家务和煮饭;让长辈认养植物,照顾花草等。
2.4 综合发挥社会资源以降低运营成本
可通过发展志愿者队伍、延伸相关产业链收入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①日间照料中心可以通过与学校、相关慈善机构建立联系,或者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发展志愿者队伍。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提供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需求;另一方面,能增加老年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与更多不同的人群交流,增加活力。②在积累丰富运营经验后,可开放给社会各界参观,通过进行相关的经验分享以及为护理人员提供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服务来收取费用。
3.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模式
3.1 建设内容及规模
根据对多地地方规范和多个实际案例的研究总结,日间照料中心主要的功能空间包括休憩用房、餐饮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娱乐休闲用房、康体用房、教育学习用房、康复理疗用房、宗教用房、辅助用房。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上门的居家养老照护、上门医护、健康产品展销等服务板块所需要的空间。
服务规模一般为1-1.5万人/间,服务半径不应超过3公里,适宜在1-1.5公里之间。建设规模可以设置在600-1500㎡/处,各主要功能用房的建设规模可参考表1确定。
表1 日间照料中心各功能用房的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注:以上空间不含交通空间。
3.2 规划布局模式
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中的布局,主要考虑到适用人群的服务半径,日间照料中心宜结合社区绿地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位于社区的地理中心,令大部分社区的老人能便捷和舒适地享用(图1);日间照料中心结合社区绿地设置不小于150㎡的室外活动场地,同时可设置老年人户外的休息场所和社交场所。
日间照料中心的内部功能布局方面,宜将较为喧闹的公共服务用房设在日间照料中心的首层或靠近门户的位置,将日托休息用房、宗教用房等安置在二层或较为清净的地方(图2)。
图2 日间照料中心单体层面功能布局
4.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要点
4.1 注重硬件的适老性设计
适老性设计,主要是考虑了老年人行动迟缓、体力衰弱、记忆力下降等特殊生理和生理上的变化,硬件设计上要遵循无障碍、安全性等设计原则。①无障碍,指硬件上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包括建筑出入口、公共走廊、各功能空间的转换等,要使用无高差的地面或缓坡过渡,要考虑老年人和轮椅使用者能够自由的通行和活动;公共坡道、走廊等均应设置双层扶手;老人居住部分需要坐下和起立的地方均应设置扶手装置;老年人使用的台盆等都应预留放脚的空间。②安全性,硬件应考虑特殊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卫生间、床头、沙发等附近宜安装紧急报警装置;为防止摔倒,地面应采取防滑材料;为防止老年人撞伤,墙角和家具可采用圆角设计等。
4.2 空间的高度复合利用
日间照料中心的空间应遵循复合利用的原则,通过集约的功能布局,以降低场地日常的运营成本。可以将老年人的文娱活动、兴趣课、餐饮、休憩等活动的场所统一布局在多功能室中,有效节约空间,降低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如台湾的台北市新庄头前公共托老中心,两层面积共600平方米,能为30多个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正是由于其对空间高度复合利用,老年人除午休外的所有活动都在5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内进行。
4.3 设施的共建共享
日间照料中心单独设置所需成本最大,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同建设,共享活动空间与设施,是一种资源有效利用的好方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部分内容,可以服务老人群体以外的人群,如社区诊所、文化娱乐室、社区食堂等,可结合普通公共服务设施一起设置。如上海万科城市花园的日间照料中心,就设置在城市花园智汇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4小时托老机构)中,共同使用养老服务中心中的活动室、康复训练室等设施;台北市新庄头前公共托老中心,与社区的老年大学建设在一栋建筑中,相互间可以一起共享空间,共同组织活动。
4.4 纳入城市规划体系
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尚未纳入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以及控规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内容中,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明确日间照料中心的地位与必要性对城市养老设施布局有着重要的作用。①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管理文件及图则里具体建设要求,明确控制日间照料中心的具体建设要求,如面积,床数、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规模等,指引其建设实施,确立它在城市规划法定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对日间照料中心进行布点;②把日间照料中心的要求和规模纳入地方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或技术标准中的居住小区配套设施内容,进一步规范其配置要求,从政策法规层面促使其选址落地。
5.结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作为家庭养老重要补充的社区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对社区养老的重要载体——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却有限。本文针对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现状问题,基于对现状实例成功经验的分析总结,阐述了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思路,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模式及建设要点,为今后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及运营提供一定的借鉴。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及市场供给的现状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调研,选择符合自身的经营策略和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2]李炜,黄雯. 适老性住区——未来养老居住的重要发展方向[J]. 中外建筑,2015(9):41-44
[3]胡惠琴,赵怡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行为系统与空间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4(5):70-76
[4]向琪,深圳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唐胜男,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空间特征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荣增举,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青海西宁市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13):19-23
[7]广州市民政局官方网站
[8]于涛方,王瑾,面向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2(9):75-88
[9]胡晓军,养老模式与独立老年社区建设探讨[J],胡晓军,南方建筑,2006(9):119-121
[10]刘燕辉,老年社会与老年住宅[J],建筑学报,2000(8):24-26
论文作者:黄雯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4月总第2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日间论文; 中心论文; 老年人论文; 社区论文; 设施论文; 新庄论文; 空间论文;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4月总第2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