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目标论文,环境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为适应我国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在1999年全国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建议。据悉,上海等一些有条件的省市的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
笔者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也尝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所谓环境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取与环境有关的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在中学环境教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环境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环境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目标,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
(1)通过开展对真实问题的学习,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如各种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既打破了传统的“千人一面”的固有模式,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积极性,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传统的环境教育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环境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由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形成一个指向不同的个体目标群,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3)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环境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环境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从鲜活的资料中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储蓄,在不断的发现中发掘了创造的潜能。在解读社会这本大辞典的过程中,可以积累许多宝贵的多元化的间接和直接经验。在试图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4)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开展环境研究性学习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关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加强与人的合作。
(5)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密切了师生关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里,教师的职能从传递知识向激励思考转移。教师的着眼点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教师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指路人”;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集体研讨的“带路人”。
内容与方法
内容。环境教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自然方面的,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也可以两者结合的。一是从相关的教材中确定研究专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每节课后设计列举一些研究课题,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工业布局与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保、旅游与环境保护、城镇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发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策略
①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课题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需要;
②课题设计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避免把学生引向单一性的思维;
③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
④教师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与指导:选题的评价与指导、中期检查与指导、结题时的评价。
方法 环境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一般有:
(1)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考察,运用有关的理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实验法。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寻找答案。
研究性学习强调人人参与,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要参加四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完成至少一个研究专题。
环境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并修正方案——汇总成果——交流评价。
(1)发现并提出问题。最初可以由老师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专题。
(2)设计方案。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产生该问题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实施并调整方案,汇总成果。学生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开展社会调查、实施实地考察;进行有关的实验等。这里强调要能够及时调整课题,因为事先准备好虽然极为重要,但难免挂一漏万,所以要及时根据具体情况对课题进行微调,有时甚至要对此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从而更臻于完善。最后要将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4)成果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作业”的形式体现,如调查报告、研究小论文、一项创意或设计、一块环保宣传展板、一场辩论会等。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为这些部门的决策或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5)总结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时侧重“四重”;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结果的表示可以是定量的(分数、等级等),也可以是定性的(如评语),也可以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时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给予肯定和鼓励。
“创新教育包含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体制与制度的创新、模式与内容的创新、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政策与管理的创新”,在环境教育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对创新教育的最佳诠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推行环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师始终要做好指导、管理、参与工作。如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或项目(设计)后,教师可以开设有关讲座,组织参观考察访问等,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诱发探究动机,使学生能顺利进入问题情境。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后,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督促、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争取家长、社区等各方力量的支持。
附:环境研究性学习课题示例
1.上海浦东新区孙桥生态农业调查与思考
上海市郊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成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上海浦东孙桥生态农业的发展全国闻名。根据对其发展的调查,引发思考提出对新世纪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设想。
思路提示:首先走访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了解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目标;其次实地考察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再次调查村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与看法,以交谈、书面问卷的方式进行;同时上网查阅有关国内外生态农业的情况,获取资料,分析上海浦东孙桥生态农业发展的条件与面临的问题。
2.上海市区公共绿地布局研究
50年来上海城市的发展,现代居民面临着许多日益令人难以忍受的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改变其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人们恬静而舒适生存的重要内容;而不同的布局方案,在使用同样的人力、财力投入时,所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会有很大的差别。
思路提示:(1)物质准备:测量仪,卷尺,上海市新老地图若干份;(2)分析占有资料,划分调查区域,走访市区绿化规划和相关部门,收集和处理资料;(3)实地调查与记录;(4)资料汇总分析与研究;(5)提出对现状的认识,对未来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和设想;(6)约请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参加研讨、汇报会,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完善研究和调查报告,完成课题;(7)将研究的成果通过一定的方式转达给有关部门,为进一步完善上海城市公共绿地布局提供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