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绘画理论阅读小说--林黛玉进入贾府的教学设计_林黛玉进贾府论文

用绘画理论阅读小说--林黛玉进入贾府的教学设计_林黛玉进贾府论文

用画论读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画论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林黛玉论文,小说论文,进贾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目标

1.品析《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的外貌描写。

2.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方法。

二、教学难点

1.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

2.比较中西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之异同。

三、教材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的传统篇目,有很多优秀教师对本课进行过探索和研究,有关这一课的教学建议和教案可谓汗牛充栋,这更增加了备课的难度。如何在力避重复出新意的同时又能够突出重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决定将《林黛玉进贾府》处理为文学作品鉴赏课,同时将文学与绘画打通,寻找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与中国古典人物绘画之间的共同点。曹雪芹本人是很出色的画家,从《红楼梦》“宝钗论画”等处即可看出他对于绘画的心得,将“画论”与“文法”结合,当不谬矣。

四、学情分析

本次上课时间为40分钟,《林黛玉进贾府》安排在必修三,突然面对这么长篇幅的文本,学生会有一种恐慌感,于是,在设计时将文本集中于几个“点”。一方面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一方面也尽量在课堂上做到“小开口、深挖掘”。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红楼选秀”轰轰烈烈落幕,也同样引发了潮水般的批评,同学们请谈谈:如果你是导演,你认为饰演林黛玉的演员外形上应该有什么要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也是复杂的。其实,“意态由来画不成”。早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东晋,画祖顾恺之就说过:“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魏晋胜流画赞》)因此,他在作画的时候有这样的故事:“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间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巧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也有同样的见解:“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了,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诗画同源”,今天,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就尝试用“画论”来读“人物”。

(二)鉴赏方法指导

由浅入深来看,绘画技法有这样三个层次,它们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如下:

1.以形写神:“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三国演义》)

2.遗貌得神:“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容止篇》)

3.迁想妙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书·外戚传》)

(三)初见黛玉——“以形写神”:整体感知黛玉三次外貌描写中所体现的人物风神及个性特征。

学生依据文本评述鉴赏,教师补充。

众人见黛玉、熙凤见黛玉、宝玉见黛玉三处不同描写可见黛玉之美的不同部分:

1.众人眼中:娇弱、书卷气、有风姿、气血不足——体弱多病,让人怜爱。

身份:长辈亲人。

态度分析:关心晚辈健康,怜惜黛玉失母,又不由得被黛玉之美吸引。

2.熙凤眼中:标致——完美的外表与风度。

身份:美人、贾母红人、贾府“总理”。

态度分析:以见多识广自负,却不由得真心承认黛玉之美超凡脱俗。又粗通文墨,因而说出“标致”二字,但由“天下”“真”“今儿才见”想来,这已经是熙凤的最高评价。由熙凤之客观,见黛玉之摄人心魄的美。

3.宝玉眼中: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聪明灵慧,极富神韵。

身份:贵公子。

态度分析:以宝玉之眼完黛玉之“神”。

以上每段外貌描写都附脂砚斋评点以补充学生鉴赏。(略)

(四)再读黛玉——“遗貌得神”:由脂评本的疑点进入黛玉形象内核:眉目。从《红楼梦》不同版本的黛玉外貌描写中提炼、探寻黛玉之“神”。

1.疑点一:脂砚斋作为了解作者并辅助作者写作的“知音人”,为何有意回避对黛玉眉目的评价?

解读:因为曹雪芹在描摹黛玉之“眉目”上所体现的精妙之处难以用言语来表达,脂砚斋也只能用赞叹来代替评价。

2.疑点二:“增删五次”的《红楼梦》为何出现了多达十个版本的“黛玉眉目”?

解读:版本变化大,一方面说明曹雪芹做多次的增删,对于“黛玉眉目”的雕刻很下工夫,随着时间的流逝,曹雪芹始终在调整对黛玉形象的描述。另一方面说明在传抄的过程中,不同的读者对黛玉的外貌特点有不同的想象。这一情况说明,高明的作家和高品位的读者都关注到了黛玉的“眉目”对于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作用。

3.“眉目分明画不如”——多达十个版本的“黛玉眉目”之谜:

《闲情偶记》李渔:“眉之秀与不秀,亦复关系性情,当与眼目同视。然眉眼二物,其势往往相因。眼细者眉必长,眉粗者眼必巨……”

分析版本:鉴赏“罥烟眉”与“笼烟眉”“鹅(娥)眉”“似喜非喜含情目”“多情杏眼”“似飘非飘含露目”“似泣非泣含露目”的不同,在与学生的探讨中进一步抓住黛玉之“神”——

甲戌本:“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庚辰本:“两弯半蹙鹅(娥)眉,一对多情杏眼。”

卞藏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飘非飘含露目。”

列宁格勒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人教版(人民文学出版社92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五)掩卷沉吟——“迁想妙得”:由对鲁迅《红楼梦》评价的质疑展开,通过对西方小说名著开篇部分女主人公形象与黛玉形象的比较,简谈中西方小说人物塑造之不同。

1.质疑:“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先生用的“都”字准确吗?是否可以商榷呢?

解读:通过“眉目”的描写激发产生了读者与作者共同创作的新的黛玉,这就是中国古典书画中独有的迁想妙得。眉目传情古来有之,《红楼梦》集其大咸。

(眉目自能语——《诗经·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白《上元夫人》诗:“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2.比较阅读:中西小说作品中女主人公外貌描写比较。学生讨论,简谈中西小说人物塑造之不同。

《飘》中郝思嘉的首次出场:

郝思嘉·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她脸上有着两种特征,一种是她母亲的娇柔,来自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一种是她父亲的粗犷,来自浮华俗气的爱尔兰人,这两种特征混在一起显得不太协调,但这张脸上尖尖的下巴和四方的牙床骨,是很引人注意的,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褐色,配上乌黑的睫毛和翘起的眼角,显得韵味十足,上面是两条墨黑的浓眉斜在那里,给她木兰花般白皙的肌肤划上十分分明的斜线,这样白皙的皮肤对南方妇女是极其珍贵的。

一写实,一写意。写实的文学给人以真实感,但是也因为逼近真实,对于读者而言,相对少了几分再创造的空间;写意的文学用虚笔来激发读者的想象。这两种文学形态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

(六)结语

“白”的作用:绘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飞白——读者想象的激发。小说的鉴赏也同样如此,《林黛玉进贾府》还有更多的“白”留给读者不断去挖掘,去创造……

标签:;  ;  ;  ;  ;  ;  ;  

用绘画理论阅读小说--林黛玉进入贾府的教学设计_林黛玉进贾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