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山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康宁乡卫生院 普外科 733000
【摘 要】目的 探讨腹膜前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的比较效果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15年5月普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进行临床分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30例和腹膜前疝修补术组30例。观察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治疗腹股沟疝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腹膜前疝修补术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膜前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比较
腹股沟疝作为普外科常见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腹股沟周围有缺陷或者是周围组织结构比较薄弱,从而造成腹腔内的脏器向体表方向发生突出。腹股沟疝一旦形成,往往无法自愈,需要修补术进行治疗。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腹膜前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情况,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5月普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进行临床分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30例,年龄35岁-76岁,平均年龄42.2±12.1岁,临床分型:直疝19例,斜疝11例,腹股沟包块直径(4.9±2.1)cm,腹膜前疝修补术组30例,年龄36岁-77岁,平均年龄43.6±12.5岁,临床分型:直疝21例,斜疝9例,腹股沟包块直径(5.1±2.0)cm,纳入标准:60例腹股沟疝患者参照临床症状和辅助性检查确诊为腹股沟疝病例,并且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本项调查。排除标准:排除腹部手术史患者、排除合并肝功能、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患者。两组腹股沟疝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 患者硬膜外麻醉之后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降低剥离范围,对腹膜外脂肪进行游离,探寻疝囊,将疝囊、疝环及缺损的区域充分的显露,内侧超过腹直肌外缘,外侧至腹股沟韧带,上方达到弓状下缘3-4cm,下方达到耻骨结节1-2cm,通过补片进行修补缺损区域,在腹横肌腱弓和腹外斜肌腱膜交界缘进行补片的固定。
腹膜前疝修补术组 硬膜外麻醉,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探寻疝囊,注意保护周围神经,沿着疝囊对疝环口进行分离,达到横筋膜层,游离腹膜前间隙,还纳疝囊。如果疝囊比较大,将疝囊中间进行横断,然后剪开腹部横筋膜,游离腹膜前间隙,平铺补片,对补片和髂耻束、耻骨梳韧带进行有效的固定,采用可吸收线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针对腹股沟疝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分析,P<0.05,提示研究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如表1)
表1 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情况
3 讨论
腹股沟疝主要类型有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其中腹股沟斜疝占腹股沟疝90%以上,如果出现疝气嵌顿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站立、行走、咳嗽或者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时症状消失。腹膜前疝修补术对疝囊进行高位结扎,从而对腹股沟管管壁进行修复,从而将不同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但是其缝合的张力和创伤相对较大,手术之后患者会因牵拉造成疼痛,从而影响愈合的效率和增加复发可能性。随着腹股沟疝发病机理探讨的不断深入,对于上耻骨肌孔解剖学概念的建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原理是通过锥型网塞对内环进行填塞,锥型网塞外瓣要完全的进入到疝环,然后通过网片对缺损部位进行覆盖修补,做好疝环口的固定,充填物可以有效的缓解腹腔压力,网片促使后壁牢固度明显提高,网片的孔隙要大于10μm,感染率较低,有效的降低了腹股沟疝的复发率。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15年5月普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进行临床分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30例和腹膜前疝修补术组30例。观察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表明,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提示腹膜前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手术效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治疗腹股沟疝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腹膜前疝修补术组,提示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运胜,姜淮芜,刘小波,等,自制双平片全腹股沟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4):294~298.
[2]朱永平,平片式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7~18.
[3]任立钧,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53 例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1):34~35.
[4]吴文辉,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85.
论文作者:张丰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腹股沟论文; 修补术论文; 腹膜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并发症论文; 手术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