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青岛 266731
摘要:目的:观察探究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护理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对80例脑出血患者按照其个人意愿分组,分为甲组(40例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和乙组(4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患者中护理满意度为97.5%,乙组患者为80%,甲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乙组患者,且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低于乙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能够极大的降低患者发生感染、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出血;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效果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症状,发病急,病情严重是该病的主要特点[1]。患者发生脑出血之后,会导致颅内压力迅速升高,出血量较大的患者会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失去意识,情况危急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脑疝,因此,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为了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成功救治率,我院对患者实施了预见性护理,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了预见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故将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80例脑出血患者按照其个人意愿分组,分为甲组(n=40例)和乙组(n=40例),其中甲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4:16,年龄在41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2.4)岁;乙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1:19,年龄在45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1.8)岁。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良好。
1.2 护理方法
甲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模式护理,具体步骤为:(1)病情评估护理:为提高护理的针对性,在患者被收治之后,向患者家属了解具体情况,记录患者年龄、发病原因、既往发病史等基本信息,并及时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相关检查,做出符合患者实际的病情评估,为开展后续护理服务奠定基础。(2)心理护理:脑出血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身体上的不适可能会使患者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面对有负面心理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并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提高治疗效率。(3)并发症护理:①感染护理:指导患者卧床治疗期间多喝水,并保持口腔、会阴部的清洁。在护理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有无感染症状。②压疮护理:为患者配备合适的床垫和枕头,减少患者长期卧床的不适感。定时帮助患者翻身。③高热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要提前做好降热准备。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方法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2]。
乙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计算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满意度,并统计护理期间,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再出血、褥疮以及肌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其中包括计数资料,采用平均数n,%表示,2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患者中护理满意度为97.5%,乙组患者为80%,甲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乙组患者,且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低于乙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生发生情况比较
讨论
脑出血症临床病情较复杂,且治疗不当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脑疝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良好的护理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我院针对脑出血患者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设置了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向他们进行了预见性护理。除了对患者进行病情预估、心理护理等基本的护理之外,将护理重心放到对患者并发症的护理上,通过提前预估,掌握患者可能会出现的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以及褥疮等并发症,对其进行了提前预防护理,因此也就能够极大的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3]。这也与上述研究得出的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模式是提高脑出血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任贞.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4(31):100-101.
[2]张瑞萍.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8,11(6):277-278.
[3]陈德坤.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7,5(22):152-153.
论文作者:孙丽芳,林瑞霞,王秀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并发症论文; 预见性论文; 满意度论文; 发生率论文; 甲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