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基地县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粮食论文,案例论文,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农业产业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1996 —1997年间,我们在研究《陆良21世纪议程》的行动计划时,应陆良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就该县的农业产业化问题开展了研究。目前,全国有许多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县,但是,就我们所见的报道,尚未见粮食基地县成功地完成农业产业化的。但是陆良县是全国粮食、肉食基地县,它必须完成一定的粮食生产任务。这是它走产业化道路的与其他成功的农业产业化县的根本差别。全国类似陆良的情况很多,陆良也还没有正式走上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所以陆良的情况值得共同探讨。本文发表出来,求教于高明。
如何发展陆良的农业产业化,涉及到我们怎样去理解农业产业化。限于当时的认识,我们把农业产业化归结为:农业组织企业化、农业产品商品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及农业生产专业化。这里作为核心的农业组织企业化不是意味着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相反,我们在1996年完成的《陆良21世纪议程》强调陆良农村经济应该保持以家庭为经济组织单元的结构。问题的关键是经济组织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运行,从而产生出农业产品商品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必要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我们认为,扩大产业组织规模,是工业的特征。在那里高度凝结着技术和资本,农业技术凝结和资本凝结远不需要达到工业程度,相反由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中国农业技术凝结和资本凝结水平的提高将加大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所以至少在目前不需要强调凝结水平的提高。而产业化一旦开始,凝结水平的提高就出现,这样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如何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50年代中期,仿照工业模式把手工业者和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是一种按苏联模式的产业化,出现工业进步、农业停顿。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制,完全破坏了经济组织的现代企业特性,“一大二公”,反农业产品商品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及农业生产专业化之道而行之,后果是众所周知的。“组织起来”不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特征。
1 农业生产组织的规模问题
一般来讲,工业化进程是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的,因此,有观点认为农村产业化也应走工业化模式,即扩大农业生产组织的规模。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几个问题。首先,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意味着土地的集中。土地集中的最大限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集中生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讲,意味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因丧失土地而向城市转移,而我国目前城市化进度远远无法吸纳这些过剩的劳动力。 表1所示,陆良县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林、渔中,1990年达86.66 %,低于曲靖和云南省而高于全国,1995年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为83.79%。据估算,在目前26.5万农业劳动力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3,低于全国的比例。据测算,1994年陆良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只有65—70%,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5—90%,农业商品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0—75%。这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利用效率,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商品率,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这说明非农行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增强。但是短期内依靠非农行业来吸纳由于土地集中而大量过剩的劳动力是不可能的。而如果将这些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就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就又倒退到以前的“人民公社”。其次,如果将土地集中,而后承包给少数人经营,这样一来,丧失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就会进城,在大量下岗工人存在条件下,他们要么沦为城市流民,要么成为佃农,这就违背了发展中的公平原则。在《陆良21世纪议程》中,我们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4个原则是:经济可持续增长, 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公平,环境可持续完善。土地集中承包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最后是土地集中的专业化生产。由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低,农户就会选择比较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这就会出现粮食生产的下降。因此,农村生产组织不能走规模化道路,而应以家庭为经济组织的单元形式。家庭经济单元仍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
表1 陆良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比较
行业年份 陆良 曲靖 云南 全国
农林牧渔1990 86.6689.30 91.26 79.33
1995 83.7987.43 88.94 71.79
工业1990 2.04 3.36 2.19 7.69
1995 3.65 4.03 2.59 8.82
1990 4.89 2.32 1.70 3.62
建筑1995 6.53 2.50 2.11 4.89
1990 1.56 0.83 0.97 1.15
交通1995 2.33 1.30 1.49 2.18
1990 0.76 0.58 0.73 1.65
商饮1995 1.34 0.99 1.18 2.60
其它1990 4.10 3.61 3.46 6.17
1995 4.45 3.75 3.69 9.72
1990 13.3410.07 8.74 20.65
非农业合计 1995 16.2112.57 11.06 28.21
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1990、1995年本,根据《陆良统计资料》经计算得出。
以家庭为基本经济组织的一个不利之处是,妨碍了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不利于提高技术资本成本。因此,我们在《陆良21世纪议程》中谨慎地使用了一个词叫“土地集中使用”。这就意味着有地农民向农业能手的“反承包”和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特别是这里不实施产权间的转移,而是资产的组合,在资产组合的基础上发展陆良的农业组织。
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企业+农户”或“公司+农户”,这里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产业组织中发生一体化,形成“准组织”。之所以称为“准组织”,是因为在管理学中,组织要求:(1 )权力集中;(2)进行复杂性分工;(3)正规化制度。而“公司+农户”的组织中,仅有复杂性的分工和按正规形式达成的契约,却没有权力的集中,取而代之的是按契约提供生产性服务,这是农业专业生产的特有组织。在世界各国存在许多这样的组织形式。例如美国的耐克公司。事实上,耐克公司只有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公司通过正规性的契约形式,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鞋制造厂发生联系,公司提供设计等服务,厂家生产出产品,由公司来营销。双方自始至终只是履行契约而没有行政上的约束。此外,这种“准组织”也意味着产业组织规模的变化。实际上陆良乃至于滇中、东地区普遍存在的为某些烟厂种植烟草就是一种“企业+农户”的形式,所不同的是由于烟草专卖制度,政府介入了这个过程。烟草种植表明,专卖制度成了一种强制契约。从1997年起,云南受烟草种植“限产量,限面积”的控制,农民收入和地方税收迅速下降,因为是政府行动,农民无力改变,怨言颇多。这就揭示这种靠契约制定约束的生产组织规模依赖于契约的稳定性和双方的平等性,只有在平等互利建立契约关系才能使“企业+农户”这种形式存在下去。而平等互利关系依赖于地方政府是否实施对产业的弛管制(注:deregulation通常译成管制放松。其实它仍是一种管制形式,从英文构词形式和经济学本意译作驰管制。是否需要驰管制,早在中国汉代就发生了著名的“盐铁之争”。),如果把企业扶植到企业垄断对农产品的买方市场时,平等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中国某些地方,出现了所谓“集体致富”的庄园经济。这里庄园农户不享有土地的承包权和独立使用权,庄园内部有“铁的纪律”和明确的等级结构。我们不对这种“集体致富”作出政治经济学的评价,我们认为,庄园经济至少在文化上不适合于中国南方,南方没有庄园经济的传统,而过去的“七里营”、“大寨”、“小靳庄”和“大邱庄”都出现在中国北方,这是有文化背景的。同时庄园经济也不适合于粮食基地县,这是过去人民公社实践所证明的。
2 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问题
在众多的农业产业化事例中,农业专业化生产被当作成功经验介绍。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除了组织原因外,经济上受到资源与市场区位的控制,同时必须承认产业化方向是历史的函数,长期的发展淀积了地方特有的文化,种植制度和人力资本,专业化市场必须以此为起点。
许多地方农业专业化生产是以蔬菜、花卉为对象的。从区位上分析,陆良距云南最大城市昆明约120公里。一车蔬菜运往昆明连收割、 搬运到批发需6个小时,而距昆明约20公里的呈贡、70 公里的宜良比陆良在蔬菜与花卉种植上更具区位优势。因此,陆良不可能发展蔬菜和花卉。
从区位角度发现,传统上陆良位于昆明的肉食带上。肉食发展与粮食发展分不开。因此,陆良区位特点决定了需要发展粮食与肉食的专业化生产。鉴于粮食的收购是由国家控制,所以发展肉食生产是陆良农业产业化的方向之一。专业化生产需要有一定规模,这可以参加竞争。针对这种情况,《陆良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提出陆良建立肉食制品加工企业,形成肉制品的一条龙生产体系。作为陆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方向。
在粮食基地县,农业专业化的一个困难问题是粮食不一定有最好的比较利益。表2、表3给出了陆良县农产品产量和相应的农产品价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不应放弃管制。管理之一是政府控制或补贴粮食价格,并对于农业基地给予公共投资。陆良县原县长赵建成同志认为,坚持农业基地方向带来的农业水利投资,同时改善了整个农业生产条件。因此粮食基地县的价值不能仅有粮食价格计算,这是很有见地的。管制之二是在保证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实行农作物的种植优化。为此,我们引用了线性规划技术。规划发现,依据效益最大化,陆良县完全可以在保证3.67万公顷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将其余土地用于专业化生产。在考虑水资源条件下并进行季节分配后,线性规划确定1.2万公顷用于烤烟生产。0.53万公顷用于蚕桑、约0.13万公顷种植蔬菜、0.4万公顷可调耕地用于效益比较高、水资源需要小的作物, 如大豆(3.5元/公斤)和油菜(2.8元/公斤)的农业专业化生产。鉴于烟草种植业受政策干扰大,对企业依赖强,可能的开拓方向是那些市场需求量的农产品,它们包括各种特色粮食和干菜原料。
表2 1990—199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单位:吨、头、万元
年份 1990 199119921993199419995
粮食210710
217720 192700 193240 210460
208973
蚕茧1206.2 1521 1548.31788 2685.8 3864
烟叶 1068014570
20390
29095
1825229952
蚕豆 1914522840
23535
25430
2116025630
油菜籽1710 3870527510101767 2176
水果 1746 4268504354484242 6008
生猪193677
217357 232631 249432 277639
310058
表3 1995年农产品亩产、收益表
主要农作物
水稻 包谷 大豆 油菜 烤烟 蚕桑 水果
亩产(公斤/亩)617
435
226
206159
70 130
收益(元/公斤)2.3
1.7
3.5
2.8
12.0 45.0 2.0
主要农作物 小麦 蚕豆
亩产(公斤/亩)223
233
收益(元/公斤)1.8
1.9
3 农业经营的市场化问题
农业经营的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中最具表现特征的部分,也是粮食基地县产业化的最大矛盾之所在。我国政府对粮食经营实施了管制,但是农用化肥、农药却没有纳入这一体系,这样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加大。为了稳定粮食市场,确保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在粮食的收购过程中采取补贴收购政策。在德国、法国以及印度都采取了同样的农业补贴政策,问题在于这种补贴怎样与农业产业化保持一致,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在陆良我们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地方政府不能对粮食政策作出修改。在世界经济一片弛管制的呼声下,不是没有人提议要求开放市场,以市场机制为杠杆来进行购销调整,但是,粮价的开放会出现两个问题。其一,开放市场后,由于粮食收购价格的滞后性,以及农业生产的风险性,会导致粮食的减产;我们的模拟计算显示,由于我国粮价比国际上高,一定的货币币值不能购买相应的商品,这样随着粮价的开放,廉价的农产品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就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其二,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的50%是用于食品消费的(钟颖杰、王铮,1998),而通过市场杠杆调高粮价以提高粮食生产,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所难以承受的。因此,就目前来讲,农业经营市场化并不是简单的市场开放,而应在完成国家统购的基础上,允许除国家外的粮食市场的存在,并逐渐减少国家的作用,变国家的经营参与者为经营的调控者,最终使粮食收购在国家的管理下向市场开放。
由于农产品经常是原始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工,所以建立什么样的一体化体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技术上抓住一个产业,分析其国内外的市场及其关联度,并确立为优势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群,完成一体化。对1990—1995年数据进行关联度分析(表4 )发现:(1)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 特别是生猪生产的变化对1990—1995年的影响与其它因素相比最大,达到0.94。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因为在1995年农林牧副渔的结构为:54.5:1.2:36.5:7.1:0.7,而在1990年五产业的结构为:57.2:6.0:27.1:9.4:0.3,畜牧业在农业结构的比重提高了9.4个百分点,上升最快, 而生猪则在畜牧业中占主体。(2)比较蚕茧和烤烟对农业收入增长的关系, 蚕茧的关系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桑蚕在“八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比烤烟快而且稳定。(3)乡镇企业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小,关联度仅为0.64。 这也是与实际相符的,因为乡镇企业规模不大,1994年农民在企业所得的报酬在全年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12%。由于比重小,虽然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不能较快地提高农民收入。总之,分析建议陆良县发展蚕丝绸业,形成一体化的主导产业。
表4 农民收入与相关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单位:吨、头、万元
年份
1991 1992199319941995
蚕茧增加
314.827.3
239.7
897.8
1178.2
烟叶增加389058208705
1084311700
生猪出栏头数增加
23680
15274
16801
2820732409
乡镇企业总产值增加 30551595
12094
3785037926
农民总收入增加1236.08 156.2
140.3 716 1427
年份
关联度
蚕茧增加0.86
烟叶增加0.79
生猪出栏头数增加0.94
乡镇企业总产值增加 0.64
农民总收入增加
注:1.表中数字均为该年比上一年的年增加值;2.表中数字来自陆良县历年统计年报。
产业一体化是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专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必然要求农、工、商高度的一体化。就陆良县而言,仅仅是起了个头,对一体化的要求不是太高。以“公司+农户”为产供一体的形式,通过一定的签约或购销关系将农业原料供应者与农产品加工者联系起来,符合陆良县的实际情况。《陆良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提出,陆良丝绸厂可以与蚕茧种植农户达成一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或还可以邀请农户以入股形式来达成相互依存、共同承担风险的关系。这一方面解决了资金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并解除了农户从事农作物生产的疑虑,也提高了专业化生产程序。这是特定时期的“公司+农户”形式。
4 农业服务的社会化问题
农业产业化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产前需要充足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需要经常的技术指导,产后需要有商品流通条件,实现农业生产环节与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运销、加工、贸易环节的衔接。因此要求健全农资,农药供应体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和风险承担保障体系。陆良县随着农业的逐渐发展,建立健全的各种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能初步满足上述需要。在科技服务体系方面,陆良县制定了特殊的政策,给予人力、财力的扶持,先后建立了乡镇农科站、畜牧兽医站、乡镇科委、科协、农村专业研究会。同时集资建校,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在生产资料供销方面,则形成以国营商业、农村供销社为主体,乡村集体组织与民间组织相结合的体系。在市场体系方面,陆良县建有各类市场26个,基本形成了以陆良县城固定的同乐市场为中心,各乡的集市为外围,辐射全县的市场网络。陆良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支撑条件。问题在于除市场体系外,这些服务目前受习惯影响,积极性不高。《陆良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建立农业技术员与农户的利益联系各种模式。
陆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另一障碍是缺少技术创新结点的支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陆良人民政府提出办一所大学。其可行性已另有分析。这个事例说明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的技术创新支持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
5 小结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又处于某种衰退的干扰时期。农业产业化涉及的经营组织只能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成熟,市场也是在经济转轨建立的,因此农业产业化只能逐步发展,不能象过去开展“运动”。我们认为如果经过10年左右完成中国农业的农业产业化改造,已经是项伟大的工程。我们讨论的陆良经验,还是在规划中的,有待陆良人民政府认可,更有待实践对它的检验与发展。
收稿日期:1998—10—22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陆良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