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朱东国 彭思婷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和乡村旅游提质增效需要一大批热爱乡村、扎根乡村的双创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针对新时期乡村旅游人才需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以课程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校内赛训和校企合作为抓手,以考评反馈为督导,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首先要人才振兴,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和提质增效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乡村旅游双创人才。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中与主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来自对两个重要文件和规划的解读:一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二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同时要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管理利用、可持续发展、价值及影响等方面。雷晚蓉、王鹏从宏观角度对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孙伶俐对乡村旅游产品、市场与产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王琼英从游客价值和居民生活价值诉求视角分析乡村旅游的现实价值,重构了乡村旅游价值体系。庄雪球从生态环境角度探讨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建设的影响。张晓峰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国务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进乡村旅游创客创业行动,实现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近年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问题分析、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方面。张莎、刘又堂等对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陶伟、夏显力、马勇分别对农科类、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了研究;向红梅、平萍以互联网背景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唐德淼、罗兴武等针对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

从上述研究现状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开展乡村旅游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但已成为重要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以及破解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的瓶颈将引起学界关注?特别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和输送乡村旅游双创人才,需要学校、企业和乡村社区形成合力。深入开展上述研究,不仅符合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乡村旅游对双创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能较好地解决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同时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探索主题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1 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方法。实事求是我们党一贯的工作准则。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针对国有企业职工队伍思想变化,克服脱离客观实际的教育方式方法,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理顺职工思想情绪,提高职工大局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体现在企业决策、执行、管理等环节。同时,把握好分寸,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实事,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合理诉求,改善职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使职工把心思全身心的放到经营生产中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重要意义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了旅游产业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机遇,旅游业不断涌现出了新业态及新理念,同时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乡村旅游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旅游管理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具有热爱乡村、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施展才华的抱负和干劲。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针对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涉及较少,尚未从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校内平台搭建、校企合作及监控评价等方面建立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双创”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要办出特色和提高影响力就必须响应时代需求,从人才培养机制入手,培养出高素质有担当的乡村旅游双创人才。

课程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基石。针对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双创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增设乡村旅游的方向课和专题课。课程内容涉及乡村旅游的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知识模块。课程教学不限校内进行,根据教学需要,可到乡村旅游景区、企业、社区实施现场教学,也可与乡村旅游目的地长期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和订单式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领域。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 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和旅居的重要形式。传统的乡村旅游项目多以农家乐、民宿、种植采摘、垂钓等为主,产品创新不足,产业链简化,综合效益不显著。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需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更需要能把握市场需求、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双创人才来深耕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服务。

相关资料显示,腌制发酵香肠时,通常添加2%左右的食盐,但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香肠内部水分含量会逐渐减少,食盐浓度会逐步升高,在一般的发酵香肠中,食盐含量可达到5%。因此,欲将鲁氏酵母菌作为发酵剂应用于发酵香肠中,必将考虑其对食盐的耐受能力,本试验测定鲁氏酵母菌的最大食盐耐受浓度为6%。

2 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发布的《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501所,共招生3.5万人。目前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及教育研究机构等从事相关工作,符合社会经济和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

即使在各种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今天,语言仍然是教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手段。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校园里,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其能将所想清楚地表达出来。需要通过掌握和运用教学手段,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鼓励学生开口表达自己有把握的语句,到尝试叙述所想,再到清楚表达,甚至是用更好、更优美的词语来表达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重点,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融合的价值,其中农旅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现代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乡村社区游、乡村研学游等乡村旅游业态正在不断形成和释放巨大产能,为乡村产业兴旺助力。生态宜居是关键,健康环保、天人合一的田园闲居生活是现代人共同的追求,也是游客品味乡愁的理想处所。乡村客栈、农家小院、特色民居、民族建筑等与山水林湖田草自然天成、融为一体,使社区居民和游客心旷神怡、其乐融融。乡风文明是保障,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挖掘当地的民俗、民族文化,在对优秀的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的过程中,向游客展示健康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貌。有效治理是基础,引进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理念和模式,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帮助,形成村民自治、乡村法治和德治融合治理体系。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多业态的交融,有利于实现乡村资源价值化和农村经济多元化,成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双师型通常是指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乡村旅游双创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位教师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要有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增强实践能力的主观能动性。学校要成立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建立教师能力提升机制,包括支持教师到乡村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部门挂职锻炼,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潜质提供师资保障。旅游管理专业老师要加强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3.2 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各专业在遵循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大框架下,可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定位,制定和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计划。利用高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乡村振兴和双创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乡村旅游方向课程,并增加双创实践环节,计入学分或纳入考评体系。

3.3 实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出现了“空心化”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进程。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一方面,在城乡资源共享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和聚集,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市场消费升级,而乡村旅游的提质增效和产品创新离不开具有专业性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不能单纯依靠原住村民人口的机械增长,需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来吸纳返乡和外来常住人口,特别是留住具有旅游管理专业背景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4 开展乡村旅游双创人才校内赛训活动

学校或学院通过竞赛和培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知识学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可开展乡村旅游知识竞赛、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策划竞赛、乡村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和乡村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业界专家做评委,对具有双创潜质的学生进行表彰或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建立乡村旅游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内资源,营造双创氛围,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实训活动并建立双创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3.5 深化双创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围绕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学校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用人计划,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效培养机制。目前,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是培养和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方式,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创客通过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将新观念和新技术有机融入乡村旅游创意产品设计之中,为乡村旅游开发注入了新活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接受培训和实习实训期间,随着对乡村地貌和文脉认知的加深,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探究如何将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并对其进行旅游活化。示范基地的情景化和带入式功能增强了学生的创客意识,创新热情和创业能力在耳濡目染和实训中得到激发和提升。

重庆市委提出了“五大功能区”的发展布局,涪陵区委将旅游产业列入重大发展战略。武陵山乡政府也把武陵山大裂谷景区龙头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目标写入工作报告。

3.6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反馈机制

建立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修改和完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行依据。可以采用网评、座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建立了以“学生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院系领导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校内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校外同行专家评价反馈和毕业生培养质量持续跟踪反馈体系。根据评价和反馈信息,持续改进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雷晚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2018(10):146-149.

[2] 王鹏,田至美.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0):148-152.

[3] 孙伶俐.全域旅游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J].旅游纵览,2018(11):163-164.

[4] 王琼英,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1):66-71+111.

[5] 庄雪球.论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建设的意义[J].农业经济,2018(12):57-58.

[6] 张晓峰.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18-19.

[7] 张莎.新经济背景下河南双创型人才培育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18(16):84-85.

[8] 刘又堂,王光伟.双创教育理念下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问题[J].文教资料,2017(3):107-108.

[9] 陶伟,方明.农科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48-50.

[10] 夏显力,陈海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53-55+73.

[11] 马勇,张梦,周霄,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23):47-49.

[12] 向红梅.基于“互联网+双创”跨境电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7(11):128-133.

[13] 平萍.“互联网+双创”背景下高校跨境电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23):29-31.

[14] 唐德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115-116+114.

[15] 罗兴武,何义发,谭华,等.地方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5):82-85.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2-2272.201908038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资助项目(XJK18BGD022)

作者简介: 朱东国(1970-),男,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教育与旅游开发;彭思婷(1995-),女,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旅游。

(责任编辑:吴 汉)

标签:;  ;  ;  ;  

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