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M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实施_技术管理论文

IRM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实施_技术管理论文

现代企业IRM体制的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论文,体制论文,IRM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正面临一场关于产权关系、权责界限、政企范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企业推向市场,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讲信息、讲效率、讲效益。企业在市场机制下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组织、协调、管理,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博采和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经验,走企业经济发展的捷径。这种制度性改革对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只管生产,不问市场需求,不管效益的传统管理思想和运作模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IRM(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引入,为我国企业从战略高度构建信息结构模式,强化信息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控制、协调、决策等综合功能,促进企业制度改革,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企业对IRM的作用与影响认识不足,问题较多。 本文根据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企业信息管理已有的基础和条件,探讨现代企业IRM体制实施的若干对策。

1 企业信息管理发展回顾

企业信息管理的演进与发展受企业规模、生产经营范围、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制约与影响,很难确切划分其发展阶段。这里仅从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出发,将我国企业信息管理划分为传统管理与技术管理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发展已为企业向IRM过渡打下了基础。

1.1 传统管理阶段

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从60年代到70年代,大体处于传统管理时期。这一时期企业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人流、物流、财流构成了企业信息的主流。在这种运行机制下,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与企业纵向集中式生产管理模式基本一致。企业的情报部门,如情报科(室)一直设在企业的技术主管部门或研究所内,直属技术副厂长或总工程师领导。其职能是为决策管理充当“耳目”、“尖兵”、“参谋”;围绕企业重大项目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开展国内外文献调研;针对企业内部需求开展以技术文献为主的收集、加工、整序、检索服务;参与外部行业信息网与地方信息网(省、市)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活动。

70年代末,国家实行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的转轨势在必行。“以销定产”逐步取代传统的“以产定销”的管理模式,市场因素溶入了企业管理。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信息成了企业竞争的战略资源。于是,企业情报部门纷纷顺应企业制度改革的趋势,改组原有的纵向集中管理模式。有的将情报科的一部分并入营销科(或市场部),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有的企业(大中型)专门成立了集技术、经济、市场、管理、质量标准于一身的综合信息中心,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及时、多方面的信息保证。

应该说,这一阶段我国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大体上与我国企业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相适应。集中表现在:(1 )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企业内部科技人员;(2)服务内容以提供技术文献服务为主; (3)服务方式以手工为主。主要问题是:(1)在管理思想上较少考虑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2)面向企业决策管理服务的功能差;(3)企业外部信息交流机制不够健全;(4)设备比较落后。

1.2 技术管理阶段

进入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企业信息工作进入技术管理阶段的突出表现在于企业“硬”环境的改观,由最初的自动数据处理(ADP)基层日常管理业务(如公文收发、 工资单据、统计报表等)发展到以计算机系统存贮与控制企业信息业务流程。MIS系统的开发,为企业现场数据采集,直接接受命令信息, 综合处理数据创造了条件。一批库存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计划子系统等相继投入运行。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分布式处理系统形成,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得以在大型企业实施产、供、销全程信息控制。以信息系统为主体的管理在集中控制企业高层次职能,加强企业横向业务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时期以来,各企业纷纷投资开发MIS, 在管理思想上偏重技术,忽视应用效果的现象比较严重,误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技术就可提高生产效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计算机上花费了数十亿美元之后,生产率仅提高了1%。 《计算机的商业价值》(1990年出版)一书中提到,被调查的292 家施乐公司认为信息技术开支和生产效率提高没有丝毫的必然联系,甚至生产率和MIS 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1]。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管理思想上的“技术至上主义”之外,MIS本身也存在不足:(1)功能模块分割,扩展功能差; (2)缺乏统一标准,兼容性差;(3)信息内容单一,用户界面僵化。 这些问题与日益网络化、数字化的企业信息环境越来越不协调。MIS 重组正在酝酿之中。

与此同时,大型制造企业,如我国首钢、宝钢CMIS投入运行。这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将企业各生产区域, 生产过程管理部分(MIS管区),以及各个具体实施自动控制的终端联为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少数大型企业又在MIS 与办公自动化基础上发展决策支持系统(DSS),针对某类型半结构化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材料、 协调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的方式,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DSS除了采用现行计算机的最新技术外, 还增加了模型库部件及模型管理系统,使整个系统具有试探、推理、演绎等类似于人工智能的功能。它可根据MIS提供的信息做出面向高层的战略决策。 不过,直至目前为止,DSS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较少实施于应用领域。 从企业信息管理发展趋势看,DSS将首先在企业市场预测、投资决策、 生产过程管理中有所作为。

2 我国企业实施IRM体制的基础

IRM体制的实施是一个渐进过程。虽然我国企业全面实施IRM体制为时尚早,但从实践角度看,我国企业在实施自身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尝试着信息体制及运作方式的改进,为下一步实施IRM 体制奠定了基础。

2.1 思想基础

如前所述,不同的信息管理思想,决定不同的信息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我国企业信息工作,在纵向层次上受控于国家信息主体机构(第一层次),并直接接受行业或地方信息系统指导(第二层次),属于基层情报(信息)组织(第三层次)。基层情报(信息)机构的定位,决定了以强烈的“服务”意识,甘当“螺丝钉”的精神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但其“服务”宗旨长期带有“被动”的烙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入,“被动服务”开始向“主动出击”拓展,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全方位”信息支持,代之以过去仅局限于从企业科研与生产活动的以技术文献为主的搜集、整理、检索服务。大情报观逐步形成,单纯的被动服务向把信息作为战略资源来管理的方向延伸。

2.2 组织基础

从系统的角度看,组织机构是一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我国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成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组织机构改革方面成绩斐然。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情报(信息)机构由原来隶属于技术部门向(市场)营销部门转移已十分普遍;集科技、经济、市场、商情为一体的综合信息中心已经出现;以项目组合为契机的小型化、分散型、柔性信息组织初露端倪;信息职位的设立(如三总师制)得到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与认可。这些均为企业实施IRM 体制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2.3 技术基础

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我国不少企业较早将计算机用于新产品辅助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了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近几年,Internet的开通,使企业实施了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子转帐、电子广告等新型的信息管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信息空间,提高了企业信息生产、发布、处理、吸收与利用能力。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跨行业、跨国实时的业务运作提供了良好外部信息环境。一些企业正争相为实施Intranet作准备。

2.4 计划管理基础

计划是控制和协调企业内外各环节信息活动,使之有序化的前提。我国企业在几十年的信息运作方面积累了计划管理的经验。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年度计划,总结制度化;不断建立健全信息组织机构;有了配套的信息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及业务规范;制定了信息工作奖惩条例;有了初步的信息成果评价办法等。这些工作可以作为企业信息政策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3 企业IRM体制的实施对策

对于我国来说,企业IRM体制的实质, 是建立一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创新信息机制。这种机制应从总体上有利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挖掘及公开享用,有利于加强企业外部信息的联系,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要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下列对策:

3.1 将确立CIO职位作为企业信息管理机构改革的关键

文献[2] 指出:“信息管理的结构和职能的考虑远不只是“分工”、“管理跨度”、“集中化”和“分散化”这些应用于“科学管理”原则中的问题;信息时代中管理的结构和职能主要依靠深藏于交流、团体间行为、人际行为、动机理论中的社会动力和其它心理和社会因素;把信息技术与组织和职能结合起来是一个渐进过程;引入信息管理本身就等于导致了组织上的根本变化”。这一观点表明, 我国企业要实施IRM体制,关键不在于机构模式设计,而在于确立一个能将信息及其技术,组织和人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的管理职位。国外企业设立的CIO职位, 其级别与副总经理相同,主要负责制定企业信息规划,沟通和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将信息处理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为企业创造成功提供信息战略保障。

我国一些企业实行的三总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信息师)并列制实际上就是对企业信息管理职位的确认。还有一些企业设立的信息决策委员会、信息联席会、信息董事会等,也都是对企业信息管理提供的组织保证。至于在信息职位之下设置什么样的执行机构,可视企业不同的情况作多种考虑。如:设信息办公室,实施CIO日常业务管理; 设信息开发部,负责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技术问题;设信息咨询部,负责利用信息系统开展咨询服务等。也可在CIO之下设综合信息中心, 统一负责企业信息及与信息有关的人、设备、技术的综合管理。还可以在企业各科(室)聘任兼职信息员,促使企业直接实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信息资源管理。

3.2 以国家信息政策为导向,完善企业IRM机制

信息政策是合理配置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及其技术的保证。通过信息政策来管理信息是IRM的一种基本手段。 我国企业信息管理应以国家信息政策为导向,建立和健全适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规章、制度,为企业下一步实施IRM体制打基础。目前的工作主要包括:

(1)在目标管理上实施企业总目标前提下的IRM分目标管理制度。保证IRM分目标与企业总目标的协调一致;

(2)在管理质量上, 实施可能范围内的由定性向定量管理的过渡;

(3)从提高效率角度出发建全IRM人员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

(4 )从信息规范管理方面建立信息监管(公开与保密)及防伪制度。

3.3

企业信息系统战略与企业“三改一加强”战略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信息系统战略从计算机的初步应用到不断升级,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效益提高,是一个不断扩充、完善的过程。既不能不顾企业实力,一哄而上,追求一步到位,也不能“按兵不动”,等待国家扶持。应当配合企业当前进行的“三改一加强”(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战略,制定促进该战略付诸实施的信息系统规划。根据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可从下列方面着手:

(1)在战略上采取跨越式战略。 所谓跨越式指的是利用目前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价格下降的时机,采取“拿来主义”,实现信息技术装备上的现代化;利用国际互联网技术,实现足不出户扩大信息空间,实现对外信息交流与商业贸易,以节省系统开发投资;

(2)在战术上从重组现有的MIS入手,促进企业信息系统的纵向升华。

MIS 重组的目的是使目前企业信息管理从中间操作执行层上升至决策规划层次。

措施之一是以Intranet为基础,构建BWS(Browser/Web/Server )体系结构。Intranet是利用Internet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建立的企业级网络。它可以克服MIS的主要弊端,真正实现以企业战略目标, 客户要求为中心的信息交流与协作。BWS就是对MIS重组模式中的一种,它由一个基础三个平台组成:一个基础就是企业内部网,即与Internet接联构成新型企业网,从而实现数字、语言、图象等各类信息通信。三个平台指的是:①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处理企业内部生产信息、档案信息等,通过防火墙公开企业信息,进行自我宣传;②事务处理平台,是对传统MIS基层功能的保留模块,主要处理内部数据, 将信息提供给资源管理平台;③办公应用平台,主要负责向资源平台输入以多媒体形式构成的办公信息、文件等工作流程管理。

措施之二是以数据仓为依托,推进MIS向DSS扩展。数据仓是计算机应用领域新近成果之一。它与一般中心一样采取集中式存赋设备技术,但其设计思想却不同:即数据中心只采集与企业内部业务有关的信息,而数据仓则采集企业内外信息源中的数据,并可根据企业需求向企业提供信息,或通过防火墙向外界发布信息。另外,数据仓实施分层式数据管理,加强了DSS关于模型、知识、图形、数据、 声音等信息与工具调动、组织与传递,可极大地促进决策的正确性。

3.4 造就高素质的企业IRM人才

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建立一支高素质信息管理人才是企业IRM体制运作的重要保证。我国企业不够重视信息管理, 人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是普遍现象。根据企业制度改革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思想观念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按创新信息机制造就IRM 人才是当务之急。

3.4.1 树立“技术管理”面向“知识管理”型IRM人才观

在全球经济由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关于企业成功的整个定义都在发展变化:即在由规模化向质量效益、由生产向经营管理转变过程中,无形资产——创新能力(而不是有形资产——设备及库存量多少)成为衡量企业成功的重要尺度。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积蓄自己的智力资源,通过对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力与创新能力。这就是知识管理产生的影响。知识管理正迅速形成探索商业和技术成功的热门前沿领域。

国外企业先行一步,设立了知识主管(CKO), 从级别上与企业首席执行官、信息主管(CIO)并行。 其主要任务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为实现其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有效途径”[3]。IRM人才如何适应知识管理时代的企业要求呢?首先,它不是信息管理在职能上的延伸,也不是知识主管(CKO)的替代。 而是从总体上将“信息视野”由“技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在实施信息管理战略过程中去体现知识管理的行动。具体策略是,“将信息及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协调起来,为企业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4], 为企业实现创新目标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

3.4.2 以能级结构为核心造就企业IRM人才

能级结构是指由不同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合理的比例构成。如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带头人,中级职称的业务骨干,一般辅助人员形成的一支完整的队伍结构,这样的结构也同样适用于企业IRM人才。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 )在强调信息职业化管理法案中对信息管理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①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信息科学原理为各级管理者和用户服务;②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③熟悉竞争中的各种资源运用规律(信息密集、劳动密集、资金密集);④拥有发展、战略/预算方面知识。同时,该法案还强调IRM人才个人素质的重要性, 认为信息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协调专家。这里十分强调IRM 人才的能力及其组成的能级群体,因为,能级本身就是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的综合。或者说,企业IRM人才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论研究, 而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及企业效益展开信息运筹活动。

3.4.3 多途径培养IRM人才

培养和造就适应创新信息机制的IRM人才非一日之功。 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应对企业现有信息人员实行知识结构模式重组,即按创新信息机制的要求,选拔具有某一种专业知识,一门或二门外语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可采取多种途径:

(1)根据信息管理前沿领域发展对现有人员进行在职轮流培训;

(2)为企业信息人员参加对外交流、学习创造条件;

(3)与高校、科研部门挂钩,定期举办讲座;

(4)从高校吸收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5)通过实践选拔优秀信息管理人才。

标签:;  ;  ;  ;  ;  

IRM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实施_技术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