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它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以便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综合应用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但长期以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新课程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以便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拓展空间,丰富实践内容
1.走进生活。
生活即语文。新的课程设计注意了这种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如本学期我开展了“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主题活动,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热爱自己的专业,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的成果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学生们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有的访问相关的专业人员,有的面向本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有的上网收集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等等,最后把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并整理归纳,编集到手抄报中。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的听说能力、收集选择和组织材料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走近自然。
卢梭曾经说过:“只有把儿童带进大自然,才能避免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让大自然这个广阔天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资源。如本学期我开展了“我们热爱大自然”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近大自然,采集有关大自然的一组相片并制作电子相册,从而体验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情趣,认识爱护自然的重要性。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在社会这个广阔无比的大课堂中,孩子用眼睛在细心观察,用耳朵在认真倾听,用心灵在默默感受,探究性实践让他们对自然多了一份关心、添了一份情感、增了一份思考、有了一份责任。
3.走向社会。
社会大舞台更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这学期我开展了“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主题活动,让学生替“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做宣传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活动中,有的学生搜集整理了有关“空巢老人”和“青年志愿者”的信息,并准备了一篇宣传“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感人事迹的材料,有的学生动笔写了一封参加“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倡议书等等,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劳动创造的艰辛,感受到了关爱别人的快乐,并且学会了与人交往,提高了口头交际能力……一句话,活动不仅使学生树立了爱心和社会责任心,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指导督促,落实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突出了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教师仍有必要对“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给予指导,提供支持。
1.活动前:明确活动目的,指导安排活动计划。
在活动之初,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计划,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而不是规定他们必须学什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处、所做事情的意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也为培养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2.活动中:了解进度,适时指导。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度,并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帮助与指导。如开展“我们的舞台多精彩——课本剧表演”这个活动时,在学生选择改编的课文篇目、创作改编的剧本以及最后的排练课本剧几个阶段中,我都给予他们适时的指导。如有些小组在剧本选择时没有考虑好角色的分配,一个小组有六人,但他们选择的剧本只有一两个角色,这就不利于调动组内的同学共同参与;有些小组在剧本改编时用了太多的旁白,不懂得应更多地让人物自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来表现;有些小组在最后的排练中扭扭捏捏,放不开,不敢大胆地去表现角色。这些都要求老师及时了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下去,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3.活动后:实行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觉性,而对那些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监督就成为一种必要。例如,有学生反映小组成员中有些同学不配合,或者完全不承担任何任务,只等着坐享其成。针对这一情况,我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小组内同学间的互评,合作小组根据组内各个同学的表现以及他们对本次活动所做出的贡献给他们一个评价。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同一小组成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的情况。在小组成员的相互监督与促进下,几个不配合的学生起先是在硬着头皮干,但在干的过程中找到了兴趣,他们后来都自觉地行动起来,从而保证了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来。最后老师给出每位学生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基于这一点,我总是多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小组合作的成功体验,不断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下次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坚持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才能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倾听反馈,完善实践活动
“万事开头难”,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每次活动之后,我都积极地向学生了解情况,倾听他们的反馈,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如有些同学反映学期初同学间不是很了解,所以匆忙组队,希望能在彼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重新组队,以便更好地开展活动;有的同学则认为活动的准备时间应该更充裕;有的同学则反映活动成果的展示与分享形式可以更活跃,更生动等等。这些宝贵意见使以后的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完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鲜活的语文环境、多样的实践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大舞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享受着语文教育的乐趣。它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革命。精心设计、切实搞好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国生 丁之凤 主编 《大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论文作者:史冬冬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能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小组论文; 大自然论文; 评价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