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例谈——以2009年高考江苏卷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为例论文,思路论文,主观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观题是相对于客观题,即选择题而言的,它是高考试卷中常见题型之一,本文所说的主观题主要指材料解析题。在各种材料题的解答中,看起来材料各不相同,无章可循,但如果我们用心去思考、归纳、总结,就会发现仍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供借鉴。下面以2009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12分)为例,对此作一浅显分析。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解放日报》1950年9月1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婚姻制度,对应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单纯从书本上看,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但是在回答时又离不开教材相关内容。
第(1)问要求回答婚姻态度的变化,参考答案是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第(2)问有两小问,一是回答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二是回答社会条件,参考答案是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第(3)问也有两小问,一是视角,二是认识。参考答案是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这里,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例。尽管只是一例,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统而言之,我认为在解答主观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读题,做到心中有数。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主观题,解答前都应该先把题目认真地读几遍,搞清楚题目一共有几问,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一问的分值。如分值为1分,一般的在回答时顶多只有一句话,甚至一两个字。如分值为2分,答案可能是一句话,也有可能是两句话。如为4分,则可能是两句话,也可能是三句话或四句话等,绝对不可能是一句话。这些既是有效信息,也是重要提示,在回答时就要“看菜下饭”,看分下笔,该详细回答的必须详细,该简略的也必须简略,不要做无用功。因为考试的时间有限的,非常宝贵。从某种程度上说,谁在考场上赢得了时间,谁就有可能取胜。
其次,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理解题意。
无论题目有几问,材料有多长,我认为,不可能每个字、每句话都重要,因此,在解答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理解题目意思,这样就不容易产生大的偏差,解答时也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以本题为例,就材料而言,如“父母之命”“礼教风俗”“闭关自守”“家庭妇联”“新婚姻法”等这些不仅是关键词语,也是相关问题的答案;就问题而言,如第(1)问中的“婚姻态度”、“变化”;第(2)问中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变化”“婚姻态度”“社会条件”;第(3)问中的“婚姻自由度”“视角”“全面认识”等等这些就是关键词语。抓住了,理解了,下手也就容易了。
再次,整合有效信息,找寻解题突破口。
任何一道题,不可能难到无从下手。只要善于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寻,找到解决的突破口。一般的,主要有这样几点必须注意:
①题目问法。如果题目中有“根据材料,回答”之类的语言,那么可以断定,答案一定在材料中,只要认真阅读,仔细辨别,不难作答;如果题目中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那么它就有一定难度,既要根据材料还要回忆课本相关内容,但只要两者有机结合,也会迎刃而解。
②提示语。一般的,每段材料都会有出处或作者姓名,它往往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本题材料一中的“1920年4月15日”,不难判断,应该属于中国近代或民国时期;材料二中的“1950年9月1日”,判断应该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材料三中的“费孝通”,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材料发生的历史时期或大概情况,有助于我们正确作答。
③省略号。命题人选取的材料不可能很长,他(她)选取的自然是其中有用的部分。一般而言,如果题目中有省略号,必须引起重视。省略的可能是重要信息,也可能是无关信息。但是,省略号后面的语言,尤其是第一句话往往都是重要信息,因为在命题人看来,如果再省略,题目可能就没法出了。请仔细揣摩本题材料一、三中省略号后面的内容,不难看出它们就是重要信息。
④分值。每一小题后面的分值也是重要信息,回答时可以避免盲目性。这一点前文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最后,理清思路,列出作答提纲。
在理解题意,分析材料,整合了相关信息等之后,最后一步就是理清思路,在草稿纸上(至少要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行一下粗加工)列出作答提纲,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做既可以保证要点不被遗漏,同时条理清晰,卷面整洁,一目了然,不会因为粗心和书写的问题而导致扣分。另外,在拿不准的情况下,必须多写一些,将你认为可能的答案要点罗列上去,确保得分点。因为目前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写多或写错不扣分。这也是解题的技巧之一。
诚然,我们不可能讲尽所有的历史主观题,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完所有的主观题,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我们可以概括、归纳、总结出解答历史主观题的常见思路与技巧,把它传授给同学们,而我认为这正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关键所在,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最有效的知识。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