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医院 4041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消化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消化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焦虑、抑郁人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6.7%)、抑郁(4.4%)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及时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其焦虑、抑郁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在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消化内科;应用分析
前言
消化内科由于自身疾病的反复、社会环境、经济压力、家属关爱及自身的生活压力等诸多方面影响,容易使患者在治疗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而这种负性的心理状态,又容易造成身体的应激状态,对躯体疾病的康复具有负面影响[1]。临床大量实践已证实,对消化内科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主要对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5例消化内科患者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消化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及精神障碍患者,所有患者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在28-79岁,平均年龄为(42.1±2.1)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为(4.1±1.4)年;基础疾病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十二指肠溃疡分别 27例、22例、20例、21例。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各4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没有大差异(P>0.05),本次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如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1 稳定情绪
消化内科患者由于发病较为突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担心日后的生活及工作将会受到影响,害怕愈后效果不佳等,容易情绪激动,产生紧张、抑郁、急躁等负面情绪,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稳定患者的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如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及心理状态等进行综合的评估,再确定最适合的心理辅导方案,首先需要耐心的倾听患者的心声,进一步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世界,再针对性的给予心里疏导,及时给予安抚,同时告知患者不良的情绪容易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波动,加重临床症状,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向患者说明该病的专业知识及治疗方式。并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愈后效果良好的患者的案例,或者介绍坐诊医生的个人资料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治疗依从性。
1.3.2社会、家庭的情感支持
家庭成员对患者的不当态度、家庭生活中的不良氛围均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社会及家庭的情感支持是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的关键,需要引导患者家属及亲朋好友给患者一定的精神支持,让患者充分体会到家人的温暖,增加治疗的信心,并坚持康复锻炼,提高治疗依从性。
1.3.3鼓励患者参与文体娱乐活动,融入社会生活
消化内科患者若伴随着一定的抑郁症,则容易对日常事物丧失兴趣,加之悲观、绝望的情绪,往往不愿参加集体娱乐活动。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后,可进一步组织、引导患者进行文体娱乐活动,如让患者和病友一起看电视、打牌、下棋等,使患者注意力有所分散、生活得以丰富,让患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价值,逐渐从抑郁的阴影中释放出来。文体活动应循序渐进,从少到多,从简单到丰富,以不影响患者正常休息为度。要引导患者融入社会生活,重视对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鼓励患者多与外界接触,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劳动,活跃情绪,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增强生活的自信心。
1.3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anddepressionscale,HADS)对焦虑、抑郁症状进行评价,量表共包含14个问题,其中7个有关于焦虑症状的评估,另7个有关于抑郁症状的评估,分数小于8分时说明没有焦虑、抑郁症状,分数大于等于8分时说明具有一定的焦虑、抑郁症状[2]。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获得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焦虑、抑郁人数采用例数及%表示,给予x2检验,以p<0.05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焦虑、抑郁人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6.7%)、抑郁(4.4%)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不单是指身体健康,同样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已普遍开始应用于临床,护理人员不但要考虑如何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同时需要考虑怎样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有效的将痛苦降至最低。消化内科患者由于病情的突然性,容易让患者感到紧张与恐惧,对未来感到迷茫,一些刚进入医院的患者,面对陌生的环境,往往会感到恐惧与害怕,不肯接受治疗,此外,消化内科多为慢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长此下去患者往往会失去治疗信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进而造成胃肠平滑肌与血管的痉挛,导致局部组织营养不能正常供给,胃肠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等状况,进而增加消化道系统疾病,如消化道溃疡等疾病发生的临床概率,促进病情的进一步加重[3]。为此对消化内科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心理护理是现代护理的重要构成成份,主要是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结合护理学与心理学的理论与技能,对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其顾虑感,让患者身心皆处在最佳状态[4]。本次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从稳定患者情绪、社会、家庭的情感支持及鼓励患者参与文体娱乐活动,融入社会生活三方面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焦虑、抑郁人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6.7%)、抑郁(4.4%)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消化内科患者及时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其焦虑、抑郁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在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蓓蓓,宋玲,黄峰,等. 护理干预对焦虑与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08):25-26.
[2]陈继会.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6(06):75-76.
[3]张爱珍,杨宁. 浅析施行心理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不良心理的干预效果[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09):193-194.
[4]黄凤妹. 心理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2013,4(08):1892.
论文作者:周艺,毛冬梅(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9
标签:患者论文; 内科论文; 心理论文; 抑郁论文; 焦虑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疾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