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研究论文

中国科技创新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研究

孙云杰,陈 钰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摘要: 梳理总结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所呈现的特点,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稳步提升,推动科技创新产出的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重点分析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技创新资金存量与投入强度仍有待提升,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与效率有待提高,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结构有待优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有待加强,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科技产出;开放创新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稳步提升,推动了科技创新产出的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8》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8》,以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中国创新能力在世界上位居第17位,这是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成果的重要肯定。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是新时期我国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更高历史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所积累的优势,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着力点,有的放矢,稳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1相关文献研究

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是科技管理和创新经济学的热点研究课题。综述学界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国际主要评价报告的跟踪分析和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维度开展。国际报告跟踪分析方面,桂黄宝[1]基于《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的主要国家评价结果,比较分析了我国创新体系的特点及需要加强的领域。高锡荣等[2]综合比较了2012—2014年度我国在GII中的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在世界创新发展中的位置,同时基于GII指标体系指出我国创新能力的缺陷。崔维军等[3]基于欧盟创新指数报告2006 —2010 年的年度报告,比较分析了2006—2010 年中国创新能力与美国、日本及欧盟的差距,以及与俄罗斯、印度及巴西的差异。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与指标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从创新体系评价指标、创新战略和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8》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我国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指数综合排名结果已成为判断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4]。汪胡根等[5]在借鉴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弥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性、机制性短板,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樊增强[6]从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与特点来研究中国创新驱动的战略选择。钟少颖[7]从创新规律研究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向。

综合来看,已有研究文献主要从经典创新理论和评价方法展开,分析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完善我国创新体系的重点和政策建议,受西方理论传统框架的影响,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中国近年来科技创新发展呈现的最新特点出发,考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重点分析研究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要科技成果。20世纪末开始,我国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科技创新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迸发出新活力,投入产出规模显示出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征,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本研究分析了种植体植入早期影响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发现颌骨HU值是首要因素;利用两者的相关性对植体稳定性进行预测,并检验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间的相关性,初步验证了利用CBCT预测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可行性及可靠性。但由于研究设计的局限性,其结果还须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2.1 科技创新资源稳步增加

2.1.1 研发经费实现高速增长

21世纪以来,面对各国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中国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研发(R&D)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技术新产品的源泉,R&D经费数量是衡量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以来中国R&D经费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2017年达到1.76万亿元。中国研发经费实现了高速增长。按不变价计算,2000—2016年中国R&D经费年均增长15.5%,领跑全球,高于韩国(8.3%)、美国(2.1%)、日本(1.3%)等国家(见图1)。

注:数据来源于OECD

图 1主要国家 R& D经费增速

2.1.2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护理干预前后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数据(见表2),护理前2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2组患者认知评分均有所升高,但实验组护理3个月、6个月、9个月后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尽管中国聚集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部门,具有较好的国际合作基础,但中国研发经费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国内,根据OECD数据,中国R&D经费国外资金占比仅为0.74%,相比而言,美国R&D经费国外资金占比为4.7%,英国为17.6%,以色列为49.2%。在对外科技创新人才交流方面,中国也需要放开视野,在全球人才交流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国留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的比例仅为0.3%,远低于美国(4.65%)、英国(18.2%)的水平[12]

近年来,中国社会各创新主体加大了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R&D经费投入强度(R&D/GDP)持续提高,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2000年中国R&D/GDP仅为0.89%,2014年首次突破2%,2017年达到2.13%。根据OECD统计数据,从国际比较来看,2016年中国R&D/GDP达到2.11%,已超过欧盟15国2.09%的平均水平(见表1)。

表 1中国与欧盟 R& D经费投入强度

中国是一个学术研究大国,但还不能算是学术研究强国,中国的科学研究的产出质量和效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研究人员整体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有待提高。以科技论文产出率为例,根据OECD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每万名研究人员发表科技论文数为1 820篇,远低于瑞士(7 235篇)、荷兰(5 027篇)、英国(4 135篇)和美国(2 949篇)等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研究人员的高质量学术成果有待提升。中国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占世界比重达到24.1%,但与美国(47.1%)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

清淤施工工艺需要备齐高压水泵、高压水管、混合器、吸输泥管等设备,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清淤器类型,计算混合器尺寸和管径,设置有关参数,进行施工。

王国:① 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国家;② 借指管辖的范围或某种境界;③ 借指某种特色或事物占主导地位的领域。

2.2 科技创新产出总量引领全球

2.2.1 科技论文产出位居世界前列

国际科技论文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情况的直接体现,标志着一国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近年来,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规模逐渐增大,科学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在材料科学领域体现出了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能力。科睿唯安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SCI论文为36.1万篇,占世界总额的18.6%,连续多年居世界第2位。2008—2018年(截至2018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被引次数达到2 272万次,世界排名位居第2位。2017年中国有11个学科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跻身世界前2位,其中材料科学领域论文排在世界首位[9]

注: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论文数据库

图 4中国 SCI论文数量

2.2.2 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

发明专利数量是体现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中国发明专利规模发展迅速,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17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4. 6万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7万件,自2015年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首位。与2000年相比,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速达到25.9%,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年均增速达到26.5%。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

图 5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

2.3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贡献日益显著

2.3.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汇聚高端技术设备和高级知识人才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万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占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4.7%;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达到25.0%。2015年,中国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为19.0%,较2010年翻一番。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

图 6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近年来,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日益凸显,企业主体不仅是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也是研发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达到77.5%,来自于企业的研发资金占全社会R&D经费的76.1%。然而,企业研发资金量的占比高,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研发能力处于较高水平,相反,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仍有待加强。据OECD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企业研发经费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09%,低于以色列(6.23%)、韩国(4.76%)、日本(4.25%)和美国(3.15%)等国家的水平。中国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39.1%,然而英国为60.2%,瑞士为75.3%,日本为47.9%。

我国大部分煤层透气性较低,不仅阻碍煤层气开发,还极易引起瓦斯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低渗透煤层取得良好抽采效果的关键在于强化增透,为了提高煤层渗透性,国内学者一直寻求多种煤层卸压增透的技术方法。煤层增透技术主要有水力冲孔[1-2]、水力割缝[3]、水力压裂[4-5]等,但是这些增透方法对实际工程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用液氮等低温流体注入煤岩、砂岩等物质,以达到冷裂岩体的目的[6-8],相比于水力压裂、水力冲孔等技术,液氮冷裂具有节约水资源、对环境污染小等优势,能有效提高煤储层渗透性,已经开始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研究机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与社会公益职能进一步明晰,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2000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为60.0%, 2017年提升至78.5%[10]。企业研发主体地位的崛起,促进了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根据OECD数据,高等学校R&D经费中企业资金所占比重达到30%,远高于美国(5.4%)、日本(2.6%)和韩国(12.3%)的水平。

3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起步晚、基础薄和积累短仍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底色[1]。中国科技创新在科技投入强度、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效率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1 科技创新资金存量与投入强度仍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的研发经费规模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位,但是仍然不足以支撑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纵观历史,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积累了丰厚的研发资源,支撑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自2000年开始加大研发投入,较美国起点晚,基础薄,研发资金存量与美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汇率计算,2000年中国R&D经费仅相当于美国的4%,2010年仅为美国的25%,即便2016年也不及美国的50%;若按累积量计算,2000年到2016年间中国累积R&D经费仅相当于美国的1/4(见图7)。可见,中国研发投入的积累仍然是任重道远。

研发人员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相关工作,是衡量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投入的核心指标。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已超过美国,2016年中国R&D人员数量达到387.8万人年,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8]。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00年以来,中国R&D人员保持9.4%的年均增速,R&D人员增量对于世界R&D人员增量的贡献达到50%。

注:数据来源于OECD

图 7中国和美国 R& D经费累积量比较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研发投入强度连年提升。但是与一些传统研发投入强国相比,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存在明显差距。从历史发展来看,美国R&D/GDP早在1957年就突破了2%,韩国在1994年突破了2%,以色列在2001年更是突破了4%。2000年到2016年间,中国R&D/GDP年均为1.53%,低于同时期的以色列(4.12%)、日本(3.18%)、韩国(3.22%)和美国(2.66%)等国家年均水平。可见,中国研发经费强度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的水平,未来中国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追赶之路。

注:数据来源于OECD

图 8主要国家 R& D经费投入强度

3.2 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与效率有待提高

2.1.3 研发人员规模连年位居世界首位

研发活动是科技创新之源。近期,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单纯靠市场是买不来的,必须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13]。国际贸易形势和产业发展对我国科技研发能力提出更高的、更为迫切的需求。中国只有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科技研发经费使用效率,才能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尤其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药消费,从而极大促进了农药发展,由1978年的10多万吨达到1983年的33万吨。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药使用量和年产量继续保持增长,1995年年产量34.9万吨,1997年达到39.45万吨,1999年又达到42.6万吨。

3.3 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结构有待优化

2.3.2 促进创新主体之间密切联系

高等学校承担着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然而,中国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并不高,基础研究经费占高校R&D经费比重为40.3%,相比而言,瑞士接近80%,以色列接近70%,美国在60%以上。因此,鼓励高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是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重要举措。此外,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要在教育上实现质的提升,仍需要加大培育力度。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与韩国(93.2%)、澳大利亚(90.3%)和美国(85.8%)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4 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有待加强

民俗旅游的开发,其本质是通过旅游的形式,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且以此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开发者大多将经济作为重点,将文化传承放在一边,因此,在民俗旅游项目开发时,政府必须明确其开发目的,并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及资源保护做出正确的指示,而对于已经成型的且不符合标准的,要严令整改,进而保证民俗旅游项目的民族性。

3.5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科技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支撑力有待加强,需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综合能耗产出率是3.5%,而瑞士为27.9%,英国为16.9%,爱尔兰为20.1%,德国为12.8%,美国为7.9%。科技创新对于社会生活的支撑作用也有待加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6.1岁,日本为83.8岁,瑞士83.2岁,英国81.6岁,美国78.7岁。

4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应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政策建议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中国科技创新发展阶段是密不可分的。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数十年的科技创新积累,中国科技发展仍然处在快速追赶阶段。未来要在十几年科技发展成就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开放创新,提高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4.1 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产出效率

中国的发明专利总量较大,但是从专利产出率来看,与主要发达国家仍然有差距。根据知识产权局数据测算,2016年中国每万名R&D研究人员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 742件,而韩国为2 281件,日本为2 414件。中国专利发明者的国际视野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向国外申请的高质量专利较少。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美国居民在国外提交的专利申请是中国居民的四倍,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德国和韩国。中国申请人的所有申请活动中约有95%是在中国,仅有5%是在国外寻求保护[11]

首先,要加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确保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增幅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其次,通过促进创新的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为企业研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最后,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符合科研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经费管理政策制度,优化科研经费资源配置,避免“重复立项”,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

4.2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大量高素质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支撑,尤其是创新性人才[14]。中国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各类创新人才的融合,形成合力。

在传统印象中,校园内交通空间只用来连接上下层或各单元,常常以封闭型的交通空间形式呈现,典型表现为走廊和封闭楼梯间组成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但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校园交通空间汲取了城市动态发展与多功能集聚的倾向,渐渐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尤其是在用地面积有限的校园空间中,多种功能空间是与交通空间相互兼容并有机结合,使交通空间不仅仅只是连接区域,而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教育建筑内交通空间的交往性设计、教学性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12]。

首先,要加快高端人才的培养,在重点学科领域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引入国外顶级专家,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家团队。其次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工匠精神,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最后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加大对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优化适合青年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倡导企业家精神,造就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4.3 优化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产出质量

科学研究是创新的重要源头。长期以来,我国科研评价机制过度重视数量指标,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方式不仅违背了科学研究精神,还直接影响了我国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英国在2014 年开始推行“科研卓越框架”(REF)高校科研评估体系,重视成果导向、质量导向、贡献导向和协同导向[15],值得借鉴。

首先,要建立成果形式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放宽对科研成果形式的认定,鼓励基于兴趣和需要的研究,将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创意设计、重要研究报告和行业标准等都作为成果形式。其次,是要加强对成果质量的认定,采取同行评议等方式,对重要代表作进行评议,对于高质量研究成果设立更高的权重,配合成果奖励政策加大对重要科技成果产出的鼓励。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氛围,突出科研的价值认定,聚焦科研成果对社会的贡献,鼓励团队合作,协同创新。

4.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的贡献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大量前沿性研究成果,还没有到达生产实践层面,还不能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在科研与市场之间建立成果转化的桥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首先,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的管理,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完善考核机制,切实发挥成果转化部门在转化本单位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纳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计划。最后,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共享体系,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通过发布会、网上展示和成果路演等方式强化科技成果精准对接。

4.5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开放创新

开放创新是通往繁荣发展的光明大道,也是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合作日益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式,开放式创新也日益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

首先,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的国际交流,建立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机制,重视国内科研软环境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其次,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加强与国际研究机构的对接,提高我国在国际大型科研项目中的话语权。最后,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鼓励我国优秀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其中,P为总人口数,Pi为各教育程度的人口数,而各教育程度的系数取值则依据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具体为:拥有小学学历的受教育年限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学及以上为16年以上,在此我们取最低年限16年。

总之,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增加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为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便利。但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仅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而且当前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也存在许多问题,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使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发展少走弯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桂黄宝. 基于GII 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创新能力国际比较及启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143-153.

[2]高锡荣,罗琳,张红超. 从全球创新指数看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J]. 科技管理研究,2017(1):15-20.

[3]崔维军,郑伟. 中国与主要创新经济体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 基于欧盟创新指数的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2(2):42-51.

[4]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8[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5]汪胡根,刘俊伶. 借鉴德国经验 建设中国国家创新体系[J]. 宏观经济管理,2018(8):79-92.

[6]樊增强.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与中国创新驱动的战略抉择[J]. 中州学刊, 2018(10):44-50.

[7]钟少颖. 从创新规律看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政策取向[J].中国人才,2018(10):46-47.

[8]国家统计局.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创新驱动成效突出[EB /OL]. (2018-09-12) [2018-10-30].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2_1622413.html.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8[EB /OL].(2017-11-14) [2018-11-10].http://www.istic.ac.cn/tabid/640/default.aspx.

[10]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1]新浪综合.2016年中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 95%在国内[EB /OL]. (2017-12-07) [2018-11-02].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7-12-07/doc-ifypnqvn0907341.shtml?luicode=20000061&lfid=4182282073534116.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库[EB /OL]. [2018-12-01].https://en.unesco.org/.

[13]白春礼. 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6):6-9.

[14]樊增强.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与中国创新驱动的战略抉择[J]. 中州学刊, 2018(10): 44-50.

[15]杜德斌,张仁开,李鹏飞. 英国大学REF评估制度及其启示[J]. 中国高校科技, 2014(3): 36-38.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hina ’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n Yunjie, Chen Yu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Beijing100038,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teady increase of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has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balance and insuffici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reover, it is figured out that the stock and investment inten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nd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utput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allocation struc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lements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e degree of opening up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overall support capac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On that basis, combined with international advanced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utput; ope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 2019) 22-0022-06

收稿日期: 2018-12-11,修回日期: 2019-03-27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统计专项“《中国科学技术指标》与统计分析基础性工作”(NSTS201811)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22.003

作者简介: 孙云杰(1984—),通信作者,女,山东日照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指标、创新评价;陈钰(1983—),男,江西石城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评价、区域创新。

标签:;  ;  ;  ;  

中国科技创新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