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策略整合研究_课堂教学论文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策略整合研究_课堂教学论文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策略整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质量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名师,才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虽然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我省的义务教育物理教学质量整体上不乐观,校际之间质量水平极不均衡且有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学生的择校现象日趋严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学理念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专业知识层次有待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线中学物理教师依旧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和研究,然而绝大多数教学模式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大多数学校靠拼时间、搞“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而且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纵观近年来的文献,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汗牛充栋,但都只是停留在对某方面的孤立研究上,而缺乏多维度的整合研究,如杜郎口“高效课堂”的诸多研究,只局限于教学模式的研讨上,另有一些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侧重于对教师素养的研究。然而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有内因,有外因;有主观因素,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该问题的孤立研究,很难为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系统地开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突破物理“难学难教”的现状,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资源库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课业负担的基础

      1.建设问题结构库

      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资源的积累,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其系统、完善、独特且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积累和掌握第一手教学资源,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首先,教师应当博览群书,精心选编、搜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有结构的,应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开发利用。例如,教学初期为了减负,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应明确哪些习题能突出重点,哪些知识能突破难点。实践证明,我们积累的问题结构式教学资源库,选题典型,难易适中,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易错点,具有代表性、全面性、针对性,这些易错习题库在具体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应用,能有效储存在学生大脑中,达到了减负增效的要求。

      其次,资源库的建设要注重提升教师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注重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挖掘和拓展、习题的演变规律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化研究等等。如,通过习题的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方式,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性,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一题多变”的效果;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在习题教学中通过辨析真伪,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意识;在探索问题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发现意识,发掘隐性的物理规律等等。

      2.完善科学素养库

      “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崇高的道德品质,对人类崇高的责任感,这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作为物理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教辅书籍、科普读物,搜集名人轶事、趣闻物理、自然奇观、尖端科学技术、生活中的物理等素材,并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唤起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意识,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和情感等,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动手做实验或播放一些有趣的实验影像资料,如“被吸进瓶内的气球”、“能点着火的玻璃”、“土豆电池”、“水下的音乐门铃”、“不怕烧的手套”、“静电电动机”等等;再如,在《现代科技的噪声利用》中,可以介绍噪声除尘、噪声诊病、噪声制冷、噪声发电、噪声武器、以噪治噪、利用噪声追击飞行中的飞机等;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介绍先辈们逆境奋斗、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经历,做到教书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关联,学生可以从内心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探索学法指导库

      未来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习方法的导师”或“教育的诊断专家”。因此,课堂教学要凸现学法指导,应当教会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学习、怎样概括与总结,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渗透或明示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圈点标注的方法、实验方案的改进思路等等,为其终身学习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发展学生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课堂教学要把主要目的定位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研究和总结学科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如“实验推理法”、“等效法”、“类比法”、“叠加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对同类知识模块,更要重视综合研究。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综合解法、有关密度的解题方法、物理试卷压轴题的解题策略、电路识别的方法、物理图线题的处理方法、学生几种思维意识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实验改进与评价方法等等。

      4.积累相关理论库

      教师应当夯实相应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的基础,并能辩证看待,借鉴、应用。如以教为主的“五环节”教学法,以学为主的“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双主教学方法”等等。既不能邯郸学步,又不能故步自封,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改进、超越和优化,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备”、“说”、“听”、“议”、“辅”必备的相关教学资源,资源库的建设不能忽视教材的二次开发、挖掘、补充、整合。这样,资源库的建设才更系统、更完备。

      二、优化“教”与“学”方式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资源积累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优化“教”、“学”方式则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核心。前者是好比建筑材料,后者好比依据图纸实施的过程。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到“课程改革”,只要是“改”,一线教师总是锁定在思考、探索、研究,容易操作的、普遍使用的、有规律的教学模式上,以期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之目的,总认为新生的事物一定好,殊不知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并非尽善尽美,要分析每种模式使用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思考如何借鉴,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绝不能脱离实际,以偏概全,盲目地推行、仿效。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实效、有效、高效与创新,以学生的“学”与“发展”为前提。不论是什么学科,什么课型,教育者要处理好“教”与“学”、“主导”与“主体”、“传统”与“创新”、“问题效度”与“思维转变”、“数量”与“质量”、“形式化”与“实效性”等关系。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思想,为此,应当结合实际,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灵活地借鉴、整合教学模式,取长补短,辩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育必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应当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传授学生的创新技法,倡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程度、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反馈的信息去衡量课堂教学最终效果。

      三、名师引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纲要》把推动学校均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指出:义务教育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因此,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任重道远,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必要措施。要实现这个目标,“名师引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通过“名师引领”,培养教师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所要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即让教师个体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各种教学技能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从事这一职业打下基础。进而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校本科研,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整合资源,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教学效果

      学校整体品位的提高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名师引领,离不开教育科研,离不开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特别要重视名师的引领作用,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形成个体化的教学设计方案,逐步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遵循教育科学规律以及学生发展规律,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补充、整合,规划教学设计方案,发挥群体智慧,优质教案领先,个性教案补充,形成符合教育理论、具有独特风格、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还要关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应用:课堂教学问题怎样设置?资源如何整合、展示?课堂每一环节、步骤选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有效果?怎样做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使学生思维创新独到?怎样利用现代科技使课堂更为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2.积累经验,借鉴相关理论,提升科研能力

      积累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是提高教学素质的保障。在日常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学习与业务交流中反思和积累教学经验,既要持之以恒,又要敢于创新,把直接获得的教育经验运用于研究中,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反思相关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指导。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等,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如何发挥其长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当针对不同的课型,面临不同的学生,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另外,开展好常规教研活动,落实好说课、观课、议课3种基本教研能力,也是积累经验、提升教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教科研活动更要重视以老促新,群策群力,实行资源共享,研究好每一节课,每一道习题,每一章测试,开展“青蓝工程”,搞好“传帮带”,既可以师傅引领上课,也可以徒弟上课、集体指导与改进。

      3.剖析案例,优化教学行为,强化实践意识

      从教改到课改,有许多成功的典型,也不乏失败的案例。很多学校或教师面对成功的经验,只是照搬照抄,机械模仿,邯郸学步,拿来即用。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考虑是否适合自身,不加改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甚至质量严重滑坡。因此,在面对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时,应借助名师的力量,深刻细致地剖析教学、课改案例,注重从实践中积累或汲取营养,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融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成功案例:开始上课时,教师首先介绍了光具座,提问了物距、像距、焦距,交代了注意事项,然后让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动手操作并观察。由于没有固定的实验方案,没有严格的限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教师穿梭在各组之间,发现实验中存在许多问题:物距、像距、焦距分不清;对于物距等于像距不能观察成像,错把光斑当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不会观察等。就在教师一边发现问题,一边矫正时,学生在那里吵吵嚷嚷,一惊一呼地喊“老师,老师,请过来看,我们看到像了”。教师走过去,他们指着凸透镜表面:“你看,有两个像”。教师顺着所指方向一看,果然看到了一个正立的像和一个倒立的像,这是过去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上都未要求和出现过的,平时教师也没有过多注意和认真思考过,现在学生提出来,教师感到十分惊喜。对于这一新发现,教师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扬他们观察细心,发现了别人没有注意的现象,但教师没有马上给他们解答,而是对全班同学通报了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我原来也没注意过,现请大家想想,它们是虚像还是实像?是怎么形成的?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像在什么位置?”一石激起千层浪,思维由此向更广更深处展开。

      四、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升专业水平的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实践的探索过程。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失误或缺漏地方,进行自我批评,自我修正,使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深刻的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进行的反省与审视。教师在反思中取长补短,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成长。

      1.教学叙事或教学日记

      教学叙事是进行教学反思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是陈述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谓叙事,主要是对教学事件的回忆和陈述,并不要求具有系统性的分析和概要式的总结,也无需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其形式灵活,不受字数及格式的限制,年轻教师易于把握,这也是积累教学经验、发酵教学思想的必经之路。

      例如,有一次上课时,教室里总有同学在嘀咕着什么,好一片热闹的景象。笔者正在纳闷,平时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原想,这个时候发火,训他们,学生们肯定会安静下来。转念沉静一下再注视着学生们,他们也没有什么反应。当回头看了看黑板上的课表时,原来上一节是体育课。笔者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学生们说:“老师知道你们上一节是体育课,神经还处于兴奋状态中,那咱们来考虑一下兴奋是怎样传导的吧”。学生慢慢地静了下来,课堂得以继续……

      物理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在砂砾中发现金子。教师如果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不信任。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思维和发言,甚至导致学生性格上的障碍。

      2.专题研究

      在长期的教学和教研实践中,教师在学科知识体系、教材编排体系、学生习得能力、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和疑惑会逐渐凸现出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单纯的教学叙事已经不能满足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这必然要求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活动。这种形式的反思要求以学科组为单位,突出整体协作,具有针对性地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实践与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必要时还需要借助名师、相关科研单位或人员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问题切忌过大,不切实际。

      如,针对“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如何减轻”的问题,可以以学科组为单位,首先构建初中物理中力学、光学、热学、声学、电学等各部分的问题结构,选择典型习题,使学生练对路、思到位,提高解题效率;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章节,较系统地组织例题和习题来安排教学,帮助学生寻找和澄清错误的根源;选择具有创新性的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质疑、猜想、创新等科学素质。

      3.课题研究

      在大量教学叙事积累和专题研究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学科组)通过对一定区域(如省内外)同类教学现象或问题的研究,并参阅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对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开展广泛调研,提出假设,严密论证,进行系统性、科学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这需要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需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如,“物理难学难教的现状如何突破”,学科教研组将每位教师平时教学日记中积累的诸多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感不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二是认知结构不够完善,不能把物理学科内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用;三是不善于挖掘物理问题的隐蔽因素。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是:构建知识结构,立足错解剖析。每学完一个知识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值得讨论的问题(概念、规律、原理),从习题库中选取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再将错解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充分讨论:题解是否正确,如不正确错在哪里,正确解法如何。然后将正确的解法与错解进行对比,澄清错解根源,进一步强化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错解剖析不仅在新授课中落实,而且在章节总结以及综合复习中多层次、多角度的、全面系统地加以澄清,形成一种对掌握知识有利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片面拓展到全面,完善其独立性、批判性思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创造条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一定是必然和必须的。

标签:;  ;  ;  ;  ;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策略整合研究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