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俱乐部论文,排球论文,存在问题论文,现状及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中国排球协会以赛制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排球竞赛、管理体制改革。经过8年俱乐部制和职业化联赛的实行,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 正在向着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多层面、多渠道参与竞技排球事业的方向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有男、女排共24支职业、半职业俱乐部相继建立,这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职业排球联赛的基本条件。但是,与意大利、日本等国家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职业化联赛相比较,我国职业排球运动的各种主客观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俱乐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内部组织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中国排球协会注册的24支职业甲级排球俱乐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有关体育社会化、商业化、职业化和职业体育俱乐部等各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认真参考了关于职业体育方面的相关科研成果;并且在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收集了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行、管理和竞赛等方面的具体资料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相关文件。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有关专家以及24支甲级球队的24位主教练和104 位运动员对于职业俱乐部的状况和见解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问卷的具体发放回收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
回收率 有效率
总有效回收率
发放问卷数
回收问卷数
有效问卷数
(%)
(%)
(%)
专家问卷40
33
32
83
97 80
教练员问卷
24
24
24
100
100 100
运动员问卷
112
108
104
96
98 93
1.2.3 访问调查法
为了了解有关我国排球运动改革和发展状况,特别是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经营运作状况和队伍人员现状,笔者于2001年6月到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云南海埂国家训练基地、辽宁男排俱乐部和辽宁电信环宇通信女排俱乐部等地对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官员、各俱乐部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管理专家30多人次进行了访问,从而获得了关于各职业排球俱乐部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及其职业俱乐部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1.2.4 数理统计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组建及管理形式
根据调查统计得知,目前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组建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赞助式的非实体化俱乐部,另一种是体育局和企业联合式的实体化俱乐部。
企业赞助式的非实体化俱乐部并没有从实际上脱离专业队的形式,虽然有俱乐部的称谓,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俱乐部组织结构。俱乐部与企业的关系是,一个出让冠名权,一个出赞助资金,双方的合作极为松散,一般是签订一年的赞助合同。这种俱乐部实际就是一种“假俱乐部”。目前我国有9个占37.5%的俱乐部属于这种情况。
另外有15个占63.5%的俱乐部属于体企联合式的实体化俱乐部,由于教练员、运动员和训练场地的所有权是隶属于体育局(部队)的。所以,体育局(部队)拿这些有形与无形资产同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出资,双方签订合同或协议,共同出人员组建俱乐部。一般由体育局和企业联合成立董事会,企业一方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体育局一方担任领队和教练。在具体的分工方面,体育局一方负责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企业一方负责经营和宣传。董事长和总经理大多是兼任,没有专职人员。俱乐部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主场,同体育场馆建立了租赁关系,以一定比例的门票分成或直接支付租金的方式,获得主场的使用权。[1] 这种组建形式的俱乐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体育局拥有运动队和体育场馆这两个可变的固定资产,但缺乏充分的运转资金;而企业的情况正好相反,拥有比较充足的资金,却没有自己的体育馆和运动队。企业在希望通过赞助的形式来不断提高其知名度,扩大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不敢在目前我国排球竞技市场发育还不完全,排球职业化还不成熟的时候,贸然出巨资来兴建自己的体育馆和组织排球队。[2] 因此,这种形式就应运而生了,在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背景下,这种优势互补的组建形式还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2 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内部组织结构
通过调查,我国大多数的俱乐部没有任何内部机构,这些俱乐部占到总数的54.2%,而有内部机构的俱乐部也只有1~2个部门。
从表2可以看出,有9个,占37.5%的俱乐部设立了办公室这个机构;有1个,占4.2%的俱乐部设立了行政管理部;有3个,占12.5%的俱乐部设立了财务部。而会员部、经营开发部和法律事务部没有一家俱乐部设立,这充分说明了人们的排球职业化意识还不够。健全的机构设置是职业排球俱乐部开展经营活动和进行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比较成熟的俱乐部中,机构设置也比较齐全。例如,下图是意大利某职业排球俱乐部的机构组成图(见图1)。
表2 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内部机构设置情况统计表
俱乐部
办公室
会员部
行政管理部
经营开发
财务部或市场部
法律事务部
江苏男排
○ ×
×
×
× ×
八一男排
○ ×
×
×
× ×
浙江另排
× ×
×
×
× ×
辽宁男排
○ ×
×
×
○ ×
上海男排
○ ×
×
×
× ×
成都男排
× ×
×
×
× ×
山东男排
○ ×
×
×
× ×
河南男排
× ×
×
×
○ ×
四川男排
○ ×
×
×
○ ×
河北男排
× ×
×
×
×
北京男排
× ×
×
×
×
湖北男排
× ×
×
×
×
上海女排
○ ×
×
×
×
×
八一女排
× ×
×
×
×
×
辽宁女排
○ ×
×
×
×
×
江苏女排
× ×
×
×
×
×
浙江女排
× ×
×
×
×
×
福建女排
× ×
○
×
×
×
四川女排
× ×
×
×
×
×
天津女排
× ×
×
×
×
×
北京女排
× ×
×
×
×
×
南部女排
○ ×
×
×
×
×
河北女排
× ×
×
×
×
×
河南女排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附图
图1 意大利某职业排球俱乐部机构组成图
这是一个以股份制为组建形式的俱乐部。在俱乐部中,各种职能部门比较齐全。其中:股东会是依照公司法与有关章程设立的由全体股东组成的俱乐部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能够代表全体股东利益,执行俱乐部业务的董事组成的最高决策机关;总经理是由董事会聘请,协助董事会执行业务,进行经营管理的人员;俱乐部设有主管具体业务活动的职能部门,并对总经理负责。
所以,成熟的职业排球俱乐部能够在经营运作中盈利,实现自负盈亏,是与其机构设置、管理方法和经营手段都与现代企业的模式相类似分不开的。而目前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都不符合排球职业化的要求,达不到盈利的目的,不利于排球俱乐部的发展,也不利于排球市场的形成和排球产业的开发。
2.3 资金状况
目前国内排球俱乐部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拨款,第二部分是中国排球协会在联赛的统一冠名权下拨给各队一些经费,这两部分经费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俱乐部的日常运作需要。第三部分是各队纷纷自己寻找合作企业和赞助伙伴,这一部分收入在俱乐部的运作中起主要作用。其中,投入最多的是浙江利群男排俱乐部、山东济钢男排俱乐部和辽宁电信环宇通信女排俱乐部,分别是250万、260万和250万,有1家俱乐部没有找到赞助企业,占总数的4.2%。24支俱乐部共接受赞助金额为2650万元,每支球队平均赞助资金是110万元。江苏一品梅男排俱乐部、浙江利群男排俱乐部、天津普利斯通女排俱乐部和辽宁电信环宇通信女排俱乐部等接受赞助的情况比较稳定,队伍的成绩也一直比较理想。由此可见,稳定的资金来源是俱乐部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同足球和篮球俱乐部的赞助金额相比较,排球俱乐部的赞助金额还是比较低的,这同排球联赛赛季短,影响力小,排球协会和俱乐部的运作不利有直接的关系。俱乐部本身的经营运作不善,使企业的回报率低,宣传效果不明显,抑制了企业继续投资和加大投资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有的俱乐部年年“换婆家”这种情况。
3 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比赛太少,运动员缺乏实战锻炼
技术水平是项目生存发展的基础,而排球运动是一个对抗性的项目,排球技术很大程度上要在比赛中提高,只有比赛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价值。通过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现在每年俱乐部的比赛场次在20场左右,联赛的赛程一般在两个多月。其余的时间,由于要考虑国家队的集训等情况,基本都是在训练中度过的。有71.9%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每年的比赛应该安排40~50场左右比较合理。
由于比赛场次少,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有:教练员和运动员由于长时间没有比赛,使其训练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进步不快,各队的交流少,缺少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机会;由于联赛的赛程过短,为赞助企业宣传的时间也就相对缩短,所以企业积极性不高,使俱乐部难以吸引社会资金;难以吸引高水平外援,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
管理机构做出压缩联赛保证国家队成绩的决定确有其难处,根源还在于中国体育的双轨制,国家队的成绩和联赛市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排球在我国曾经有着优异的运动成绩,在国内影响比较大,国家队的成绩不好,管理机构必然要承担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只能尽量的压缩联赛的赛程而保证国家队的集训。我国男女排也曾经借助这种方式取得过佳绩。但是,2002年世界锦标赛,只集训了三个月的意大利、美国分获冠亚军,而长期集训的中国、俄罗斯战绩不佳,有偶然因素,但也有必然因素。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3.2 经营观念落后,与经济体制和经济水平不相符合
我国的排球俱乐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于向国家伸手,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还不习惯于以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合理地配置资源,各个职业排球俱乐部还没有认识到我国竞技排球市场的巨大经济潜力。
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管理者一般是由专业运动员转化而来,他们缺乏经济意识和企业意识,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得如何使俱乐部像一个企业一样自主生存,自我发展,俱乐部的运作观念陈旧。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经营概念还比较狭窄,对于开发市场的意识淡薄,球队的指导思想还是只注重比赛成绩,不注重经济效益。虽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俱乐部观念的更新变化,造血机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调查的结果上来看,大部分的俱乐部几乎没有经营渠道,单纯依靠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支持,才能维持生存。目前的职业排球俱乐部,只是一种依靠特殊政策来进入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组合形式,并非是一个能够独立经营的企业实体。
另外,职业排球和职业排球俱乐部是社会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市场经济,没有商品交换,职业排球俱乐部就不可能形成。而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在这个阶段中,难免还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的痕迹。我国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虽然已经摆脱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的单一化的公有制,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和三资企业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但是国有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中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国家投资的比重依然很高,使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在投资结构中降低国有资产比重、拓宽融资与投资渠道比较困难。[3] 不利于职业排球俱乐部建立面向市场、自行承担经营后果的风险机制以及建立社会监督的约束机制。
3.3 经费没有保障,福利待遇低
我国的排球体制改革进行得比较晚,各种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俱乐部自身缺乏“造血”机能。而且,联赛总体水平不高,比赛不精彩。市场宣传和商业包装力度不够,难以吸引赞助企业,很多俱乐部的资金来源很不稳定,基本处在每年都要换赞助单位的状况下。另外,各俱乐部本身的经营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门票销售的认识不够。门票是俱乐部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应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的排球俱乐部对于门票的销售重视不够,也缺乏销售技巧,对于排球市场没有进行过认真细致的市场研究,缺乏与球迷间的联系沟通,没有本俱乐部的固定拥护者。
(2)对电视转播权的意义认识不够。在我国,俱乐部为了满足广告客户的需要,在电视台转播时还得向电视台支付转播费用,电视转播不但不赚钱,反而赔钱。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也严重地影响了俱乐部的经济收入。
(3)缺乏相关产品的经营销售。我国的职业排球俱乐部对于排球的相关产品的开发还处在原始阶段,对于在足球、篮球领域常见的球星卡、带有标志性的鞋帽、服装和其他用品在排球市场上还是一片空白。排球俱乐部应是一种经营渠道广、收入门路多、可以灵活经营的特殊企业形式,在国外一些职业俱乐部中,相关产品的经营收入可以占到总收入的30%,是俱乐部的重要经济支柱和收入来源。而我国的职业俱乐部不重视这些“小产品”的开发经营,致使俱乐部虽然面对有巨大潜力的排球市场,却无法获得经济收入。
在此情况下,资金匮乏就成为了俱乐部发展的主要障碍。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当地基本上属于中下等收入,收入不能等同于他们付出的劳动,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训练积极性,影响了俱乐部的发展。
3.4 缺乏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同NBA、英超、意甲等运作比较成熟的职业联赛相比, 我国的职业联赛的宣传包装力度明显不足。即使同足球和篮球联赛相比,排球联赛的宣传也处于低级水平。现在的体育比赛中,电视和传媒对于赛事的推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媒体的宣传对于观众和球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目前,我国各职业排球俱乐部缺乏同新闻媒体的沟通,对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我们的粗略调查,在我国,没有排球的专业性报纸,专业性刊物和专业性网站也屈指可数。而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排球”栏目只是在联赛进行期间才播放,而足球、篮球的节目是长年播放。另外,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还转播意甲、英超、德甲、NBA等节目。而排球的世界联赛、世界杯等赛事基本上看不到。除了专业性报纸以外,《体坛周报》、《中国体育报》、《南方体育》、《新体育》、《搏》等综合性报纸和刊物也是以较大的版面来报道足球和篮球消息。
3.5 俱乐部组建及管理体制不成熟
现阶段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两种组建形式是由过去的专业队体制向俱乐部制转轨时期的特殊产物,有其优势的一面,但在俱乐部的具体运作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许多问题。由于双方在合作之初没有解决产权归属的问题,同时又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的约束,使双方总是不同程度的站在自身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行使权力。出现俱乐部由于产权关系不明而互相推诿、牵制和对抗等现象,影响了俱乐部的正常运作。[4] 一些俱乐部由于利益关系和内外因素的影响而仓促转轨,对于产权关系和归属权问题可能引发的问题和矛盾缺乏应有的认识,组建时签订的协议条款模糊,对于体育局一方所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缺乏正确的评估和估价,对于双方所拥有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划分。使得俱乐部在具体运作中,彼此都力求拥有更多的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管理权,承担尽可能少的经费投入。尤其是在俱乐部的运作中出现问题和债务时,双方均推卸责任。一旦矛盾激化,联办的俱乐部就有夭折的可能,企业停止对俱乐部的资金赞助,使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失去保障,进而影响比赛和训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受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整个体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制约,同时也受着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社会化程度的影响。在此状况下,职业排球俱乐部还具有市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双重色彩。我国的24支甲级排球俱乐部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俱乐部,亟待在发展过程中予以改进和完善。
(2)随着职业化的进展,部分俱乐部已获得了比较稳定的资金投入;有70.8%的教练员和84.6%的运动员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实现了小范围的人才流动等向积极方向的转变。
(3)当前,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比赛太少, 运动员缺乏实战锻炼;经营观念落后,与经济体制和经济水平不相符合;经费没有保障,福利待遇低;缺乏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俱乐部组建及管理体制不成熟。
(4)排球俱乐部的经费来源以及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水平成为影响我国排球俱乐部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5)新闻媒体对排球的宣传、 大众的排球观念和意识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4.2 建议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职业排球俱乐部向着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逐步减轻政府的负担,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生存、自我发展的目的,特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俱乐部组织形式,由目前的赞助型向股份制和企业独资型转变。
(2)健全俱乐部机构设置,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加快实现俱乐部管理人员职业化。
(3)明晰产权关系,建立政俱分开的管理体制。
(4)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5)加强排球科研工作,努力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
(6)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