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昆明市儿童医院;云南昆明650228)
摘要:目的:研究心脏彩超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02例新生儿为研究样本,选择心脏彩超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分析所有患者的先心病检出率,比较正常新生儿及疾病患儿的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新生儿的先心病检出率为32.59%。其中,20例新生儿为房间隔缺损,25例新生儿为室间隔缺损,86例新生儿为动脉导管未闭。同时,正常患儿在肺动脉血流速度、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右心室前壁厚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等指标方面,与疾病患儿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实施心脏彩超,进行先心病筛查,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值得研究。
关键词:心脏彩超;先心病;应用
利用心脏彩超对新生儿进行先心病筛查,检出率较高,能及早采取治疗措施,进一步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心脏彩超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意义,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02例新生儿为研究样本。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02例新生儿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其中,男性婴儿为225例,女性婴儿为175例;新生儿分娩时间在1-5天范围之内,平均分娩时间为(2.6±0.3)天;婴儿分娩类型:足月儿患者为320例,早产儿患者有180例;体质量在1400-4300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2609±891)g。对所有新生儿的指标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分析研究。
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均进行心脏彩超,仪器选择飞利浦-CX50超声检测仪,对仪器的参数设置为5.0-8.0MHz。帮助进行彩超检查的新生儿采取合适体位,比如仰卧位,并在新生儿熟睡的情况下对其实施心脏彩超检查。其中。检查切面为心尖五腔心切面、心尖四腔心、心底短袖和胸骨旁左室长轴;测量指标为主动脉窦部内径大小、肺动脉主干内径大小、左右室壁厚、腔室内径大小。待检测结果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分析[1]。
观察指标
对所有新生儿的心脏病检出率进行对比,并将正常新生儿和患有心脏病的新生儿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比较[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采集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的心脏病检出率分析
在402例新生儿中,共有131例新生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总发生率为32.59%。其中,室间隔缺损新生儿有25例,房间隔缺损新生儿有20例,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有86例。具体数据如下。
在肺动脉血流速度、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等指标方面,正常新生儿的情况显著优于室间隔缺损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疾病中,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长期出现隔缺损和肺动脉高压,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成长发育,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作为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已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手段的进步,心脏彩超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可显著提高先心病新生儿的检出率[4]。在本文中,420例新生儿的先心病检出率为32.59%。其中,25例新生儿为室间隔缺损,20例新生儿为房间隔缺损,86例新生儿为动脉导管未闭。同时,正常患儿在肺动脉血流速度、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右心室前壁厚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等指标方面,情况显著优于疾病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运用心脏彩超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实施筛查,检出率较高,在临床上的可行性较大,值得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崔美红. 心脏彩超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意义[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5):119-120.
[2]黎天明, 张碧宏, 黎见. 心脏彩超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J].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5(2):59-61.
[3]王翠霞, 朱建林, 王方. 68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彩超检查临床分析[J]. 兵团医学, 2017, 51(1):19-21.
[4]陈治,洪淑君,张艳丽.经皮脉搏氧饱和度测定结合复苏囊筛查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5, 30(4):246-250.
论文作者:王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新生儿论文; 心脏病论文; 先天性论文; 心脏论文; 彩超论文; 检出论文; 筛查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