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东港院区 214199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对策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并发生输液反应的32例患者,对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采取及时护理处理,对症治疗,根据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通过对32例患者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总结发现,不同年龄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注射中药液体发生输液反应的几率明显大于西药注射液的发生率(P<0.05);加药组数越多、输液量越大,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无菌操作的观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把控药品的质量,对于重点患者的静脉滴注要严密观察,以此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预后。
关键词:静脉输液反应;原因;护理对策;预防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补液及给药途径,在疾病的治疗与急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虽然,输液能够使药物最快到达病所发挥作用,但是,也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从而导致不良后果。输液反应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可能引起疾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所谓输液反应是指,临床上,静脉滴注时出现的各种非目的性治疗效应的总称,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畏寒、胸闷、昏迷、休克等[2]。输液反应的发生不仅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损失,也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现为了探讨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对策及预防对策,选取了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并发生输液反应的3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答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并发生输液反应的32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6.8)岁;这32例患者均在输液20~60min后出现输液反应,其中28例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寒战症状,4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昏迷。
1.2 方法
1.2.1 危险因素评估
对这32例患者进行输液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患者因素(性别、年龄),药物因素(药物成分、加药组数、输液量),评估精美输液反应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
1.2.2 急救处理措施
对于输液反应症状较轻的28例患者,立即停止输液,监测生命体征,并对症处理,发热患者进行物理或者药物降温,畏寒患者注意保暖,保持平卧,并肌注地塞米松等,对于有发绀倾向的患者及时采取吸氧处理,经过2h护理后,患者的输液反应症状全部消失。对于症状较重的4例患者,立即更换液体及输液器,保持静脉通畅,并组织抢救,给予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做好抢救记录,所有患者在经过有效的护理后均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1.2.3 预防措施
消除致热源,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在每个科室临床护理小组中,制定严格的护理管理流程,加强对输液器的管理,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不得重复使用,在配置液体前,要仔细检查液体瓶口有无松动,是否浑浊以及药品的有效期,配好的液体在2h内必须进行注射,否则需重新配置,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增减液体量,输液器的有效时间为24h,超过有效期必须更换。
1.2.4 改善病区环境,加强巡视
定时对病区的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注意病房患者密度,控制人流,一定要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输液治疗。在患者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时的各种表现,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紧急措施。
1.2.5 静脉滴注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过快、过大的输液量会造成患者心肺功能衰竭、血药浓度过高容易导致药物中毒,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和儿童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3],因此,在对于年老、体弱、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要加强巡视,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配合医师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32例患者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总结发现,不同年龄的患者输液反应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注射中药液体发生输液反应的几率明显大于西药注射液的发生率(P<0.05);加药组数越多、输液量越大,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P<0.05)。如下表一。
3 讨论
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是输液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护理人员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查七对”、加强巡视等工作的情况下,才能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其中健全输液反应救治预案是预防护理对策中的首要任务,静脉输液反应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也无法完全避免。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注射习惯及责任心,在输液反应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处理,理解更换液体,保持静脉畅通,配合医师进行抗过敏及抗休克治疗,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平复患者心情。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无菌操作的观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把控药品的质量,对于重点患者的静脉滴注要严密观察,以此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瑞云;刘擎国.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35-336.
[2]王燕;爱莲;陈红梅.门诊静脉输液的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3):130.
[3]张玉霞;崔海丽.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4):3800-3801.
[4]王琼华.30例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1,17(27):131.
论文作者:须梦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发生论文; 发生率论文; 对策论文; 液体论文; 药物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