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人工饲养及生产管理(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管理论文,蝴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蝴蝶的人工饲养技术
蝴蝶被誉为大自然的舞蹈家,飞动的花朵,不但为大自然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内容,而且被广泛用于各种艺术品和纺织品的设计,有些种类更是直接用于人们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世界上已知蝴蝶约1.7万种,我国已知1800余种。我国对蝴蝶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在世界上是比较落后的。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交流的增强,各种新型农业形式不断涌现,如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对于昆虫类也不再仅限于“吃庄稼的害虫”的认识,而是将其中具有重要经济资源价值的种类作为“养殖对象”,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虫业”。蝴蝶的人工养殖在“虫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开展蝴蝶养殖,首先要确定养殖的对象。根据个体大小、色泽情况、饲料寄主的普遍程度和药用价值等方面,我们认为初始阶段可以选择凤蝶类为养殖对象,摸索出一定经验后再根据市场需求更换饲养种类。
凤蝶为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Papillionidae)昆虫。其中的金凤蝶(Papilio machaon)是著名的药用蝴蝶。本文即以此种为对象介绍蝴蝶的养殖技术。
(一)形态特征
①凤蝶科昆虫大多为中或大型蝴蝶,体色鲜艳,飞行迅速,触角锤状,如凤蝶、金凤蝶和玉带凤蝶等。前翅三角形,后翅外缘波状。翅色黄色或绿色而有黑斑纹,或底色为黑色而有蓝、绿、红的色斑,常显现出灿烂的金属光泽。从其优美的体态和艳丽的色彩而言,凤蝶的美丽在昆虫类中首屈一指。前翅有5条径脉,后翅肩部有1个钩状小型的肩脉,第3中脉通常延伸成燕尾状——尾状突起,并有一条臂脉。凤蝶科种类主要为害芸香科、伞形科和马兜铃科等植物的叶。
②卵圆球形,底面略平,初产卵浅绿色,表面光滑,多散产。
③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体表较光滑,前胸背畈中央处有一个可以向外翻出的分泌腺,外观呈“丫”字或“V”字形,称为臭角,黄色或发红色,非常明显。受敌惊扰时此腺翻出,并发散臭气,以驱敌害。整个幼虫期,幼虫会随龄期的增加而发生三四次色彩变异。
蛹为缢蛹,表面较粗糙,头端有分叉。
(二)生物学特性
金凤蝶又名黄凤蝶,和柑桔凤蝶相似,但体型较大,体翅金黄色,腹面和侧面没有黑条纹,前翅基部1/3处为黑色,散生着黄色鳞片。一年发生二代,5~6月份发生的为春型,体型较小;7~8月份发生的为夏型,体型较大,雌蝶比雄蝶的颜色浅。卵圆球形,淡黄色,每处只产1粒卵,多产在寄主植物的叶、花和芽上。
(三)人工饲养技术
1、种源。可以在金凤蝶喜欢取食的寄主植物上采集卵或幼虫,集中在规模种植的寄主植物上饲养。成虫比较难采集,而且一般直接采集数量少,配对饲养较困难。也可以购买专业饲养场提供的蝴蝶卵片或采收到的优秀品种的卵片,事先贴在一片软质塑料泡沫上,让泡沫吸足水后缚到遮阴好的花、树叶下,让其自然孵化。在此期间一旦发现泡沫全干即可浸水保湿(以达到绿叶上的自然含水率为佳)。
2、饲料。蝴蝶类的饲养,既可采用天然的寄主饲料,也可以采用人工半纯饲料。成虫饲料以自然花粉为最好,可将有花作物移入笼内,也可喂以蜜蜂花粉。方法是:将一软质泡沫置一盛满蜂蜜水的瓷盘中,让泡沫吸足蜜水后,再将蜜蜂所采的花粉团铺于其上,蜂蜜的浓度为10%。当蝶翅强健且飞舞频繁时,就须配以复壮性糖水营养液,促使蝶的迅猛发达。配方如下:蜂蜜10克、蜂王浆2克,牛奶7克,蔗糖6克,醋蛋白5克,酵母3克,花粉27克,水40克,拌匀入盘即可。在人工饲养过程中,蝴蝶从蛹中钻出时,不要惊动它,也不要担心其花纹会被枝叶碰损,因为此时蝴蝶在爬到枝叶上面之前,蝶翅湿润紧束,不易被碰损。当见到第一只展翅蝶时即可供应饲料。
幼虫的寄主以胡萝卜、茴香、芹菜等伞形科植物为佳,可以多次使用叶面肥,促使叶片生长,提供良好的饲料来源。幼虫发育到5~6龄即化蛹,可以将一些小树枝和禾秆放在笼内土地上或花盆上,以作成虫化蛹时栖身。此期间不要翻动枝杆,成蛹一般会藏于枝叶下或土壤中,如果发现成蛹还搁在枝叶面上受光受热,应将其转入下面土中,并注意保持土壤的湿度。
3、饲养室。蝴蝶饲养既可在室内饲养,也可以在室外罩笼饲养。
饲养室内必须四面有窗,屋顶还要开天窗,窗上用6~8目的尼龙纱布钉牢。屋顶要常检查,严防漏雨。将室内所有的蝶类主敌清除干净,如蜘蛛、蚂蚁、老鼠等。饲养室内栽种药用蝴蝶的寄主植物——伞形科植物,供蝴蝶产仔和幼虫取食。
羽化成虫可在养虫笼中集中进行,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提供便于柔弱成虫攀附的物体;二是保持较高的湿度。
4、成虫的交配。保证成虫的正常交配,是蝴蝶人工饲养成功的关键。在蝶类各科中,有许多种类过去饲养者不能或很少能保证它们在自然条件下交配。现在人工辅助交配技术在凤蝶科、粉蝶科,多数眼蝶科、许多弄蝶科、一些蛱蝶科种类中都获得了成功。
(四)注意事项
(1)在饲养中,要特别注重各龄虫态不可长时间的阳光直射。
(未完待续)
(山东农业大学 刘玉升)
(摘自《农村大众》2007.3.7.⑥
联系电话:0531-8519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