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制约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作用论文,环境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优化和利用环境因素,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是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近几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与大学生创造性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环境因素不断得到改造,一些有利的环境因素较好地得到利用,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一方面的进展是主要的,应该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偏颇,出现了一些片面性和盲目性的倾向。例如,对创造环境因素关系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忽视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在发展大学生创造性问题上缺乏全局的意识,单方面用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优化和利用环境因素的措施和方法缺乏理论根据,收效甚微。
为了纠正已经形成的理论偏颇和实际工作中的偏差,必须对高等学校创造环境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创造教育实践。
一、制约大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诸因素及其关系
制约大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有人把这些因素概括为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 政治和文化的环境以及物理环境(Physicalenvironment)(注:[美]特丽萨·M·艾曼贝尔著:《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等编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 页)。有人则侧重于研究影响大学生创造性的社会因素,并把这些因素称为含有“创造基因”(creativogenic)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手段的便利”、与重要人物的接触、鼓励和奖赏等(注:[美]S ·阿瑞提著:《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401页)。有人仅简单地区分时间环境和空间环境。有人沿用我国发展心理学的划分法,把制约大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环境因素概括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制约大学生创造性的因素有时是重叠在一起的,只是为了研究的便利,才把它们分开,因此,诸因素的区分是相对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心理学的一般划分法比较适合于我们的研究。
在现实中,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在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制约上,往往形成一种合力或相互抵消的力量。只是,各个因素在创造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总体上看,学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跨入大学校门,意味着大多数大学生离开了家庭,开始生活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之中。因此,在大学阶段,家庭因素的影响明显退居次要的地位。从宏观上看,处于一定时代、一定国度的大学生,其创造性发展的内容和方式是特定的。因为,决定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还有他们所处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一系列的因素。从微观上看,大学生的校外交往范围,对他们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也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上述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环境因素。从根本上说,社会环境因素是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大气候”,而大学教育则是一种“小气候”。
二、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制约作用
环境因素通过促进或抑制两方面的作用,制约着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并不是所有人都承认这一事实。于是,历史上便有“天赋论”与“反天赋论”之争。随着教育与科技的发展,直接否认环境作用的现象已比较少见;但是,由于认识程度的不同,不少人却间接否认或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为优化和利用环境因素,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提供理论依据。
人的创造活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要不断去超越现实,向着新的、更高的理想目标去开拓和创造;另一方面,他必须立足于前人遗留下来的客观现实条件,受这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从事创造活动的人,首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他一来到世上,就在吸收已有的东西,就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因此,他不可随心所欲地创造,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而是在前人遗留下来的客观现实条件中进行创造。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对创造性发展的制约作用具有必然性。S ·阿瑞提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宣传社会环境对人类创造潜能开发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创造性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他认为,天才的潜在性要比天才的实际出现更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应该寻找能够激活潜在性的各种方法。某种文化环境比其他文化环境更能够促进创造性的发展。这种能较好地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文化环境和这种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时代,可以称为“创造基因”。具有创造基因的文化环境与潜在的创造个人是创造力的两个必要条件。(注:[美]S ·阿瑞提著:《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8 页)“适宜的气候与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注:[美]S ·阿瑞提著:《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9 页)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也认为,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注:[美]索里·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高觉敷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01页)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孕育创造力的最早环境。个体在家庭中形成的最初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能带到大学来,影响他在大学里的继续发展。有人曾对大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父母与小学教师鼓励其对问题进行探索和试验,找出它的究竟。由此可见,年幼时的家庭教育因素是培养创造性的基础(Mackinnon,1962)。研究表明,家庭成员, 特别是父母的行为特征(如自信、不保守)与大学生的创造性关系比较密切。父母对孩子经常予以鼓励和鞭策,这对他们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特丽萨·M·艾曼贝尔的研究(1983)得出结论, 凡是有可能促进孩子创造性发展的家庭,都具有如下特点:较少权威主义和限制,鼓励独立,父母和孩子间的交往较强调理性,等等。此外,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也密切相关,例如,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家庭中存在着轻视子女的创造性成就而重实利的倾向。
2.社会因素。
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决定着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历史上最生动活泼,最富有创造性的事业。这就要求大学生充满奋发向上的活力,要有知识,有能力,善于创造,勇于实践。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保证了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够较快地形成。此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也是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3.教育因素。
从一定意义上看,学校教育环境也是一种社会环境因素;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因素。由于自身的特点,大学教育在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大学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它能够根据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科学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诱发遗传因素向最优化方向发展,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目标。大学教育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它能根据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家庭、社会环境中各种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因素,调节和控制家庭、社会环境中不利于创造性发展的因素,甚至可以使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大学教育的影响取得协调,使教育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国外有些研究表明,大学教育可以通过发展大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来激发“文化背景不良”的大学生的创造动机。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控制、调节校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也作过研究。他指出,教育是要在学生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展这种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注:《战时教育》(1944年4月1日),第9卷,第1期)
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大学教育。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任务,为了使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高等学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近年来,南京大学十分注意创造条件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南京大学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取得了这样一个共识:必须创造这样的环境,使一切优秀者可能脱颖而出,特别是要使大批的优秀人才受到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薰陶而成长起来。(注:冯致光:《我们要造就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载《高教研究与探索》(南京大学),1987年第3期,第30页)
4.自然环境因素。
关于自然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影响作用的研究,是从实验开始的。有的学者以一些平时有创造性表现的大学生为被试,对他们进行“感觉剥夺”的实验。结果发现,在经过24小时以上的感觉剥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会表现出思想混乱,想象力贫乏、情绪冲动、烦躁,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些需要创造能力的问题。
有人观察到,大学生被试在回答创造性测验的题目时,喜欢扫视四周。当要求被试回答一个物体的特殊用途时(对被试所做的是发散思维测验),成绩好的被试更多地喜欢巡视房间,企图找到某种线索。结论是, 线索丰富的环境会为被试解决问题提供一种认知刺激(特丽萨·M·艾曼贝尔,1983)。自然环境中的“知觉暗示效果”取决于创造主体使用环境中可能成为认识刺激的线索的能力。有人做过实验:让被试进行创造性测验,在实验室里有很多物体和图片,它们为可能产生的反应提供了许多暗示。结果是,只有在事先的创造性测验中成绩好的被试,才在思维的流畅性上得高分,而预测成绩差的被试则不能表现出较好的流畅性。
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中,自然美可以引发他们的创造性。一般而言,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较为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教室、操场、宿舍、食堂以及其他公共活动场所,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的创造实践所依赖的自然物质所构成的环境。这种环境优美与否,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有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想象力丰富,审美修养一般较高。自然美可以使他们陶醉,又能使他们立志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创造美。例如,他们用双手美化校园环境,同时更为重视个人的心灵美和外在美的表现和创造。优美的环境会使大学生悦目怡情,身心舒畅,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清静幽雅、和谐统一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专心致志,提高效率。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的创造性灵感就是漫步在优美的校园里,在一定“原型”的启示下诱发出来的;有的则是在郊游中得到大自然的薰陶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研究表明,优美的自然环境对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其他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个性品质,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