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区城市区域结构及其优化对策&以贵阳市为例_喀斯特论文

喀斯特山区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以贵阳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喀斯特论文,贵阳市论文,为例论文,地域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职能结构等在城市地域空间上的投影[1],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 其合理与否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很大。由于受喀斯特地形地貌条件的制约,加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贵州喀斯特山区城市地域结构存在一系列严峻问题,这不仅阻碍了该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而且还威胁到该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合理优化喀斯特山区城市的地域结构,对贵州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喀斯特发育典型的贵州省会——贵阳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该城市地域结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 贵阳城市地域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山多坡陡、平川地少,城市建设用地不足

贵阳市辖云岩、南明两城区和乌当、白云、花溪(含小河镇)三郊区及清镇、修文、开阳、息烽等四郊县(市),总面积8034km[2], 但属贵阳市建成区域的云岩、南明两区的面积则分别只有67.5km[2]和 89.1km[2],其中坡度较陡的山地丘陵面积分别占云岩、 南明两城区面积的81.8%和55.6%,而适合作城市工交、商业、居住等建设用地的盆谷地及缓丘面积仅分别只有12.3km[2]和39.7km[2],合计52km[2], 只占全市总面积的0.64%,城市建设用地短缺。特别是位于城周山地环城林带以内的中心城区面积仅约34.71km[2][2],只占全市总面积的0.41%,建城区地域空间窄小、城市扩跃能力差,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后劲不足。

1.2 人口、工业密度高,城市空间危机严重[1]

据1998年统计,贵阳市总人口32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44万,而聚集在环城林带以内34.71km[2]的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就达96万多[2],占全市总人口的29%,人口密度高达2.77万/km[2];工业企业超过800家,占全市(包括4个郊县、市)2554家企业数的三分之一, 其用地面积占中心城区的19.2%,工业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40%。贵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之高和工业占地面积比例之大,即使同国内外以拥挤著称的上海、东京等城市相比,也相当突出,如1995年贵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达2.77万人,而同年东京、巴黎、上海、北京则分别只有1.58、2.17、2.5、0.92万人[3],至于工业用地占城区面积的比例,贵阳也较东京、上海等市为高(见表1)。

人口和工业的过度集中,严重影响了贵阳城市人居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首先人口过度集中使城中心区人均占地偏少、居民居住条件差,1995年贵阳中心城区人均占地34m[2],比美国城市人均占地1003m[2]、日本城市人均占地115m[2] 和我国城市人均89m[2]、北京人均占地108m[2]和上海人均占地39m[2] 的水平都要低,而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7.6m[2],也低于同期北京等全国城市平均8.1m[2]的水平[4];其次工业用地过大,挤占了城市其它类型用地,阻碍了城市第三产业和交通、绿化、休闲憩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抑制了贵阳作为全省政治、经济、交通、科教文化中心作用的发挥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三是人口和工业过度集中,现代城市病突出,如交通不畅、城市热岛效应、浊岛效应明显等,据观测:贵阳城中心区夏季日均气温比市郊乌当等地高0.6~2℃,月均降尘在7.0~14.4t/km[2], 比市郊高两倍以上。

1.3 城市用地结构比例失调

一是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占城市中心区土地总面积的19.2%,而国外大城市一般不超过15%。二是道路交通用地面积偏小,仅占城中心区面积的4.08%,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用地20%以上的水平。三是绿化休闲用地严重不足,除环城林带外,在城中心区34.71km[2]的范围内,只有一个面积不到19ha的河滨公园;解放后至1988年期间贵阳市区陆续修建的16个街头小憩园,随着近几年城市改造而遭破坏,现剩下的不到一半;许多主次干道树木稀疏或无树,如富水路、合群路等;在外环路—北京路—浣纱路—解放路以内的城中心区域,绿化覆盖率低于2%(表1),人均公园面积仅0.2m[2](表1),人均绿化面积不到0.5m[2][2]。

1.4 功能区混杂,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表现为:一是不少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挤占市中心区商业黄金用地和绿化用地。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许多街道小厂呈插花状分布在市中心区,工业用地与商业、办公、居住、文教、游憩等用地类型的地域混杂(见图1),区域环境噪声突出(平均达69dB(A)以上),且呈上升趋势,人居环境的舒适度低。三是贵阳市乃至贵州省最大的几个耗能排污大户都分布在贵阳市区的顺风口,如以贵阳钢厂、贵州铝加工厂为代表的油榨街工业区分布在城中心区的东南,位于东南季风盛行风向;以省水泥厂、市水泥厂(现已决定搬迁)、贵阳发电厂为主的甘荫塘工业区位于城西南盛行风向且是流经贵阳市区主要河流—南明河的上游区段,所排放的废气(仅SO[,2]每年就达40万t)、废渣(95年达142万t )、废水(仅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就有7875万t )对城中心区形成二次污染,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如从1980年到1996年城区大气中SO[,2]的浓度已由0.3mg/m[3]上升到0.374mg/m[3],酸雨频率由30%上升到50%以上,月均降尘虽从17.18t/km[2]月下降到11.90t/km[2]月,但仍超过国家规定的南方城市暂定标准,流经贵阳市区的主要河流——南明河,其水质标准由当时的二、三类下降为现在的四类以下,贵阳市未来的主要饮用水源——红枫湖水质由原来的一、二类水下降为现在的四类水。

表1 贵阳市中心城区与国内外部分城市用地结构比较

Tab.1 Comparsion the land use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area in Guiyang city with some de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城市名 贵阳

北京 上海

纽约

伦敦

东京

工业用地(%)19.218

17.95.62.7 11

交通用地(%)4.08

12.3

6.3 30

20.6

19.73

绿化用地(%) 2 8.53.6

15.3

30.9 34

人均住房面积(m[2]) 7.68.77.5 40 2634.8

城市名 汉城时间

工业用地(%) 1.51993*

交通用地(%)22.6

1993*

绿化用地(%)3.11993* *

人均住房面积(m[2]) 1995* * *

*据林秋华.城市规划,1995年2期,* *见文献[3],* * *据《管理世界》,1996:(4),175—189,东京都为1995年数据, 见孙宝林,城市问题,1997(3)。

图1 贵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类型图

Fig.1 Land use type of the central area in Guiyang city

2 贵阳城市地域结构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喀斯特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

贵阳市辖区内喀斯特地貌发育,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山多坡陡平川地少,建城设市的地形条件存在先天不足:贵阳建成区座落在一个面积仅有30多km[2]的狭窄喀斯特盆地里, 盆周山地丘陵的相对高差一般在100—300m,坡度多在15度以上; 斜坡体的稳定性低,生境恶劣、环境脆弱,除可作城市绿化用地外,不宜作其它用地类型开发,这是贵阳城区建设用地稀缺,城市空间危机严重和现代“城市病”突出的基本原因。同时受盆周山地的影响,贵阳中心城区逆温天气多(每年约180天),风力小,静风频率高(23%—35%), 大气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从而加重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贵阳城市地域结构的优化发展

2.2.1

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贵阳(不含4个郊县、市)1995 年共有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168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34.46亿(当年价)、利税总额20.09 亿元和净利润0.6835亿元,在这些企业中,产值比重大(占44.03%)、 效益好(利税占78.8%、利润占250 %)的企业多属中央直属大中型企业;一方面由于行业关联度的影响,中央直属企业很少形成与其相配套协作的企业群,无力支持地方加工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央直属企业财政资金去向与地方不一致,中央企业的发展支持不了地方城市基础设施的再投资,导致地方财政困难[5], 相应的压缩了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落后的基础设施(这在城中心区周边地区尤甚)不仅影响了贵阳市的形象和投资引力,也难以吸引贵阳城中心区人口与工业向盆地周边城市边缘区疏散,不利于城市地域结构优化。

2.2.2 工业部门结构矛盾突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影响了城市地域结构的优化。贵阳1996年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为1∶2.1,且重工业多是以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等具有“黑”、“大”、“粗”特点的能源原材料工业,技术含量低、资金积累慢、效益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弱;同时这些“重型”厂矿企业占用城区土地面积大,不仅挤占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用地,而且排污量多,严重恶化了城市环境质量。另外这些厂矿因规模庞大(如贵铝、贵钢等厂的在职职工都在万人以上),围绕这些厂矿建立了相应的居民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工业区与居住区、商业区混杂,城区用地类型的地域均质度极低。

2.3 混杂无序的城市布局加大了城市地域结构优化的难度

首先是城市工业布局混杂、不合理:一是城中心区工业企业分布过多过密;二是在城中心区及其周围呈环带状分布着耗能多、排污大的工业企业,如城东南向的贵阳钢厂等,城西南向的发电厂、省市水泥厂等,这种环形工业布局,使贵阳中心城区一年四季都处在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污染包围中。

其次贵阳城市形态布局欠科学,没有依山(喀斯特山地)就势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组团,全市大部分工商企业、事业机关团体和居民住宅都集中在狭窄的喀斯特盆地里,这一方面使贵阳中心城区显得拥挤不堪,工商企业普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余地、土地紧缺、城市拆迁改造困难;另一方面城中心区居住、工业与交通、游憩用地严重失衡,城市用地比例出现结构性矛盾,增大了城市地域结构优化的难度。

2.4 城市土地无偿使用的后遗症

贵阳长期以来在城市土地使用方面实行土地无偿使用,这弱化了地租、地价对城市土地供求的调节作用,使许多不该进入城中心区的工业项目和大量的城乡人口向狭窄的城中心区聚集,这一过程从解放初期对土地实行国有化后就开始,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原地处深山的三线军工企业陆续迁入贵阳市区为止才逐渐减缓下来。这一过程,前后共40余年,日积月累,导致城中心区十分拥挤混杂,城市拆迁改造和地域结构优化困难重重。

3 贵阳城市地域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

3.1 理顺关系,加强领导,树立贵阳生态城市建设观念

城市地域结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要理顺关系,相互配合,搞好协调;要加强领导,及时处理城市地域结构优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转变观念,以建成生态园林型城市为目标: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建设,无论是产业布局调整还是市容市貌景观设计与工程建设,都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出发,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其中,使城市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

3.2 搞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布局

3.2.1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并监督实施

要根据贵阳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规律和土地适宜性要求,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以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容量为阈值,编制贵阳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规划和实施细则,科学地划分城市功能区,设计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留扩展空间,并以此作为宏观调控贵阳城市人口、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依据。

图2 贵阳中心城区与七个卫星城位置示意图

Fig.2 The loc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rea in Guiyangcity and it's seven "satellite towns"

3.2.2 强化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布局

要贯彻体现“退一产、二产,进三产”的方针,将目前处于城中心区的贵阳棉纺厂、电池厂、市水泥厂等20多个污染大户迁离城中心区,空留出来的土地主要用来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对位于城周边地区,一时还难于迁移的耗能排污大户如城东南方的贵阳钢厂、城西南向的贵阳发电厂、省水泥厂等,要安装先进的除尘脱硫装置,搞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尽可能地减少烟尘、废气(特别是SO[,2])、废渣的排放量。

3.2.3 加快周边卫星城镇建设,改善城市形态布局

在城市形态布局上,要抓住贵阳目前旧城(即环城林带以内的城中心区)大规模改造的机遇,改变贵阳原有的单中心密集连片式城市布局模式为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布局,即通过加强贵阳城周边城郊结合部的龙洞堡、小河、二戈寨、中曹、马王庙、阳关、新添寨等七个卫星城镇的建设,形成“七星拱月”(月即贵阳中心城区)的组团模式(如图2 )。这些卫星城镇距贵阳中心城区的距离均在15km内,有主干道与中心城区相连;在功能上,它们既有综合性小城镇的一般特点,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社区结构,又与中心城区互有补充、各有侧重:如龙洞堡属贵阳重要的文教区,小河是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众多军工企业汇聚这里,二戈寨是交通枢纽、仓储业发达,中曹为机械工业区,马王庙的建材与化学工业发达,阳关属综合性办公住居小区,新添寨为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区。这些小城镇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其中小河镇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已超10万,其余六镇的人口也在2—8万之间。根据贵阳市近中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在卫星城镇建设上:一是阳关小区(含附近的金华片区)重新规划与布局, 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 使之在2010年前后成为常住非农业人口约20万的中等城市(更名为金关区),二是进一步加快小河镇、新添寨镇等其它小城镇的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串联各卫星城镇的贵阳环线工程建设,完善其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尽可能多的承接来自城中心和散布在环城林带内的工厂企业和人口,以缓解城中心区的拥挤状况,提高环城林带的质量。

3.3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建立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节约型高效型产业体系为目标:一是下决心取缔污染严重、效益差的“五小”企业,严格限制高耗低效工业项目的建设发展。二是采取扶优扶强的措施,在继续保持贵阳市传统优势产业——机械电子、能源、建材、冶金、卷烟等的发展基础上,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产品技术含量,延长产品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根据贵阳市现有的资源与技术状态、产业关联、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煤磷化工及旅游、金融、商业、房地产、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并使其逐步成为贵阳市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以增加贵阳市属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地方财经税收,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城市地域结构的优化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经济保障。

3.4 继续完善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近年来,尽管级差地租、地价对贵阳市土地的调节作用已逐渐加大,但调节力度不够,地产市场还不发育。“长官意志”、“权力”、“关系”等在城市土地划拨流转中还起着重要作用,必须继续完善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加大地租、地价的调节力度,促使一些占据市中心区黄金地带而效益较差的企业和单位迁离城区,以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目前应根据修正后的贵阳城市发展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如对外迁工业企业给予补助或减免一定年限的税款,对外迁的人口,在住房供应、医疗、上学、就业保障、工资待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等),支持鼓励城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和人口向环城林带以外的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卫星城镇迁移,使城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得以降低、工业用地所占面积由原来的19.2%降到15%以下。其次要增加第三产业用地面积比例,特别是增大交通(包括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和绿化休闲用地面积,在城东北地区,建立以省植物园为基础的城北公园(暂定名),以改变目前贵阳城区公园和城郊公园分布不合理的格局(贵阳城东北地区目前尚无公园),增大城市人均绿地和人均公园面积;同时还要适度扩大建城区范围,为城市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3.5 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和管理力度

要采取切实措施,使环保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目前的不到0.6%尽快上升到1.5%,使城市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要抓好企业排污费的征交管理,加大排污费的征收力度,促使耗能排污大户自觉采用先进的防治设备,提高“三废”处理率,或使其因承受不了高昂的排污费而自愿迁离市中心区域。

3.6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环境容量[6]

3.6.1 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贵阳市滞后的交通设施不仅成为影响贵阳市形象和吸引外资的障碍,而且也是制约贵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职能的扩散、地域结构优化的瓶颈。拓宽道路面积、提高道路等级、完善交通网络特别是贵阳公路环线的开通已属当务之急。

3.6.2 优先发展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①尽快上马清镇燃气二、三期工程,进一步提高贵阳市燃气普及率;②扩建完善城市给排水设施如加快西郊(红枫湖)引水工程建设和城市下水管网建设,使贵阳市目前日均供水缺口达20%以上(贵阳目前日均供水约52万t)的状况有所改观、 城市下水道管网普及率上升到80%以上;③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把工业污水处理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④建造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50%以上;⑤严格控制各类功能区的噪声水平。

3.6.3 加强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提高环境净化能力

贵阳地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基质母岩是碳酸盐岩系,属于一种富钙环境,对植物生长有严格制约:目前贵阳地区的植被树种较单一、生长慢、群落结构简单,植被净化空气能力较弱,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效益较差,因此必须优化贵阳地区的绿化树种;多形式地实行立体绿化;各类工业、生活小区,都应预留绿化用地;进一步扩宽现存的市环城林带,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为贵阳市地域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收稿日期:1999—08—09;修订日期:1999—12—06

标签:;  ;  ;  ;  

喀斯特山区城市区域结构及其优化对策&以贵阳市为例_喀斯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