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研究_居民收入论文

我国现阶段地区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居民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拉大,其中

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表现较为突出,这一现象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江泽民

同志在《论十二大关系》中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这就包括要解决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日

益扩大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及其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应地,居民整体收

入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职工工资总额1993年为4916.2亿元,是78

年同类指标的8.6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78年仅为151.79元,

1993年达到1333.82元,增长了8.8倍。[①]但是,在居民收入

普遍提高的同时,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却日益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居民收入增长

迅猛,中西部地区居民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1.静态上,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三大区域呈现现出东高西低,由

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格局。

为方便比较,笔者特选取江苏、湖北、陕西分别作为东部、中部、西部的曲

型省分。[②]我们看看三省居民1993年的收入状况,见表一。[③]

表一:三省居民收入状况(1993年)

单位:元

若以江苏省的数据为1,江苏、湖北、陕西三省的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

庭收入之比为1∶0.88∶0.7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之比为1

∶0.62∶0.52。相比之下,三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要小于农村居民收入

差距。陕西省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仅为江苏省的一半,可见三省居民

收入水平的差距之大。

2.动态上,居民个人收入增长速度呈现现东快西慢趋势,三大地

带居民收入呈现出不平均的增长格局。

进入80年人以来,中西部居民收入水平不但持续落后于东部,更重要的是

,三大地带在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上也在逐年扩大。由于农村居民占大多数,我

们就以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的变动来看这一问题,见表二。[④]

表二 三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单位:元

改革开放之初的78年,三省的居民纯收入相差不大,可到了85年,三省

差距就开始扩大,89年以后,差距进一步拉开,中西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

东部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到了93年,西部居民家庭纯收入仅为东部居民

的一半。这样,从发展趋势看,东部和中西部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将

进一步拉大。

对于我国现阶段出现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拄大的现象,笔者作出几点

初步评价。

1.我国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带

有客观必然性。

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而地区间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是世界各国具有的

普遍规律。毛泽东同志还结合中国的国情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

众多,经济发展历史就极不平衡的国度里从事经济建设不可能做到全国齐头并进

,只能在不平衡中求共同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

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

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

是吃了大亏。”[⑤]“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⑥]可见,要求得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靠搞平均主义实

现的,而是要承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适当地拉大差距。

2.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并不仅仅带来消极后果。

现在讲到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有些人会马上谈到它的不公平和消极方面。

的确,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国家有责任控制地区差距的合理

范围。但是,在整个国家资源有限和平均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对缩小地区经济差

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提出过高的要求,不仅不一定具有现实合理性,而且甚至达不

到缩小差距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目的。如果不能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和促进

经济发展,缩小差距不仅失去意义,而且还会变成共同贫穷。相反,允许和鼓励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些先富地区会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学习

,形成后进赶先进,未富追先富的竞争局面,使整个经济充满活力。目前存在的

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就是在全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在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出现收入差距,比起那种低收入水平上的平均

主义,是一种进步。同时,东部地区积累的财富也为在新的起点上缩小地区间居

民收入差距创造了条件。

3.我国现阶段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上在合理的区间内。

判断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是合理还是过大,我提出两个大的定性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否破坏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否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宏观发展。

我国中西部地区多数是农牧业基地,多数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工区,是东部发展

生产的原料、能源的供应基地;中西部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东部销售产品的

大市场。如果这些地区发展过于落后,原料工业、资源产业发展不起来,就难以

供应东部必需的原料和能源;如果这些地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水平跟不上

,必然导致市场萎缩,这样,东部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国家经济的宏观发展受阻。

第二个原则是否危及到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到每个居民

的切身利益,是个敏感的词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导致经济上的挫折,还会

引发政治问题。一旦收入差距超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引起落

后地区居民普遍不满,就会影响国家安定。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

族多聚居在中西部,如果地区居民收入过分悬殊,又势必影响民族团结,没有安

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切经济建设和发展都谈不上。

基于以上两大原则,我认为现阶段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仍在合理的界限内。

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总体上仍在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八五期间年均速度为12%,

东部地区仍在加速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在积极追赶东部。二是现阶段地区间居民

收入差距还未超过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人们抱怨更多是分配不

公,主要针对不合法收入,并不是一味反对收入差距。同时,我国现在政治安定

,民族团结,是有目共睹的。

4.不能消极对待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要防止地区间居民收入差

距过大。

从动态趋势看,东部与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在拉大,如果任其发展,可能

会走向严重不均衡,甚至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是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

也不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

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⑦]“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

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⑧]

其次,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发展也有危害。第一,如果差距过

大,会挫伤落后地区的生产积极性;第二,如果差距过大,中西部居民收入水平

很低,国内市场就难以扩大,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如果中西部过于落

后,资源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就缺乏后进;第四,如果差距过大,中西部居

民纷纷移向收入高的东部地区,使过分拥挤的东部更加拥挤,会使大城市管理造

成混乱。所以对当前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日趋扩大的现象,我们要加以重视。有的

人认为,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会随市场经济发展自然得到解决,我认为这种观点

夸大了市场的作用,是有失妥当的。单靠市场作用,不可能解决地区经济差距问

题。正如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指出:“若对其各种活动不加以调节的话,银行

制度必然会成为从贫困的地区抽取储蓄而将它投入较为富裕和较为进步的资本收

益高且有保证的地区的手段。”[⑨]事实上,并不是每年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都能很好地解决地区间经济差距。可见,我们不能单凭市场作用,消极对待地区

间经济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要防止差距过大。

如何才能有效调节地区间居民收差距,使之控制在适度范围呢?这就要分析

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然后才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都不相同,造成我

国在大地带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主要因素而言,三大

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是导致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

长、结构变动和体制或制度创新三层次内容。

(一)地区经济增长严重不平衡是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

直接原因。

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总量的增长过程,经济总量增长是收入分配的基础、没

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收入分配就成为无源之水。正如马克思说:“就对象说

,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

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⑩]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速度同

收入总量增长水平、速度成正比。东部与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便是三大地带

经济增长不平衡作用的结果。如果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做为反映地区经济增长水

平的综合指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做为衡量地区间经济增长水平差

距变动方向的强度的依据,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三大地带各自的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均成倍增长,但中西部同东部相比,经济增长水平差距在急剧扩大。见表三[

三大地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差距变动情况

表三 在大地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差距变动情况

如果我们把表三同表一、表二对照起来看,可以发现表三反映地区间增长水

平差距同表一、表二反映的居民收入差距情况非常吻合,这恰恰用数字证明了经

济增长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居民收入的差距。而经济增长速度的东快西慢,进一步

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那么导致三大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么呢?就经济增长的水平和

能力来说,地区间差距不仅反映在各自要素存量的差别上,还反映在各自要素的

吸纳能力和各种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力上,这才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最根本的推动

力。缪尔达尔用“累积性因素关系论”很好地描述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现代

化过程中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他指出:“在存在地区间不平等状态下,

经济力和社会力的作用使用有利地区的累积扩张以牺牲其他地区为代价,导致后

者的状况相对恶化并延续它们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将导致不平等状态的强化。[

①②]由于累积性因果关系作用,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会一起流向收益较高的

地区,贸易也是给这个地区带来收益,其结果是发达地区发展更快。而在落后地

区,一些能促进增长的要素起不到促进作用。我国目前就存在这种现象,东部沿

海由于原有基础较好,加之得政策优惠,其吸纳资金、劳动力能力强,利用效率

又高,故而增长速度快;而中西部要素严重流失,采用新技术的资金严重不足,

劳动力匮乏,自身又难以吸纳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所以导致其与东部经济增长

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造成三大地带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二)地区产业演化进程不平衡是地区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的

重要原因。

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原则是按劳分配,即根据劳动者付

出的劳动的差别来分配收入。不同的劳动者由于其劳动能劳动效率的不同存在着

劳动量的差别,我们可相应地将他们分为简单劳动者、复杂劳动者及高级复杂劳

动者等若干层次。劳动力存在层次差别又是通过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专业、工作

的种类和性质表现出来。而劳动者的职业种类或就业机会要受产业结构、行业分

化、专业分工的深化程度,即产业深化的进程所制约,劳动效率差别进而劳动量

的差别就要受到产业深化程度所制约。产业深化进程实际上是简单劳动向复杂劳

动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影响劳动差别,并通过按劳分配影响劳动者收入差别。

从事高级产业的复杂劳动者收入要比从事低产业的简单劳动者的收入高得多。见

表四[①③]

表四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

从此表可看出,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职工工资最低,第二产业的采掘业

、制造业职工工资居中,属于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职工工资最高,并且它们之间

的差距在逐年扩大。虽然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并不全是产业深化的结果,但就主

要因素而言,仍在是产业不断高级化影响着居民的收入分配。

由于我国是后起工业国,受资金及市场约束,工业化过程只能是过分集中于

大城市的“飞地型”工业化,这导致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进程严重不均衡。见表五

。[①④]

表五分产业国民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产业结构在我国三大地域空间的不平衡分布格局势必引起东部、中西部收入

水平,就业量和就业结构等的改变,从而使我国三大地带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发

生改变。“当某个地区处于蓬勃上升状态的产业部门占绝大比重,而处于停滞、

衰退状态的产业部门的份额很小时,该地区经济将比其他地区更快增长,该地区

的居民收入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将迅速提高”;“当某个地区处于蓬勃上长江状

态的产业部门发展迟缓,该地区的居民收入总是大幅度地下降”。[①⑤]我国

东部地区产业深化进程快,处于蓬勃上升的二、三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一产业比

重较小,东部地区经济将更快增长,居民收入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而

中西部地区产业深化进程慢,二、三产业发育迟缓,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其

经济增长速度慢,居民收入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这样,地区间居民收

入差距由此拉大了。

(三)地区市场分配机制作用不平衡是导致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分配机制主要是两大机制,即计划分配机制和市场分配机制。改革开放

前,我国的计划分配机制占主导,全国各地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平均化”,西

居民工资还要略高于东、中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走进社会主义国度,市场

机制作用不断增大。由于国家由东部至西部的梯度倾斜政策的引导,使得东中西

部之间市场作用力度各不相同,各地居民收入分配便出现分化。东部居民收入市

场分配机制强,而中西部仍是计划分配机制占主导。

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是居民收入来源增多,工资外收入部分迅速增大。(工

资外收入包括除工资总额之外的各种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见表六。[①⑥]

表六 工资收入与工资外收入的对比

单位:元

年份工资性收入工资外收入比重

1987 752.88259.1274.38∶25.62

1988 826.11366.0169.30∶30.70

1989 933.75454.0667.28∶32.72

表示显示的数据表明,在工资收入与工资外收入都增长的同时,工资外收入

增长更加明显。近几年的趋势,工资外收入已对居民收入构成实质性影响。事实

上,我国居民收入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前所未有的增大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居民收

入来源多了,工资外收入增加快。这是由市场机制带来了、各地区由于市场分配

机制影响程度不同,使得职工受市场调节的工资外收入差距拉大。

我们将工资外收入归纳为两种:第二职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两种收入的

增减都与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及人才素质息息相关。我国东部市场经济发育早,第

三产业发育较好,能为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加之居民素质偏高,也有能力

从事多项技能。故而一部分居民有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收入。据统计,198

9年,上海有16.3%的职工从事第二职业,广州有25%以上的企业职工也

展开了第二职业,天津有33%的企业职工从事第二职业。[①⑦]同时,东部

地区金融业发达,为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提供了机会。例如1993年不足全国

人口3%的人占有居民储蓄总额的30%;约有10万人,个人资产高达百万元

以上。而这部分高收入的居主主要积累在东部沿海。越是高收入居民越容易获得

财产性收入。1993年上海股票上市达630.85亿元,参与投资人数已达

200万[①⑧]!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情况大不如东部。中西部市场经济相对

说发育较晚,产业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发育不充分,难以为居民提供较多就业机

会,加之居民素质相对偏低,故而居民收入渠道较少,大多数居民仍旧靠工资收

入。再加上西部金融业不发达,居民收入普遍偏低,难以获取财产性收入。这样

,三大地带居民收入差距便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三、对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分配调整、改革的建议

(一)政府要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地区经

济增长总量协调发展,建立缓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物质基础。

1.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区域经

济总量和总体效益。

80年代后,东部靠政策优势吸引大量资金、人才等获得大量的收入,而中

西部资源优势却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在政府应鼓励中西部发挥区位优势,发

展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入。目前中西部发展资源产业有两

点难处:一是资源的价格偏低,无法刺激投资者的热情。二是中西部基础设施落

后,交通不便利,资源开采及运输均不方便。为此,国家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发

展中西部资源产业。首先要加快价格改革步伐,理顺价格体系,改变过去资源价

格偏低的状况,协调地区间价格分配关系。这样,既可以增加中西部区域经济收

入总量,同时又刺激中西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其次,要继续加强中西部基础设

施建设。逐步建立以铁路为骨干,各种运输方式相互配合,高效畅通的交通通讯

网络体系,以适应中西部对外开放和经济开发的需要。

2.注重经济利益驱动,留住人才,切实增强中西部“造血功能”。

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人才,中西部人才的不断流失,会加剧其与东部

的经济差距。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呢?中西部地区必须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不能用

行政手段卡住不放的办法,而要注重经济利益驱动,吸引人才。对愿意到中西部

的高级技术人才给予高工资,提供住房,同时为他们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

切实做到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现在东部地区人才渐趋饱和,有利就业机会逐渐

减少,且竞争趋于激烈,如果中西部在人才政策适时加以牵引,一部分高级技术

人才会回流。

3.对中西部应当采取特殊的灵活的政策,增加投入。

一是以产业倾斜带动和实现区域倾斜。区域倾斜同产业倾斜是有联系的。能

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重点,在我国,发展这些产

业的资源条件上要在中西部,这样,中央政府对基础产业的倾斜政策就精嵝对中

西倾斜的结果。

二是适当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性信贷支持的力度。对于落后的但具

有重要开发价值的地区,中央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给予财政支持,包括财

政贴息的政策性贷款。政策性银行也要把扶植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做为一项重要

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规则。

4.加强区际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东部采取多种方式支援中西部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建设应该是相互支援,互相促进的。在东部地区收入持

续增加的基础上,国家可以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

展。[①⑨]同时,东部投资者可通过在中西部投资设厂,组建跨地区的企业集

团,以加强与中西部的技术协作促其发展。

(二)通过各地区内部收入分配变动刺激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以

缩小三大地区因产业深化进程不平衡所造成的居民收入差距。

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深化会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变动;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分

配的变动地于产业结构的演化也有深刻影响。在市场机制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

中,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的牵导机制,如下图表述。[②⑩]

从此图表述的收入分配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我们可得出启示,尚使我们

有意识地拉大中西部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促其产业结构演进,从而从根本上缩小

三大地区因产业深化进程不平衡所导致的居民收入差距。为此,国家应采取以下

一要严格限制原有的社会福利范围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坚决改革社会福利

和保障制度,逐步把城市人人享有的福利转变成对低收入人口的直接援助。同时

拓展城市居民收入支出渠道,开辟个人投资市场,促使居民收入支出结构的多样

化和层次化。

二是在进一步推进城市国有经济系统改革和建立统一规范的收入分配调控机

制的基础上,把城乡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设置于公平竞争的市

场机制作用下,从而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结构同生产力技术水平结构相协调,通

过收入分配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储蓄结构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高度化。

三是在国有部门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和双向选择机制的进程中,参照国际经验

与国内相关条件,提高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改变脑体收入在

总体上倒挂的局面,形成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分配结构格局。

四是在农村内部,要拉大农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收入

差距,以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内部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别在中西部

地区,要积极利用农村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向工业

(三)逐步建立以市场分配机制为基础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缓和

三大地区因市场分配机制作用不平衡所导致的居民收入差距。

适应市场取向改革的需要,政府应在中西部推行市场分配机制,逐步建立以

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

一是在推进产权制度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的利润——

工资制衡制度,使利润成为企业经营的导向目标,工资率的变动以企业利润率和

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为基本约束条件。

二是逐步建立各种要素市场,以拓展城乡居民收入支出空间,鼓励居民合法

的多样收入来源。

三是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市场机制的收入自动调节机制,使各种收入的增减

变动同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挂钩。

在引入市场分配机制的同时,政府必须完善自身的宏观调控手段,否则一旦

无力驾驭市场分配,就会促使居民收入分配逐步走向相反方向,重新变得不规范

化,为此政府要建立有效的公平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

一是必须硬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约束,规范和稳定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

配关系,使国家更多运用财政税收杠杆调节企业可支配收入变动,从源头上抑制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超常增长。

二是必须扩大收和调控的范围。逐步使各种隐性收入(福利、租金、回扣收

入、第二职业收入等)都纳入统一的收入调控系统中,尤其要制定对各种非法收

入的获得者的严厉惩罚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各种财税杠杆,强化税收调节,制定严格的规范的个人累进

税收规则。

这样,政府既推进了中西部市场机制的形成,使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并使

收入与投入要素数量、质量挂钩,同时又杜绝非法收入的获得,防止工资外收入

管理混乱,创造了一个人人都可以靠勤劳和才干致富的良好的分配机制,促使三

大地区居民收入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走向均衡。

注释

①:《统计年鉴》1994

②:出了较客观地反映地区间差距,东部地区未选取发展更好的广东、上海

等地,西部地区未选取收入水平更差的甘肃等省,以免夸大差距

③④:《统计年鉴》1994

⑤⑥⑦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5页、第166页、第364页、

第374页

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瑞典、缪尔达尔、英文版)第28页

⑩:《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8页)

①①:此表引自《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政策》(《经济纵横》9

4年第3期)

①②:《增长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瑟尔瓦尔著)第122页

①③①④:《统计年鉴》1994

①⑤:《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张道根著)第79页

①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调查资料》1988、1989年

①⑦:《十年经济改革》(钟朋荣著)第288页

①⑧:《社会发展水平评价中的价值判断》(《财经研究》95年第3期)

①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②⑩:《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第160页)

(指导老师:周彦文)*

标签:;  ;  ;  ;  ;  ;  ;  ;  ;  ;  ;  

现阶段我国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研究_居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