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发展精神商人_语文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发展精神商人_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育如何开发灵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灵商:人的终极智力

灵商(SQ)是人类的第三种智力,它和智商、情商互为条件,协调发展。灵商是一种“心灵智力”,即灵魂的智力,一种能治愈我们自己和创造我们整体的智力。它与超越自我的智慧或意识精神结合在一起;它是一种我们不仅能够认识现存的价值,而且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

高度发展的灵商的各种标示包括:灵活变通的能力,高度的自我意识,面对和利用苦难的能力,面对和战胜痛苦的能力,被想象和价值所激励的生命本质,不愿意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倾向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询问“为什么”或“如果……将会怎样”等问题并寻找“根本性”答案的明显倾向,具有反对习俗的能力。

二、语文教育如何开发灵商

(一)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1.人生:会思想的花。一个人的生活及其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语感。语感教学与人的精神内核是心照不宣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语感强的人,往往是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那些精神充裕、内心纯美的人,语感力也略胜一筹。如遇“大地”一词,就联想到丰收、劳动、质朴、安谧,联想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生养我们的故乡和祖国。而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人生激情,体现为对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更体现为对生活的美学志趣、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思索。探讨人生的话题,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要想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语文的人生教育课,就必须先对自己关于文学思想、文学内涵的思想净化,发掘每一堂人生课的本质,离开了这一点,语文的人生课就无从谈起,独特的人生感悟也成了无源之水,更说不上思想之花了。

2.人生命运的辩证法。决定人生命运的既有主体性因素又有客体性因素,它们二者的共同作用及其相互渗透和转化决定着人生发展的曲线。由此可见,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生的历程不外乎是人生各个阶段的依次交替,每一阶段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创造着人生;人生的活动既受到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制约,同时又改造着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这就是每个人都实践着的人生命运。

(二)对人性的现实摭拾

1.培养善性、理性,强调精神追求。作家余秋雨在他的《千年庭院》中指出: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向善性非常明显。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而外王,修己以安人”等更是世代所要传承的精神追求。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使学习不只是为了文凭,还为了获得可以变成跻身于社会的科学知识和提高人生修养的文化知识。因此,要保证善性、理性的教育对人性培育的有效性,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必须强化学生的精神价值取向,强调人的精神追求高于并指导物质追求。

2.坚守人性底线,实现人性升华。人能栖息并繁衍于这个世界,立足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之间的游戏规则。只有不断遵循并发展这些规则,人性才能不至于崩溃,才能坚守其底线并升华。诚实守信、敬畏生命、男女平等、合作奉献、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团结友善等等都是人性的底线。在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格言、警句、戒律、誓言等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性自省。

3.确立权利意识,守护人性原则。人的权利表现为人性原则,如社会交往、自由平等、生命神圣等。可以说,没有“人权”,就没有“人性”,更没有“人”。《世界人权宣言》规定:(1)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2)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4.唤醒宇宙意识。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涵着诗性感悟和艺术哲思,阅读这类作品使人直观社会,领悟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唤起清醒的宇宙意识,这在诗歌中体现无遗。即诗中的时间不能确定何年何月,空间也不能确定何处,它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诗中的主人如同一位居高临下的哲人,只是呈示人类的生存状态,阐发人生哲理,典型之作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5.开掘审美情调。在语文教育中要让学生善于发现美,热爱美,创造美。因为美不仅可以滋养人的情感,而且也哺育着人的理性,在较深的意义上造就完善的人格和高度发展的个性。语文开掘审美情调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美的资源,通过娓娓动听的语言,整洁优美的板书,先进直观的教具,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知形象美、理解语言美、鉴赏意想美、创造情调美。

6.陶冶人文情怀。人文情怀主要是指对他人或人类深切关怀的人道主义胸怀。它包括高尚的个体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以及为人类的利益及事业的奉献精神。语文教育通过文化的熏陶来培养人文情怀,它以母语的学习为基础,在学习语言文字、文学和言语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全方位文化熏陶,是在诗化的氛围中进行的审美文化教育,因此更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对时空的最大拓展

时空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集,第532页。)

1.心理时空占有的最大化。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安全和感受自由的情况下,思维的创造性才能被打开,创新的源泉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学生只有在规范、和谐的心理氛围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创新才能才可以被发挥出来。语文教育中这种心理时空的最大拓展,可从如下几点人手:

(1)善待学生的兴趣。无兴趣不成创造,不善待兴趣更不成教育。鼓励、开掘、尊重、培养兴趣,不是要学生一定成为语文方面的专家、名流,而是提高素质、陶冶心灵。幽默风趣的相声、洒脱飘逸的演讲、稚气未泯的新作、滑稽大方的笑话等等都是引发兴趣的源泉,都是拓展心理时空的窗口。

(2)让学生敢于尝试。尝试是最好的导师,没有尝试就没有真知,没有尝试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语文尝试是语文教育的精髓所在,不重视语文尝试的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表现,是扼杀心灵的刽子手。语文尝试可分为社会尝试和模拟社会尝试。社会尝试是指在实地进行真实的尝试,如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问题、辩论会、主题演讲等。模拟社会尝试是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设置的情境,入情入理地尝试,如朗读课文、演课本剧等。

(3)还学生以自信。自信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但在重视结果而非过程的教师麾下,很难教出对将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不惧怕困难、乐观又不盲目、不轻易被挫折吓倒的弟子。

(4)让学生享受自律。让学生在知道各种规则(可以与不可以)的基础上自己管住自己,经常反省和自我调控,积极乐观而不放纵,在自律中学习。

(5)让学生感受快乐。在“知识不断膨胀,无所谓饱读诗书;工作不断变化,无所谓一技之长;意念不断更新,无所谓一劳永逸;关系不断变更,无所谓从一而终”的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社会里,文凭是一种学习经历的证明,学习是为了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刻苦酿成的快乐。不断地快乐地学习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因为真正的快乐的学习就是到有意义的知识和精神里漫游,是学习者心理的渴求和满足,这正是人的深层精神需要。

(6)让学生感知责任心。引导学生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保护弱小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凡事充满爱心、坚守信用。

(7)让学生品尝开放。语文开放的特点首先决定了语文教师具有宽容的心,在倾听交流、换位体验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并让他们在正常交往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自主活动时空占有的最大化。自主活动时空,即个体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学生自主的活动时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活,自主意识得以强化,他们就会努力去挖掘自我,表现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在课上,学生可以有一席之地,驾驭自己的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外,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事游戏、学习、交往等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领域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实际上,学生的很多道德品性,不是从学校学的,不是从课程中学的,而是从玩中、从游戏、交往中、从家庭中养成的。游戏时,大家不得不遵守既定的规则,不得不民主协商;如果不这样,就会被孤立和指责。这种切身的教育比课堂上教师们的教育要好得多。

标签:;  ;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发展精神商人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