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教育的有效途径_情感教育论文

论青少年教育的有效途径_情感教育论文

试论少年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有效途径论文,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认为,少年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教师的情感教育、家长的民主教育和少年人的自我教育,并分别从理论上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心理机制、民主教育的作用及其必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自控能力的意义等作了分析,以论述这一育人途径的正确性。

关键词 情感教育 民主教育 自控能力 移情

少年人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外教育、心理学家、学者们关心的热点,他们也曾提出过许多理论、原则和方法,这些对教育均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历史将跨入21世纪,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要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开创教育的新局面,更有效地培养“四有”新人,将是时代向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艰巨任务。为了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很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间也已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推动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就目前情况看,对此问题做出了突出成就的还是乌鲁木齐教育学院李蔚霞教授提出的“教师的情感教育、家长的民主教育、少年人的自我教育”这一育人途径。

我们之所以称它为少年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因为它不仅在实践上取得了成功(从乌鲁木齐市二中、十三中等校的几十个实验班看,按这条途径来育人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达到了学生、教师、家长皆称赞的可喜局面),而且从理论上讲,它完全符合了教育的科学规律,既抓住了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家庭、学校与学生本人,也抓住了三者之中最关键的因素,即教师的情感教育、家长的民主教育、少年人的自我教育,是对传统育人途径的突破。我国受封建思想影响较重,在育人问题上,“家长仍或多或少带有专制的色彩,缺乏民主精神,教师仍然崇尚铁青面孔的‘理性主义’,而很少动之以情,学生仍处于被保护被约束的地位,不能自主的发展”。〔1〕在这种偏离教育规律的状态下,必然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育人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足。李蔚霞教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发现了这种不足与缺陷,而且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创造性地劳动,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有效的育人途径,使教育人这项在世界上非常难做的工作,能够被人自由地驾驭了,使少年人难教育的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这条育人途径的探索成功,对教育科学是个重大贡献,对教育改革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对李教授所做的探索感到欢欣鼓舞,并试图对这一育人途径的科学依据作些探讨。

一、教师的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能在学生心目中引起积极情绪反映的那种教育,比如,当学生与教师接触后,他们不是感到失望与自卑,而是感到振奋、自信和有希望;当学生由于有过失行为而受到教师批评时,他们不是感到气愤与怨恨,而是感到教师批评得对,并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感到不好意思,难过,当教师提出严肃要求或严格执行纪律时,学生不是认为老师在有意整治他们,而是从内心感到老师完全是为他们好……”〔2〕凡此种种,均为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1.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实施了爱的情感,起初,这种爱是单向的。但当教师反复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时,就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回流,进而产生爱的情感的交流。这种爱的双向交流,缩小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架起了相互信任的桥梁。学生对老师的这种信任感,易于促使学生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他们自己内在的需要、教育实践也证明,当学生意识到教师真心爱护他们时,教师无论是耐心地诱导,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必要的斥责,他们都能乐意接受。相反,假若一个教师厌恶学生,就会处处看不惯学生的所作所为,与学生格格不入,学生也会因此而远离教师,甚至对教师产生憎恨,师生之间的鸿沟就会越来越宽,这样,就毁坏了接受教师教育的基础。因此,有远见的教育家都把爱视为教育的基础。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就把爱看作“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3〕。苏霍姆林斯基把热爱学生看作“教育的奥妙”〔4〕,而乌申斯基则认为,如果教师不热爱儿童,“那就最好让他离开教育岗位”〔5〕。

2.教师良好的情绪能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表情,可使讲课生动活泼,易于学生领会知识。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说:“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绪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6〕事实正是如此,情感可以指导认知,影响推理活动,有助于打破定势,使思维敏捷,在当前的教改成功例证中都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如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均如此。其次,运用恰当的表情使语调抑扬顿挫,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从研究看,课堂上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形象、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而且还取决于教师表情的丰富,语调的变化。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的疲劳感,增加教学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再次,恰当的表情动作可巧妙地制止学生不适当的行为。课堂上学生出现分心做小动作的情况经常发生,对于这种情况,具有师爱情感的教师总是会恰当地运用各种表情动作,如对做小动作的学生摇摇头,示意让其听讲,还可以用凝视、皱眉头等及时给予信号,使学生很快停止做小动作进入听讲状态。这样,既不破坏课堂气氛又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能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效果。

3.教师良好的情感能排解学生的挫折感与内心冲突,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发生内心冲突是屡见不鲜的。这种状态处理得当会成为好事,如果处理不妥就会使学生滋长消极情绪。比如,学生在学习一种新材料的最初阶段,有时会产生畏难情绪;在与师生交往中也会产生不悦造成苦闷与烦恼等,教师若能抱着同情理解的心情去对待学生,以自己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情绪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就能使学生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相反,教师若总是板着面孔,以过分严厉、冷漠的“法官”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只能给学生制造恐惧与过度紧张的情绪气氛,甚至会增加学生的失败感!

4.具有师爱情感的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爱学生情感的感染,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特别是当教师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许多后进生对家长严厉的惩罚无动于衷,而教师动之以情的劝导却能使他们感动得流下眼泪,从而决心好好学习。

(二)情感教育的心理机制

情感教育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第一,教师的良好情绪能感染学生。教师的感染力是指教师能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情感之所以能产生感染力量,是因为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它可以表达传递一定的认知与思想信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感染、影响人的力量,他们经常采用语言、动作、表情、姿态等方式。在这些方式中,尤其以情感的影响力为最大,传播学家曾制定了一个公式,即一个信息的冲击力=0.07言辞+0.38声音+0.55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情感的作用之大!为了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当用真挚的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情感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情感教育就是用平等的态度、真挚的爱去对待学生。得到教师关怀、爱护的学生,他们的情感与教师更加贴近,心理上更加趋向老师,对老师不再畏惧害怕,且还对教师产生了依附感。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这种安全感与归属感后,他们有话敢向教师讲,有苦闷敢向教师倾诉,有要求敢向教师提出,因而为更好地接受教育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第三,教师的师爱可以产生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感情的移入,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可以影响学生也产生相应的情感。比如,教师懂得爱学生,懂得同情学生,就能使学生也懂得爱,懂得同情别人。正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7〕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来自破裂家庭,如父母经常争吵或父母离异的青少年,他们的犯罪率也特别高。

儿童这种移情和模仿能力,特别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暗示与感染,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以教师对待事物、对人的态度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若一个学生常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不仅有利于形成他们爱班级、爱学校、爱教师的良好品质,而且通过他们体验到的爱护,进而懂得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系,并影响到他们对整个人生的态度与体验。

第四,教师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情感教育产生的后动系统。这是因为,情感教育结果虽然诱人,但实施过程却很艰苦。只有事业心强、渴望自我发展、工作做出成就的教师才能向情感教育这条艰难之路迈进。

第五,教师高尚师德是情感教育实施到底的深刻的动力源泉。因为,教师只有在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的前提下,才能不断克服困难,耐心细致地去做工作影响学生,并将情感教育进行下去。

二、家长的民主教育

所谓民主教育是指在对学生理解、尊重基础上的既严格要求,又给予帮助指导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就要求家长主动去改变与子女的不平等的旧关系,及时与子女建立起他们十分向往的平等的新关系。只有在这种充满民主的气氛中,少年人才能信赖父母,愿意把父母合理的要求变为自己的内部需要。

(一)民主教育的作用

民主教育与情感教育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才要求家长对子女实施民主教育。因此,民主教育的作用与情感教育的作用一样都是巨大的。具体有:

1.便于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父母与子女之间有隔阂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于他们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对待事物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也不一样,因而造成他们之间产生隔阂。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若不改变已有作法,仍然是我说你听,我下命令你执行,那么,这种隔阂就会越来越深。相反,家长若采用民主教育的方法,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让子女参与家中的管理,在家中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创造与子女平等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机会,就容易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由此可见,这个过程就是缩小父母与子女心理距离、架起情感桥梁的过程。

2.便于父母与子女建立平等和谐的心理气氛。民主教育与专制教育不同,专制教育是父母以长者自居,滥用长者的权力,自己说了算,不管说得正确与否子女都得言听计从。而民主教育则不同,父母教育态度是友好的,不论是讲述问题还是批评子女都是说理式的,即使是对待子女的错误也不是一味训斥,更不是侮辱打骂,而是在亲切关怀的气氛中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在此情况下,就容易形成宽松、和谐的交流思想的气氛。

3.便于子女对父母吐露真情。在专制教育下,子女感到父母是不通情达理的,与他们是没有什么话可讲的。于是,他们向着父母的那一扇心灵之窗就紧紧地关闭了起来。因此,父母就失掉了一个了解子女的良好机会,对孩子的真实思想家长便一概不知。如此还怎样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呢?而民主教育型的家长,父母与子女处于平等友好的关系之中,他们不仅把父母当成了长者,而且视父母为朋友。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统统可以向父母倾诉吐露。这样,家长便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思想,准确地把握住孩子的思想脉搏,为父母更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4.便于子女接受父母的指导与帮助。专制型教育造成父母与子女感情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下,孩子不是想着如何接受父母的教育,而是想方设法寻找对付父母的良方,企图拒绝父母的帮助。民主型教育则形成父母与子女情感融洽和谐,这样,子女对父母就消除了戒心与对立情绪,变成对父母的无限信赖,亦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和指导,即使是批评意见,他们也会认真听取并努力改正。

(二)实施民主教育的必要性

家长对子女的正确教育方法必须是民主教育,这是因为:

1.少年人居于教育的困难期。少年人是指年龄在11~12岁至15~16岁之间的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偏激性,导致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与主流;感情上的冲动性导致感情用事,做事不计行为后果;与成人关系上的难融性导致不听话(尤其是父母的话,据研究表明,处在这个阶段上的孩子,其父母的威信在他们心目中降到最低点)。想摆脱成人的控制。此时,少年人自身也开始出现内心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反抗与屈从、自我分化与自我同一、闭锁性与求谅解、理智与情感、言与行、需要与满足、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等等的矛盾,使得少年人进入了一个不稳定、变化大的时期,成为人生中最难教育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家长就要适应少年人的变化,依据他们这时期的心理特点,改变自己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与技巧。若仍停留在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教育子女不仅不能奏效,而且会适得其反,产生负效应。

2.独立意识迅速发展。进入少年期后,他们的独立意识发展很快,表现为能独立地评价自己与别人。虽然少年人的独立意识有了发展,但仍不完善,比如在评价人时既不客观又不全面,像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父母与教师就是例证。基于上述情况,家长在对待少年人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尽量避免造成与他们的矛盾,减少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少年人还出现了‘成人感’,他们急切想摆脱成人的束缚,欲拥有成人的权力与地位,渴望得到成人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故他们对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十分敏感与计较,如果对他们稍有怠慢与不妥,他们就会感到委屈与气愤,这些都说明少年人的独立意识正在迅速发展。

3.反抗意识增强。随着少年人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继3岁时第一个反抗期之后又迎来了第二个反抗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少年人,对父母有一种本能的反抗心理。引起少年人反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第一,他们对儿童时代所形成的依附于成人的不平等关系不满。依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关系对儿童是合适的,但当他们进入少年期后,这种关系若不改变,他们对父母就表现出反抗情绪,产生不满,进而导致家庭的矛盾与冲突。这时家长必须改变与子女的旧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关系,掌握教育的主动权。第二,成人把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与行为规范强加于少年人,导致他们不满而反抗。成人与子女历来都存在着代沟现象,而当今的代沟现象更加严重。这是因为,现在的少年人是处在历史的新时期,由于改革步伐的加快、经济大潮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使得少年人的思想异常活跃,加之又接受了一些消极影响,这就加剧了与成年人的矛盾。而成年人往往以固有的观念、看法去要求少年人,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与反抗。第二,长者过于严厉的限制而导致少年人的不满。当今社会,“望子成龙”的家长居多,有的家长死守“不打不成材”、“高压下面出人才”的陈旧观念,对孩子管教严酷苛刻,在这种不近情理的管教中,肯定会引起少年人的不满,甚至公开与家长对抗。

综上所述,为了使少年人顺利度过教育的困难期,适应少年人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排解少年人的反抗心理,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民主教育。

三、少年人的自我教育

少年人的自我教育是指少年人把外部合理要求转化为自己内部需要的过程。它要求少年人要具有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即为自控能力。

(一)培养少年自控能力的依据

1.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影响少年人成长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却只有两大类,一类为外因,像家长的民主教育、教师的情感教育均属于此类。少年人自己对自己有无要求,他们对长者对他们的教育有无认识就属于内因。马列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外因为变化的条件,内因为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与家长的要求再合理,动机再好,也只有让孩子接受后才能起作用。因此,必须调动起少年人自身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提高他们接受成人要求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实现把外部要求向内部需要的转化,我们的许多学校、教师都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来抓,其道理也就在这里。

2.自我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提高认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学生自控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因为,自控能力是属于能力的范畴,它不仅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更有赖于实践活动才能形成。从学生自控能力形成的过程看,它是在经过教师循循善诱的教育与不断提出要求后,使他们认识得到提高,才去做符合老师要求、符合规范的事,经过不断地实践,才形成了较好的自控能力。可见,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培养起他们的良好行为,也才能形成他们的自控能力。

(二)培养自控能力的意义

自控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意志力,它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其内容十分广泛,像高尚的情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都是它的主要内容,这些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们在对人成才上所起的作用是不等值的,其中意志力是最主要的。因为它是非智力因素中的动力系统,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关键,其余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根据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在突出人才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并不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和自控性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这一研究及其他研究都充分说明,非智力因素是人成才的可靠保证。

综上所述,从以上三个方面去育人之所以是成功的,这是因为,育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单靠某一方面的作用是不够的,三个方面共同起作用,就把单一的分力变成了强大的合力,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其发挥出最佳的效应,因此,我们肯定它为有效的育人途径。

(说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陈安福主编的《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注释:

〔1〕张燮为李蔚霞著《少年教育研究》一书作的代序,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2页。

〔2〕李蔚霞:《少年教育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51页。

〔3〕〔4〕〔5〕〔6〕〔7〕转引自戴相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306、307页。

标签:;  ;  

论青少年教育的有效途径_情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