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张家花,王耀芳(通讯作者)

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张家花,王耀芳(通讯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7

摘要:目的:文章针对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周围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该院口腔科行种植体修复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种植体数目128颗,根据种植体周围是否有炎症分为健康种植体组(81颗)和炎症种植体组(47颗),把对侧同名天然健康牙作为对照组(62颗)。收集并称量龈沟液重量,进行牙周学检测,包括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的浓度,分析PLI、SBI、PD值与龈沟液中IL-6、IL-1β、TNF-α、MMP-8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炎症种植体组PLI、SBI、PD及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和对照组(P<0.05);健康种植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SBI、PLI、PD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炎与周围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密切相关,炎症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状态。

关键词:种植体周围炎;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炎症因子

引言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指发生在口腔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可逆炎症,其根本病因是种植体上的细菌微生物,即由于口腔卫生不良,造成种植体周围菌斑堆积,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黏膜的红肿、探诊出血甚至溢脓。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方法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口腔中心行种植义齿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共种植体128颗,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22~65岁,平均41岁;病程2~10年。以种植体周围是否发生炎症,分为健康种植体组(81颗)与炎症种植体组(47颗),把对侧相同名称的天然健康牙作为对照组(68颗)。

1.1.1纳入标准

实验前3个月内未进行抗生素、免疫制剂及非甾体类药物治疗;正常行使功能的情况下种植的义齿>3个月;无妊娠;种植义牙无咬合创伤;依从性良好,种植后进行口腔卫生的维护;身体健康且患者知情同意。

1.1.2诊断标准

①近中或远中龈沟出血指数(sulcusbleedingindex,SBI)≥1位点,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3mm,菌斑指数(plaqueindex,PLI)≥1;②形成中周袋;③X线显示种植体颈部出现骨吸收透影区;④种植体松动。符合其中1条即可诊断为种植体周围炎。

1.2采集和测量龈沟液

1.2.1滤纸条的制备

将Whatman3号滤纸裁剪成2mm×10mm滤纸条,经高温高压消毒后置于清洁微量离心管(Eppendorf,EP)中称重后待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采集龈沟液

去除菌斑擦干牙面后,将准备好的滤纸条插入种植体和天然牙的牙冠近中、远中颊侧和舌(鄂)侧龈沟中,遇阻力停止,60s后取出放入原始EP管中称重。计算龈沟液质量(龈沟液质量=采集龈沟液质量-滤纸条质量),按比重(1mg/μl)换算为体积(μl)。将EP管中加入200μlPBS后,震荡机震荡1h,低温离心后取上清于-80℃低温保存。

2结果

2.1种植体与健康牙周围龈沟液提取量

炎症种植体组、健康种植体组、对照组平均龈沟液含量分别为(9.36±5.34)、(3.28±1.13)和(3.25±1.07)μl,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00,P=0.012)。进一步两两比较经LSD-t检验,炎症种植体组龈沟液含量高于健康种植体组(P<0.05);炎症种植体组龈沟液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健康种植体组与对照组龈沟液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种植体与健康牙牙周检测

3组牙周检测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经LSD-t检验,炎症种植体组PLI、PD及SBI高于健康种植体组(P<0.05);炎症种植体组PLI、PD及SBI高于对照组(P<0.05);健康种植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种植体与健康牙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含量

3组炎症因子含量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经LSD-t检验,炎症种植体组IL-1β、IL-6、TNF-α及MMP-8含量高于健康种植体组(P<0.05);炎症种植体组IL-1β、IL-6、TNF-α及MMP-8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健康种植体组与对照组炎症因子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种植体的应用提高了常规义齿修复效果,患者修复后的口腔功能和美观,并且将治疗范围扩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然而种植体的成功率尚未达100%,其中,口腔内微生物感染及宿主反应引起的种植体周围炎极易导致种植体周围起支撑作用的骨组织功能丧失。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是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若能明确种植体周围炎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研究局部抗炎药物,就可以促进局部组织的恢复,对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具有重大意义。IL-1可由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分泌,影响炎症组织降解过程中的反应,作为主要的炎症因子,其水平增高表明存在炎症。人IL-1有2种类型:IL-1α和IL-1β,均为潜在致炎因子,作为破骨细胞激活因素的主要成分,其含量与种植体周围炎严重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在种植体周围炎的龈沟液中,存在IL-1β的表达,本研究中,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1β水平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和对照组,结合IL-1监测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的生物学作用,可以探索IL-1β作为评价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水平和炎症程度的标志物。TNF-α是牙周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破坏组织作用的主要炎症因子,促进炎症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其对组织的作用与IL-1有相似之处。IL-6作为促炎因子,可以刺激破骨细胞前体生长并促进其分化,加快牙槽骨的破坏和吸收,与IL-1具有协同作用。研究发现,IL-6的分泌水平跟种植体周围炎的活动期具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IL-1β、TNF-α、IL-6及MMP-8水平升高,牙周学诊断与炎症因子分泌水平呈正相关。表明炎症细胞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状态、炎症与否和炎症程度,同时,可以为临床对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参考文献:

[1]蒋宏.影响空腔种植修复的风险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4):28-29.

[2]陈曼玲,黎锐锋,吴冲.口腔护理行为对慢性牙周炎种植义齿修复后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6):17-20.

作者简介:张家花(1978-),本科学历,解放军153中心医院口腔科医生,毕业于新乡医学院。

通讯作者:王耀芳(1970-),本科学历,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口腔科副主任护师,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论文作者:张家花,王耀芳(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张家花,王耀芳(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