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寡头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兼论中国企业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条件_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兼论实现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市场论文,中国企业论文,技术创新论文,自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构筑怎样的产业市场结构,促进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实现,已成为现阶段中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市场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研究范式的创新

现有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从理论上说基本上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基础的。从研究方式上看,这些研究建立在静态分析基础上,是在对现实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作了很大简化和设定一系列前提假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结论的现实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有限。为克服现有研究的弊端,探寻现实中有利于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市场结构,必须在研究范式上进行创新。

(1)由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固有特质,其分析是建立在技术、制度等因素假定不变的前提下的。而现实技术创新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很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范式下揭示其变化过程和机理,必须转向动态分析。熊彼特正是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范式,基于动态的视角,才深刻地揭示出技术创新作为“创造性破坏”的本质和过程,并进而得出垄断性市场结构和大企业更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观点。要揭示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必须如植草益所指出的,对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观点所揭示的有关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的形成等进行更为动态的和内生的分析(植草益,2000)。

(2)由因果相关分析转向作用机理分析。分析市场结构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内含着对这一过程作用机理的分析。只有具体分析市场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的机理,才能揭示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形态。现有对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大量相关分析,多是通过选取某一行业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的某些具体指标数值(市场结构一般选择市场集中度)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集中度(或垄断性)高低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程度。实际上,市场集中度仅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一个因素,并且它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它要受企业规模、市场容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市场集中度与市场垄断程度虽然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但二者毕竟不是等同关系,其相关程度要受到行业的产品性质、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得出一个对各个行业都一致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对企业技术创新所做的大量博弈模型分析也是一种机理分析,但这种分析的重点放在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互动性和策略选择方面。这种分析对理解和把握企业创新行为之间的互动反应是必要的,但对揭示不同市场结构作用于技术创新的机理以及市场结构模式选择作用有限。况且,由于模型受制于特定的假定前提和一系列参数、变量,略微变动就可得出差异性较大的结论。

(3)由对市场结构的单层结构理解转向双层结构理解。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界定是在特定市场(指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市场)上企业所构成的市场关系,主要是垄断、竞争关系。根据这一界定将市场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实际上,这一界定秉承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固有传统,把不同规模的企业统统看成没有内部结构的“黑箱”。对于这一“黑箱”的分析又仅仅局限于投进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经过经营生产出产品,提供给市场消费。“在该模型中,除了市场外没有组织或制度”(诺思,1992)。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就归结为不同的市场垄断、竞争态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而忽视企业组织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对于企业组织的效率,新古典经济学仅把企业组织规模与形式的变化与为了获得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倾向联系在一起。钱德勒以描述性的方式考察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化过程,但缺少对这种组织创新及其扩散效应的更正规和更富逻辑性的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组织演进的效率性进行的分析侧重于其交易效率,而对其技术创新效应关注较少。现实中包括技术创新行为在内企业各种行为选择,不但受企业外部市场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受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产权制度安排等的作用。企业组织结构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从19世纪技术创新的典型模式是个体发明家和企业家,到20世纪后技术创新的主流模式变成与外界进行充分交流的企业内部研发部门,世界上主要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实际上都与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紧密相连。为此,有必要对市场结构含义加以拓展,使之包含企业内部组织的内容,并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外部垄断、竞争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分析。①

(4)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范式转向竞争与合作范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导致企业竞争模式、行为方式等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合作型竞争成为企业越来越普遍的行为方式选择(冯丽,李海舰,2003)。这种合作几乎包括了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研发创新等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企业集群、合作创新联盟等新型合作性企业组织形式大量出现,它们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分析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必须对这些合作型企业组织形态的技术创新效应进行分析。

二、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的技术创新效应与实现机理

立足于以上研究范式的转变与创新,结合现实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我们认为,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最有利于实现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既不是单纯的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也不是纯粹竞争或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而是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作共生的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有:①企业市场关系的寡占性。行业中存在着少数具有较大规模和技术创新实力的“龙头”大企业,它们在生产运营、技术创新和产品销售等方面,既形成较强的竞争关系,又在某些方面进行一定的合作。②企业协作关系的网络性。产业市场中,除了存在处于寡占地位的若干家大企业外,同时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营销产品,从而形成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或企业网络组织,如企业战略联盟、产业集群与合作创新组织等。③企业组织结构的复合型。寡占型市场上的大企业具有复杂的内部组织结构。通过科学的职能划分和流程再造,特别是借助于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这些大企业较好地兼顾了大企业组织与中小企业组织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

1.寡占型市场上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常规化与创新投入竞争

在现代西方国家寡占型市场上,寡占型企业研制新产品、发明新技术等创新行为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常规性而且是关键性的部分;同时,这些企业通过建立和设置相关的制度和组织安排,实现常规化技术创新。正如施穆克勒所指出的,技术发明曾被作为一种非常规化的经济行为,但现在它已日益成为商业企业的一种全天候的,并且持续的行为(Schmookler,1966)。这种技术创新过程的持续性和常规化,有利于不断积累创新资源,逐步提升创新成果的档次和水平,进而形成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熊彼特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技术创新已不再是企业家凭借其特殊的才能所能实现的活动。“(企业家创新)职能的重要性正在丧失,而且其重要性必定还会加速丧失……因为创新本身已降为日常事物了”(熊彼特,1942)。但寡占型企业的常规化创新行为并不意味着现实中所有企业的创新投资支出都相同,也不意味着各个企业只得到零超额利润。在现实创新竞争过程中,一些企业总会超过平均水平,而有的企业可能低于平均水平,由此导致两类企业利润率的差别。这种因创新投入差别引致的利润率差别成为驱使寡占企业竞相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内在动力。为此,寡占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过程可借助于保罗·斯威齐(Paul Sweezy)的折弯需求曲线模型加以说明(见图1)。

图1 寡占型企业研发投资竞争与标准确定

设某一寡占型行业有若干家实力相当、行为相互依赖的企业。若M企业发现其他各家企业在研发上每年支出a万美元,则它在研发上的支出将不会远低于这一水平。当然,它的研发投入也不会过多高于该水平,因为它会预料到其他企业也会追随它的行为。图1中的一条边际成本线和两条边际收益线(MRH和FMR)都是M研发投资的函数(为简单起见,MR线与MC线都用直线表示)。两条边际收益线表示了竞争对手两种可能的行为反应。若每次M企业提高其研发投入水平,其竞争对手也采取同样的做法,则M企业得到较低的边际收益线(FMR),这时M企业并不能因增加研发投入而领先其竞争对手。但如果M企业增加其研发支出时,其竞争对手们未能相应地提高它们的研发投入,这时M企业研发支出的MR水平会相应较高(MRH)。一般情况下,当寡占企业增加研发费用时,其竞争者会模仿它的行为,但却不会跟随该企业降低研发费用,由此将形成企业折弯的边际收益曲线CABMR。在当前的研发支出水平a上,点A与B之间有一段垂直的间断距离,原因是若行业中每个企业每年花费a万美元进行研发,M公司突然降低其研发水平,如降到了b点水平,则它自然会担心其竞争对手将不会跟随它削减研发支出而仍旧支出a万美元,由此M企业预料到这样做将会丢失很大一部分收益,并发现自己沿曲线MRH向后移动到点C。而当企业M决定增加其研发支出,使之高于a万美元时,这时其竞争对手也跟随它增加支出,由此它将沿着下面的FMR曲线移动。如果每一家企业都没有发现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创新机会,则行业中各寡占企业将维持大致相等的研发支出,从而形成一种相对均衡状态(MR线与MC线的交点E)。但这种均衡往往不会维持太长的时间。当其中某一家企业发现新的创新机会,增加研发投资并成功发明出一项新产品而其他企业尚未成功时,该企业的分段边际收益曲线将从MREMR上移到MR'E'MR,MC线与MR线的交点也由E点移到E'点。当行业中其他公司的研发投入也提高到该水平时行业的研发投入标准将由原来的a万美元增加到c万美元,并且这一投入水平存在一种只升不降的种棘轮效应。

在寡占行业,追求创新超额利润的动机驱使每一家企业都内在地具有超越行业研发标准水平的欲望。寡占型企业的这种竞争与其他方面竞争具有很大的不同。如广告投入的竞争,在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广告费用激增的情况下,首先破坏均衡的企业,很可能只得到比以前更少的利润,因而企业并不轻易增加过多的广告费用支出。但对于创新投入而言,当某个企业发现利润前景十分看好的项目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增加研发投资,并因此带动其他企业竞相增加研发投资。而首先获得研发成功的企业无疑会获得更多的收益。现实中的许多寡占型行业,往往经过一段时间后,某些企业就会发现新的创新投资机会,并由此导致行业创新投资跃升到一个更高的标准水平。至于新的投入标准水平是多少,则是由行业生产规模、资产和市场份额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

2.现代寡占型企业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

对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和技术创新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程序、控制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创新的可能性、创新项目的有效性以及新产品的开发速度等(D.Dougherty,2001)。现代寡占型大企业组织在技术创新方面既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大企业组织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大企业所具有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集权程序使其内部的协调变得相对容易,并易于做出合理化的投资决策,保持创新过程的统一和高效。但大公司复杂的组织机构也增加了公司的僵化和惰性。相比之下,规则程序相对简单的小企业组织在创新方面具有灵活性大、易于产生更多创新思想等优势。从逻辑上讲,如果寡占型大企业能够通过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职能分权和流程再造等,克服大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僵化和惰性,并体现出小企业创新灵活性及其他方面的优势,那么有关寡占型大企业组织不利于技术创新的说辞也就不再成立。事实上,现代许多大的寡占型企业正是这样做的。如通用电气、惠普等大公司都试图把它们的公司重新组成由小公司构成的业务群来保证它们能够获取整个公司的资源,同时又能保持小公司的简单性和灵活性。Tushman和O'Reilly基于既照顾到大多数公司保持现有产品线的效率和一致性,又有利于实现更多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并对技术的变革做出快速的反应等要求,提出一种灵活性企业创新组织(Tushman and O'Reilly,1996)。这种组织是由多种内部不一致的结构所构成的复杂组织形式,它同时实现了短期效率和长期创新的目的。这些公司把研发部门建得同机构内的其他部门完全不同。公司的制造和销售部门可以是高度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而其研发部门则是根据目标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激励机制。这样,在制造部门这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活动方面仍维持集权和较高程度的一致性,而同时把研发创新等活动分权化,使其具有小公司那样的灵活性和效率,从而既充分利用整个大企业组织充足的创新资源和创新优势,又充分发挥了小公司所拥有的精心选择项目和高效率进行创新的机制,从总体上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代寡占型企业组织调整和重组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根据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富柔性和弹性。借助于迅速发展和得到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近年来一种兼顾效率与柔性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模块化组织,在促进和实现大企业创新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优势。模块化是指一个系统的部件可以被分离和重组的程度。通过使产品模块化可以在特定输入组合的情况下,大大增加可能配置的种类。克莱斯勒公司通过把所有的新车型建立在一系列标准化平台上,成为汽车行业内最快的新产品开发者之一,并同时使新产品开发成本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产品设计中的模块化则是通过确定界面标准规格来实现的。它使得在给定输入组合的情况下实现一系列的终端产品,因而使公司在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同时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性能成本比。另外,由于模块化使得在升级一个组件的时候不需要改变其他组件,从而使公司及用户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情况下升级其产品。

企业不但有产品的模块化,还可以进行组织结构的模块化。在这种模块化中,开发和生产活动并不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协调是通过遵守共同的目标和标准来实现的。倘若每个开发团队都接受一个共同的开发计划和界面标准,它们开发的组件就能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而不需要这些小组紧密地协作。这样,标准界面在所有的开发和生产部门中就提供了一种“嵌入式合作”,使得一个产品的部件可以由一个公司内部高度自主的部门来分别生产,甚至可以由其他公司来完成。由此,公司就可以有更大的研发柔性和更多的产品配置,如公司可以围绕与自己核心能力相关的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并把其他活动外包或与其他厂商形成联盟,而把公司的活动集中在自己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从而开发出更多对用户有吸引力的高性能产品,同时降低了创新管理的复杂性,节省大量创新管理费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这种松散连接的组织结构在完成技术创新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跨国公司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寡占型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寡占型企业的跨国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将其研发活动向全球扩张,以利用国外市场提供的多元化创新信息、创新资源和多元化的产品需求。跨国公司通过组织结构调整,特别是采用分权型研发组织,把技术创新(或其他核心能力)放到全球多个市场中进行应用,以快速而充分地吸收各地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并使创新活动更好地适应各地市场的需求。

3.寡占型企业主导下的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

在现代寡占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竞争只是其行为选择的一个方面,相互之间的创新合作与创新成果的交流和共享也是其经常采取的重要行为方式。这种合作创新是通过以大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网络组织和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的。企业网络组织包括多种形式,如企业集群、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供应链、企业系列制和企业外包等,这里仅以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效应为例来说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通过内部交易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综合构成的复杂企业网络组织,营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提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并形成了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有效渠道。它使创新知识(尤其是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的缄默化知识)、信息与人才在集群企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之同时兼具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某些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两种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不利影响。

从企业集群类型上看,相对于单纯由中小企业结成的产业集群,由大企业作为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表现出更强的技术创新效应。正如有的学者所证明的,在企业规模均衡分布、既没有特别大型的企业也没有规模较小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中,如果缺乏有效的专利制度保护和技术转让制度,自主技术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均衡稳定战略,而只是一种偶发性的行为战略“变异”。但一个产业集群如果存在一个规模占优的核心企业,并形成以核心企业为领头企业,其他许多中小企业为追随企业的非对称结构,那么核心企业选择技术创新,其他中小企业选择技术模仿与跟进,就成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均衡稳定战略(李永刚,2004)。我国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效应说明了这一点。目前在我国,基本形成了三类产业集群:一是几个大型企业组成的寡占式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目前数量还较少,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大型家电等少数几个行业。但这类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机较为强烈,创新能力也较强。如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康佳、科龙、美的、格兰仕等一批家电制造企业,每年的技术创新投入费用高达十几亿元。二是以大企业为核心、大量中小企业协同配套的轮轴式产业集群,如温州乐清的电器产业集群,就是以正泰、德力西为核心企业,另有2000多家中小关联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通常是由居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承担的。三是无核心企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群企业数量较多、生产经营规模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这类产业集群数量较多,相对不足的技术创新能力反过来限制了这类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说,产业集群对大企业的创新激励明显高于中小企业,由大型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的创新倾向明显高于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或产业网络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

企业网络的技术创新效应还表现在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联盟。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最大的15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90%的公司与其他厂商结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其中R&D联盟已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技术来源,对这种企业合作创新联盟的技术创新效益及社会福利影响,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合作创新行为越来越普遍,合作创新组织越来越多。这与技术创新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创新技术的产业融合性越来越强、创新技术的外溢效应越来越明显,以及政府对合作创新行为的态度转变等有关。

三、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

1.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中国工业企业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最有效市场结构

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现阶段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关键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手段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对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建议和措施,如增加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等。应当说以上措施都是必要的,但要使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当作一个常规化、持续性的行为过程,那么企业内在强烈的创新动机、充足的创新实力和有效的创新实现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以上条件的形成有赖于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在我国.寡占型市场主要是指那些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具体包括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以及一些基础性产业,如金融业、通信业等。同时,还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形成一批优势产业,使生产资源逐步向这些产业相对集中,形成寡占型市场结构。目前,我国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的产业,如纺织玩具、手表、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等,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寡占型市场结构不是单独由若干家大企业所支配的市场结构,而是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通过各种经济、技术联系形成的协作型或网络型市场结构,它兼具竞争性与合作性的双重特征。寡占型大企业是这种网络型市场结构的基本“骨架”,强烈的技术创新动机和充足的技术创新实力是实现这种市场结构技术创新效应的保证。

2.进一步发展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的主体“骨架”

大企业作为现代技术创新的主导性力量,对实现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大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优势已初步显现出来(戚聿东,2004;魏后凯,2002;杜传忠,2003)。进一步发展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提高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集中度偏低。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与资产总额分别只相当于2005年世界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8.4%、7.0%和6.0%。并且,世界500强的排头企业都是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而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垄断行业的企业仍占主导地位②。尽管这些国有垄断企业营业收入较高,但往往不是凭借效率、技术创新能力而取得的,很大程度上是行业垄断经营的结果。这些大企业长期享受国家在资金、资源、法律、政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惠,外部竞争压力较小,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足。

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必须大力发展壮大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它们不只是规模大,更主要的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这样的大企业才是实现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主导性力量。③发展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除了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国有大企业的竞争力外,还应大力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数量逐年增加的中国民营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资产利润率是国有企业的4倍,资产周转率是国有企业的5倍。民营企业是我国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应通过体制改革,破除各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打破行政垄断,规范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壮大。

3.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具有较高内部运行效率的企业组织结构是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扩张和发展更多地是靠外在力量,而不是靠内部高效的组织结构调整和协调来完成的。无论是企业规模的扩大还是市场份额的提高,甚至于企业技术创新,往往是靠质量、价格或规模获得的比较优势,而不是依靠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流程再造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在目前的企业扩张中,简单复制、盲目扩张现象较严重,扩张的短期功利性明显,企业相应的组织优化、管理能力提高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等没有及时跟上,致使一些企业规模刚得到扩张,即患上所谓“大企业病”,表现为企业内部机构臃肿;部门之间业务范围交叉,权责不清;部门之间信息流通迟滞,协调困难,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低下,技术创新水平不高。

发挥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效应,必须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使企业规模扩张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全球500强公司的成长过程,都是建立在企业组织不断调整优化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基础上的。我国现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着眼点应从企业职能设置和权利分配出发,进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职能重新划分。特别是要改变企业组织普遍存在的“两头(开发和销售)小、中间(生产)大”的“橄榄型”模式,这种组织结构庞大臃肿,不利于对外界市场变化作出灵活反应。企业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剔除形不成竞争优势的一般业务。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两头(开发和销售)大、中间(生产)小”的“哑铃型”组织结构。

4.加强企业协作,发展企业网络和合作创新

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网络化发展,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我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长期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弊端,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各职能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导致物流、信息流阻滞,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构筑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必须加强大中小企业间的协作,同时大力发展合资经营、连锁经营、业务外包、战略联盟、虚拟企业和供应链联盟等新型网络型企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此,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专注于价值链上的某一区域,做专做精做强,通过与国内其他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合作,嵌入全球生产体系,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单纯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是不足取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设置生产体系以及向当地企业链条转移技术, 目的只是为了延长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保证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营效率,以赚取更大的利润。其转移技术的底线是不损害其技术垄断地位,其所转移的技术一般都是成熟性技术而不会是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恰恰是这种核心技术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即使处在产业链条的较核心地位,也许能够获得一时较高的产业附加值,但未必能获得有利于实现本国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核心技术。要取得这种技术,只能依靠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结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联盟,进行合作创新,不断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注释:

①这样一种对市场结构的拓展,并未超越产业组织分析的“界域”。在科斯看来,他的企业组织理论就是产业组织理论(科斯,1994)。当代产业组织研究权威泰勒尔也指出:“企业研究是市场分析的开端”。“企业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产业组织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泰勒尔,1998)。

②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在前10位的几乎全是国有垄断型大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高达72%。

③2004年,宝钢和上汽两家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性行业的制造业企业首次跻身全球500强,以及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而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标志着中国竞争性行业开始产生世界级的大企业。

标签:;  ;  ;  ;  ;  ;  ;  ;  

网络寡头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兼论中国企业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条件_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