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生产力理论”述评_社会关系论文

“泛生产力理论”述评_社会关系论文

评“泛生产力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邓小平同志重申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并进而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之后,逐渐出现了一种“搭顺车”的现象,一系列的“××是生产力”的命题纷纷提了出来。诸如“教育是生产力”、“图书馆是生产力”、“社会科学是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是生产力”、“文化是生产力”、“道德是生产力”,等等,等等。这种生产力的泛化,或曰“泛生产力论”,是很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理论现象。

“泛生产力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一、“泛生产力论”动摇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基础

我们以“道德生产力论”为例来看一看“泛生产力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论证方式。“道德生产力论”者论证说:第一,人的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道德素质则是人的诸多素质中的基础性素质和核心素质。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意义,明确并确立崇高生存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人才能树立一种进取精神,才有可能以创造性劳动去改造、发展和充分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第二,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人与物的关系的协调。物是归人所有,并被人掌握的,因此,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权益关系、地位关系的协调。故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伦理道德关系。“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与否直接制约着人对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认识、改造发展等,因此,我们可以结论,道德是生产力,而且是‘动力’生产力”。[①a]把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伦理道德关系,把道德等主观精神性的东西说成是生产力,其要害就是把生产力这个物质力量精神化了,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

马克思把劳动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从而在劳动发展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历史发展的锁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②a]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二个历史活动。与此同时,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这三者同时存在着,并且从古至今一直发生着作用。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口的生产再生产决定着社会状况,构成历史的基础。历史首先是生产的历史。“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个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①b]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关系。如果脱离自然科学、工业和生活本身,脱离生产,片面夸大思想意识的作用,就无法认识人类历史。针对鲍威尔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②b]

现实的人类劳动能力,具体地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生产活动是由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物质过程。生产力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是生产过程诸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生产力就是作为劳动者的人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一种物质力量。正是这种物质力量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③b]“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④b]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所作的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表述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⑤b]

生产力是生产要素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结合在一起所发挥出来的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要素由人与物两个方面构成。人有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但是马克思指出:“人本身单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来看,也是自然对象,是物,不过是活的有意识的物,而劳动本身则是这种力的物质表现”,[⑥b]“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⑦b]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有机综合体的形成,极大地增强了与自然相对立的人自身的自然力。而道德观念、思想觉悟、观念知识等“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当它们一经“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运用于生产过程,就转化为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表现为使用生产工具的操作技能和加工劳动对象的工艺方法,表现为劳动的干劲,物化于新的物质产品中。如果忽略了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实现思想”或“思想的物化”过程,把凡是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道德观念、政治思想等精神因素直接等同于生产力,那就把生产力这个物质力量精神化了,从而动摇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

二、“泛生产力论”否定了历史辩证法的社会动力系统论

“泛生产力论”者实际上是以是否对生产和经济有促进或推动作用做为判断是不是生产力的标准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判断的话,那就必然会得出几乎全部社会结构的一切因素都是生产力的结论。因为社会结构的任何因素都是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或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的,即使是远离生产和经济的哲学和宗教有时也会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只要看一看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如何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讨论如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不会对此有所怀疑了。然而根本这样的标准大大地泛化了的生产力概念,既取消了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也取消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实际上也就否定了社会结构本身。因为一切都是生产力,单一的要素是不可能形成什么结构的。“泛生产力论”者之所以要用是否对生产或经济有促进作用的标准将本来不属于生产力范畴的东西说成是生产力,实际上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辩证法关于社会动力的系统论观点。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社会的整体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不发展,社会的其它领域的发展就缺少物质前提。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不等于社会整体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不等于全部因素。社会的健康运行有赖于相对独立的社会各领域各部门的彼此联系、相互协调、良性互动,而不能只靠生产和经济的单一因素做保证。从社会发展的动因的角度看,生产力是决定因素;但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社会的各个子系统是耦合关系,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时,又不能忽视社会整体系统的协调发展。否则不但社会不能得到良性运行,就是生产力自身也会由于离开相关社会因素的解决而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而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当成生产力来对待和处理是无济于事的。

三、“泛生产力论”颠倒了物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从物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把教育、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文化道德观念等当作生产力,实际上并不是抬高了它们的地位,而是贬低了它们的重要性。而其要害是把发展生产力这个手段性活动当做了最终目的,以物的发展取代了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文化等的社会功能是无法用生产力范畴来概括的。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有着传承社会文化、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陶冶人的道德情操、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功能。这决不是生产力所能加以涵盖的。即使是单纯对生产力来说,教育也是起着生产力“母鸡”的功能的。教育使人接受已有的生产知识并进而创造新的生产知识。教育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于现代化大生产的合格的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实际上是在生产着生产力。

道德是一定社会文化的理想象征和精神内核。道德以其强烈的主体性,体现了人的价值追求。道德理想是人类最内在的目的性显露,因而是目的王国本身。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或社会实践创造自身、显露自身、规定自身,进而又以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追求而创造理想自身,显示出超乎“一般人性”的特殊价值追求,规定自我的价值人生和人格理想,最终将人生导向理想化超越有限现实的境界,达到人的本质的深刻性实现。这功能岂是生产力所能蕴涵了得呢?

四、“泛生产力论”必然会导致泛经济化、泛市场化

“泛生产力论”在实践上的危害突出地表现在它可以导致泛经济化、泛市场化。如前所说,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作用和运行机制,它们相对独立、彼此联系、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有意无意地破坏了这个大系统各领域各部门的协调互动机制,整个社会有机体就会陷入病态而难以健康运行。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直接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社会组织属于经济领域的各个部门,其具体组织形式是各类企业。而与教育、文化、政治等相联系的社会组织却是与经济企业有着不同价值判断准则的社会事业单位。市场机制会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迅速地提高生产力。然而,如果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事业单位,那就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紊乱。因为企业有企业之道,事业有事业之规。企业是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少社会事业单位的效益评判准则往往同经济准则是相矛盾的。就是说它们是花钱办事的,而不是经营赚钱的。这些特殊领域的存在,是社会经济领域高效益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

按照“泛生产力论”的观点,自然会把市场机制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是说“教育是生产力”吗?那就把教育推向市场!于是教师被迫去搞“创收”,学校乱收费屡禁不止。不是说“图书馆是生产力”吗?那就对图书馆“断奶”、“断皇粮”!于是迫使图书馆不得不搞有偿服务、出租场地设备。把本不属于生产力的东西说成是生产力,把本不能由市场机制调节的部门推向市场,就很可能把这些部门推向绝路。有人论证必须将市场机制引入图书馆时说,如果图书馆不引入市场机制,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挤垮。而我则认为恰恰相反,如果图书馆受市场机制支配,就必然会被市场无情地挤垮。这正如让鸡跟鸭子一起下水搞游泳比赛鸡会丧命是必然的一样。人文社会科学如果作为生产力被推向市场其命运决不会更好。

有人说市场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所有的社会组织终将被卷入到市场大潮之中。在大变革的时代,没有封闭于市场之外的“市”外桃源。而我倒是认为,人类社会要健康地发展,必须自觉地防止市场的无孔不入的渗透。一些社会组织如政党、政府、军队、法院,一些社会领域如教育、基础科学研究、道德建设等绝对不能被卷入到市场大潮中去。在大变革的时代,必须得留有“市”外桃源。正是这些“市”外桃源的存在提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迅速提高的必要条件,提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应有空间。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生产力泛化的理论倾向应该予以纠正。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本刊收到稿件时间:1996.10.17。

注释:

[①a]王小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分析》,见《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六期

[②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页。

[①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

[②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2页。

[③b][④b]《列宁选集》第1卷第88、8页。

[⑤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⑥b][⑦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8—229、201—202页。

标签:;  ;  ;  ;  

“泛生产力理论”述评_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