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古、奇、美、新优势的旅游农业之路--对随州市旅游农业发展的思考_农业论文

走古、奇、美、新优势的旅游农业之路--对随州市旅游农业发展的思考_农业论文

扬“古、奇、美、新”优势走旅游农业之路——随州市发展旅游农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随州市论文,农业论文,旅游论文,之路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为依托,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型产业。利用农业和农村特色开发建设旅游农业,不仅是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拓宽了旅游业的发展领域,从而形成一种“农游合一”型高效产业。随州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稳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旅游农业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我市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立足现有优势,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旅游农业。

一、发展旅游农业的可行性

(一)旅游资源独特。随州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光辉的现代文明。人们用“古、奇、美、新”四字来赞美随州。以炎帝神农故里而称“古”。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烈山,他植五谷、驯畜禽、尝百草、创编织、兴贸易,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以古乐编钟而称“奇”。1978年在城西擂鼓墩发掘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大批稀世珍宝,尤其是大型成套系列编钟,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观。以大洪山国家级名胜风景区而称“美”。大洪山,风光秀丽,景观奇特,植被甚佳,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以新兴发展城市而称“新”。随州1979年由国务院批准建市,1989年省政府批准随州中等城市发展规划,1995年国务院公布随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把旅游景点建设与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旅游农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自然资源丰富。一是面积大、地貌好。全市版图面积6989平方公里,为全省县市级版图面积之冠。其中:山地占48.6%, 丘陵占41.9%,平原占9.5%。融南方山水的清秀和北国风光的雄壮于一体。二是水资源丰富。随州年降水量为1000—1500毫米。境内陨水、均水、漂水、搓水、厥水五大水系纵横。全市大、中、小型水库50 余座,堰塘10余口,有效储水30亿立方米。三是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又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的黄金地带,气候南北兼优,给农作物生产提供了优越的光、温、水条件,不仅能够发展具有随州地方特色的农业区域经济,而且具有南北特色的自然经济也能在随州延续和发展。

(三)农业综合实力雄厚。农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先后被国家列为商品粮、优质大米、优质小麦、优质棉、优质茶、菜牛、瘦肉型猪、优质蜂蜜、食用菌等生产基地;粮食生产、棉花生产、乡镇企业、秸秆养牛、农业区划、农村能源、水利建设、农经管理等进入全国先进行业。随州粮棉油生产优势常盛不衰,亩产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粮食单产达到1081公斤,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吨粮市”。全市有多种经营基地175万亩,初步建成了总长600公里的12条绿色经济带,形成了随南茶叶、菇耳林、优势小麦;随中蔬菜、水果、优质棉花;随北优质花生、优质大米、洛阳银杏、板栗、三里岗香菇、唐镇大枣、新城苹果、双河油桃等大批名优特产品。其中:香菇产量为全国之冠;银杏产量占全省的60%,居全国第六位;板栗产量居全省第二位;茶叶、中药材等闻名海内外。生态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已初步建成了涵盖27个乡镇、401村、约290万亩的八条林业绿色通道以及40余万亩的森林公园雏形,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四)区位优势好。随州位于汉水以东,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三角地带的中心腹地,东接武汉、西承襄樊、南连荆沙、北达信阳,与鄂豫两省的五地市、八县市接壤,自古为“荆豫要冲”、“鄂北重镇”。随州既是全省在这一地区的轴心城市,又是特大城市武汉向鄂北辐射的重要接力站,还是鄂豫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联结点和交汇处。汉丹铁路纵贯其中,国家“九五”计划重点工程的宁(南京)西(西安)铁路线将在随州接轨,312、316国道贯通东西。

二、建设旅游农业的基本构想

发展旅游农业的目标:以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农、林、花、果、牧、渔及名、特、优、新品种和最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建立寓生产、加工、科研、观赏、娱乐、文化、商贸、度假、品尝、健身等诸功能于一体的规模农业旅游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发展旅游农业的区域规划,即建设炎帝神农故里旅游区、随州城名胜区、大洪山风景区、桐柏山特产区、九口堰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

(一)炎帝神农故里旅游区。以炎帝神农诞生地厉山镇为中心,以再现炎帝神农历史功绩为主题,以农科教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相结合为目标,建设成寓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观赏、娱乐、文化、技术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一是以“植五谷”为背景,发展具有现代高水平的“一优两高”农业。以316国道为走向,建立3万亩带状型神农李走廊、5万亩“金黄密枣”基地和1万亩可供游猎的生态林基地;沿厉(山)一封(江)公路,建立10公里葡萄走廊。二是以“驯畜禽”为背景,大力发展具有神农特色的养殖业。以封江水库为依托,发展野生动物、珍稀动物,建设“湖上动物园”,兴办具有百种兽(禽)、10万头(只)规模的特种养殖基地;以厉山宇宙养殖专业村为依托,建立千万只商品鸡养殖基地;利用荒滩,建立2000亩集养殖、观赏、娱乐于一体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基地。三是以“尝百草”为背景,建立集观光、品尝、医药等价值于一体的占地100亩的神农百草园。四是以“创编织”为背景,大力发展具有神农特色的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即建设1000万只肉鸡分割加工生产线、百万只养鸭生产线、5万亩“金黄蜜枣”加工生产线、3万亩水果、果脯加工生产线、5000 亩蔬菜脱水生产线、30万吨饲料生产线。五是以“兴贸易”和“日中为市”为背景,兴建占地100亩的交易市场。六是以纪念炎帝神农为目的,建立占地1000 平方米的炎帝农耕文化游览馆。

(二)随州城名胜区。以城(郊)区为中心,依托名胜景观,发展特色农业,建立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的城郊型旅游农业区。一是以擂鼓墩古文化游览区为中心,建立5万亩优势、高产、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二是以白云湖自然风景区为龙头,以城区为重点,发展5000亩集养殖、加工、商贸、划船、游泳、垂钓、品尝于一体的白云湖水产品养殖基地。三是以白云山、随城山公园为载体,以自然、休闲为特色,建立6 万亩集生态林区、鸟区、狩猎区、气功疗养区为一体的森林公园。四是采用园田化种植、模式化栽培、机械化操作、科学化管理,建立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培训咨询服务于一体的5000亩杂交稻制种、20 万亩粮食、10万亩棉花高产、优质、高效良种繁育基地。五是建设10万吨与“菜篮子”工程相配套的蔬菜脱水、保鲜、加工流水生产线。

(三)大洪山风景区。以大洪山旅游景观为依托,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名特优产品开发为重点,建立较大规模的随南特色农业带。一是以柳林镇为起点,途经三里岗、长岗、洪山,建立40公里板栗带;二是以洪山镇为重点,建立5万亩富硒茶基地;三是以三里岗为中心,扩大生产加工规模,建成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培植菇耳林100万亩,发展袋料香菇100万袋;建立菌种产业,形成供应体系; 在普及香菇烘烤脱水加工、提高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开展香菇的精加工;四是繁荣流通产业,建立华中南最大的香菇、茶叶、板栗等农产品交易市场。配套市场设施,提供科研、娱乐、信托、运输、保险等全程服务;五是开发原始森林,建立珍稀植物区和名木花草展览馆。

(四)桐柏山特产区。以桐柏山旅游景观为依托,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名特优产品开发为重点,建设随北特色农业带。一是按照区域特色,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培训、观赏于一体的各类特色农业基地。以新城镇为起点,途经万和、吴山、淮河,发展1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以吴山为中心,建立10万头牛、20万只羊养殖基地;以草店车云山为中心,发展万亩优质茶基地;以淮河镇为中心,发展万亩无虫害板栗基地;二是以七尖峰生态林业为依托,建立狩猎区、动物表演场和骑牛骑马旅游区。

(五)九口堰旅游区。以革命纪念地——九口堰为中心,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建设以银杏为重点的集科研、加工、销售、观赏、娱乐于一体的“金色走廊”,在这一“金色走廊”里,建设50公里银杏基地及其科研、系列产品加工、销售中心。

三、发展旅游农业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对项目工程实行领导负责制,市成立旅游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和技术专班。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处理有关开发事宜,技术专班负责规划、设计、施工、运作。在旅游项目开发上,要依据财力,按照旅游市场发育的渐进性,遵循“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重点建设炎帝神农故里旅游区,随州城名胜区和大洪山风景区,然后再建设桐柏山特产区和九口堰旅游区。

(二)实行优惠政策,健全资金筹投体系。要实现旅游农业开发和建设规划,必须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政策上,要在土地征用、交通、通讯、水电、税收、投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投入上,要动员并鼓励社会各方面全方位筹集资金来增加投入。就财政来讲,一是要努力提高旅游农业开发投入的总量和增量,市、乡财政要保证支农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正常支出增长幅度,各级财政机动财力大部分要用于旅游农业项目建设。同时,要加强农业国有资产营运管理,使农业国有资产反复增值,依靠盘活投入存量来增加投入增量。二是要积极引导,调动集体和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农户是农业项目和产品生产投入的主体,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农民依靠自身积累走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可建立农村投资合作基金,坚持“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对一些重点项目和工程,采取财政贴息办法,诱导农民组织资金投入,还可支持发展股份制,增强自我发展功能。三是搞好财政周转金周转增值、强化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市场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一是要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农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疏通流通渠道,为农民走向市场创造宽松环境。二是要解决好项目建设缺技术、人才的问题,通过与科技单位开展经济技术协作联合,建立一批与旅游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和旅游景点,对农副产品迅速加工转化增值。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抓好基础性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运输和销售。要结合旅游区特点,完善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各方面的优质服务。

标签:;  ;  ;  ;  ;  ;  ;  

走古、奇、美、新优势的旅游农业之路--对随州市旅游农业发展的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