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居民消费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6(2010)04-0053-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保持了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中国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08年的35.3%,下降了13.5个百分点[1]。因而研究如何促进中国目前居民消费率的增长,对于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现有研究主要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预期不确定和消费环境不完善等方面分析制约中国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而对于流通业发展能否促进和能在多大限度上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不多,关于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更少。本文在阐释流通与消费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1990年-2008年中国东中西部各省份有关居民消费增长水平和流通业发展的数据,采用Panel Data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以此检验结果为基础的Panel Data模型,对中国的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流通与消费相互作用的机理及文献回顾
对流通问题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宏观视角的研究关注全社会的商品如何完成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微观视角的研究关注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商品从供应地到使用地的转移。西方学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在英语中表示为“distribution’。本文从宏观视角对流通进行研究,因而文献回顾中没有涉及相应的外文文献。
(一)流通与消费相互作用的机理
早在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即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流通既影响消费,又受消费影响。
流通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流通影响消费的最终实现及实现程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实现必须通过流通,没有流通作为中介和纽带,产品就无法进入市场,因此也无法满足消费者需要。另一方面,流通组织得好,消费者才能方便快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的消费品,使消费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2)流通的数量、规模和结构影响消费水平、规模及结构。一般而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都取决于流通的数量、速度和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充足和流通畅通可以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规模的扩大。(3)流通引导和调节消费。流通对消费的引导主要表现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如流通部门可将生产方开发新产品的时机、数量和种类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可促使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改变消费购买方向,调节消费者需求,从而促进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调整。
消费对流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消费是流通存在的前提。流通本身不是目的,消费才是生产和流通的最终目的。(2)消费数量、水平、结构和深度影响流通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消费者人数越多,消费数量越大,就越能刺激和推动流通规模的扩大;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会影响流通组织和流通结构的变化(如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消费文明程度的提高等),促使流通业采取新的组织形式,发展新的零售业态,增加流通人员和流通机构,改善流通技术手段和流通设施等。(3)消费还可通过其对生产和分配的作用间接地影响商品流通。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短缺,供不应求,生产出来的产品销路通畅,因而消费对流通缺乏足够的制约和引导能力;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过于求,卖方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此时消费者占据有利地位,具有更大的消费选择权,消费对流通的作用就能发挥出来。为了在竞争中获胜,生产者不得不在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从而引起流通领域内部发生变化(纪宝成,1993)[3]。
(二)文献回顾
1.流通业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
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缩短了生产和流通时间,提升了生产和流通的效率。如果流通业发展落后,即使企业生产能力再强,产品质量再好,企业产品也难以顺利进入消费领域,从而难以实现产品的价值(马从辉、楚金桥,2009)[4]。贺珍瑞(2007)[5]认为农村消费需求与农村流通体系存在较强相关性,农村流通体系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赵萍(2007)[6]对流通体制如何促进消费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中国流通体制和促进消费的建议。马龙龙(2009)[7]认为中国必须构筑一个竞争有序和高效通畅的高层次“流通平台”,以充分发挥流通启动消费的作用。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现代流通(上海)国际论坛上,黄国雄教授指出“要发挥商业在促进内需、扩大消费中的基础性作用”,任兴洲提出“商业流通业态创新能培育和引导新的消费需求增长”等观点。王微(2006)[8]认为“城市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是实现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途径”。在2007年第五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提出“零售业促进消费大有可为”。王新利(2006)[9]等对2003年中国31个省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除了收入因素影响中国农村消费增长,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增长也具有较大影响。同时,他们还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不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民利益、农民消费和消费方式的影响。胡愈(2007)[10]运用200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对农村现代物流和农村消费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王新利类似的结论。可见,虽然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都认为流通业的发展能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2.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流通业发展的研究
关于居民消费促进流通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王惠(2000)[11]认为,消费无论是对商品流通的历史演进还是对新兴商业业态的崛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居民消费增长的速度及其效率也会反作用于流通业的发展,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会引致流通业业态方式的创新。湖州市统计局的研究人员在对湖州市居民消费和流通业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湖州市居民消费增长能够促进当地流通业发展”[12]。冉净斐(2008)[13]选用1998年-2005年的数据,建立流通和消费增长的线性模型,运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当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加1%,会引起当期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分别增加0.80%、0.87%、0.85%和0.80%。
关于流通与消费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王新利和胡愈的相关成果颇具借鉴意义,但他们以农村从事批零贸易及餐饮业的人数作为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状况的指标有些欠妥,其以一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来分析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民消费的影响水平和影响程度也值得商榷。因为现实经济中所涉及的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而非平稳序列往往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因此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该文似乎没有进行相应的平稳性检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居民消费水平和流通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仅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可能会忽略不同截面个体的影响,进而导致模型估计出现系统性偏误。若改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则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张连刚、李兴蓉,2010)[14]。冉净斐运用VAR模型分析流通业发展和消费增长关系的思路值得借鉴,但其在文中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商品流通业发展的指标和以居民消费支出额作为消费增长的指标,对流通业发展和消费增长二者关系进行分析也值得商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消费支出两个指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居民消费支出。因此,运用上述指标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似乎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目前,尚无学者就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发展关系进行基于面板数据视角的实证分析。本文将以1990年-2008年中国东中西部各省份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论证中国东中西部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发展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因果关系,以期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计量方法、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一)计量方法
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为分析中国区域间的流通业和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差异情况,本文按照地理位置与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差别划分为东中西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西部地区包括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①。本文选取1990年-2008年28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最终消费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两大部分。根据房爱卿(2006)[19]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的增长慢于政府消费的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相关部门的决策者更为关注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研究居民消费增长的问题,用经过处理后的居民消费支出指标来反映居民消费增长水平。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基本来自1989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②。为了消除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支出数据的影响,本文以1990年为基期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③。
目前中国关于流通业的定义较多,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流通业和居民消费增长的关系,而流通业中的物流部分的很大一部分数据来自生产资料运输,与居民消费没有直接关系,再加上也无法将物流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数据分离开来,因此本文选择批发业、零售业及住宿餐饮业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流通业发展的指标。本文反映流通业发展的数据主要来自1989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批发业、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数据④。为了使所有数据都折算为不变价格,本文以1990年为基期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数据采用许宪春(2004)[20]的单缩法进行平减。
三、模型检验与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本文首先对居民消费支出和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数据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并分别记为LNRCE和LNCID。为了避免因为检验方法本身局限性而影响单位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同时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m-Pesaran-skin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五种检验方法。在检验结果中检验类型(test type)选择常用默认的Summary形式,以便对各种检验(Hadri检验除外)结果有一个全面了解。检验结果见表1。
表1表明,原始的LNRCE数据无论在1%、5%还是10%的置信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该序列存在单位根。东部地区原始的LNCID数据虽然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但仍然有两个检验不能拒绝原假设,中西部地区原始的LNCID数据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认为LNCID数据存在单位根。经过一阶差分后的LNRCE数据和LNCID数据在1%的置信水平下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这些序列不再存在单位根,可以做进一步检验。
(二)面板数据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经过一阶差分后的LNRCE数据和LNCID数据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根据Hurlin和Venet(2001)提出的面板数据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本文对两个差分序列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显示,从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看,无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至少在10%的水平下都能拒绝原假设(其中中部地区能在1%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流通业发展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所有结论对不同的滞后阶数都成立,因果关系比较稳定。从居民消费增长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看,东部地区只在一阶差分形式1%的显著水平下能够拒绝原假设,在其他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可以判断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增长不是流通业发展的原因;西部地区在三个显著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增长不是流通业发展的原因;然而中部地区在三个显著水平下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中部地区居民消费增长是流通业发展的原因,从而得出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互为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流通业的发展要受到城市化水平、流通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政府对当地流通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地区信息化技术水平、外资零售巨头进入多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中部地区,无论是零售业态的种类及其规模,还是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随着中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强,该地区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必将推动流通业的发展,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居民消费需求。在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该地区新型业态和连锁经营的发展,外资零售巨头的不断进入使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也推动了流通业的发展,相形之下,其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对流通业发展的引致性作用不够明显。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流通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信息化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使流通业无法适应居民消费增长,这些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流通业的发展,使居民消费对该地区流通业发展的作用难以凸显。
(三)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选择与分析
1.判断Panel Data模型的类型。首先计算出S值和F值(见表3),然后利用F统计量值与临界值比较后进行选择。
从表3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假设2,但不能拒绝假设1,因此,无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在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时都应当选择变截距模型。结合上述因果关系的判断,本文初步建立以下模型:
2.判断变截距模型是采取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由于Hausman检验要求先对模型进行估计,而且要求所估计方程含有随机效应,因此,先对模型进行含有随机效应的估计,然后根据随机效应结果判断采用什么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输出结果见表4。
表4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有足够证据表明拒绝原假设,即认为适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3.结果分析。结合前面模型类型和模型效应的判断,本文考虑使用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模型检验结果见下表5。
从表5可知,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影响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流通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增长1.301 9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其弹性系数分别为1.102 7和0.623 8,这也验证了前文的一些理论,即流通业越发达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流通业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本文初步分析和论证了1990年-2008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是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原因。同时,本文使用Panel Data模型进一步探析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对居民消费增长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分别增长1.301 9、1.012 7、0.623 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该地区居民消费增长的速度,西部地区流通业对居民消费增长的作用程度仅仅是东部地区的一半。
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离不开流通业,流通业虽然不是居民消费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但应该是一个很重要因素。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流通业比较发达,无论是流通业的就业人数,还是流通业业态的多样性及流通业规模,东部地区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二)推进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结合前文分析,本文认为东中西部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流通业的发展。
1.对流通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新中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受“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中国各级政府未能对流通产业进行科学定位,流通产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很多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滞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当今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流通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只有大力发展流通业,提高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才能不断促进和扩大消费。
2.结合各地实际,加快流通创新,不断推进流通现代化。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流通创新是流通业发展的关键。流通创新的内容主要有流通制度创新、流通管理创新、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技术创新等几个层面,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有重点地推动流通创新。如制度落后是欠发达地区流通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欠发达地区首先要推进流通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做保障,就无法为流通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更无法从根本上推进其他几个层面的流通创新。发达地区在推动制度创新的同时,则应重点推进流通技术创新和流通管理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让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降低交易费用,不断提高流通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发达地区流通业的发展空间和层次,从而充分发挥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3.各地区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流通业的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一,使得流通业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采取差异性的流通产业发展策略。如东部地区要着眼于流通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中部地区要加大对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等方面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各类投资者创办中小流通企业;西部地区则应通过对流通企业的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流通效率。
4.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城市化促进流通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只有大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以城市化带动流通业发展,为该地区商品流通发展提供充分的市场空间。城市化还有利培养高收入群体,而高收入群体消费者的增加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将会极大地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5.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尤其要尽快解决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影响城市产品和服务进入农村市场,最终影响农村终端消费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提高。当前中国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还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计划,国家投入资金不足,导致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如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农村的道路和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冻冷藏等设施不够完善,大部分零售和批发市场质量检测、信息服务和安全监控等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已成为制约其消费增长的瓶颈,因此,中西部地区应尽快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
(三)研究展望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相关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和深化:(1)由于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如果直接考虑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发展关系可能遗漏居民收入这个重要变量,在进一步建模分析时可以考虑引入居民收入变量。(2)在中部地区,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运用这两个变量建模时就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可以考虑引入工具变量(IV),当然IV的选择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技术问题,同时可以考虑在引入居民收入变量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来考察二者关系。(3)如果能够收集到物流中有关生活资料流通的数据,就可以考虑进一步研究居民消费增长与(生活资料的)物流之间的关系。(4)可以考虑建立Panel Data的协整模型来深入研究这两个变量间的短期和长期协整关系。
注释:
①这里没有包括四川、重庆和西藏,因为重庆在1997年之前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四川在1997年之前的数据又包括了重庆的相应数据,西藏则经济规模很小,如果加入这三地的数据可能会影响分析的准确性。
②由于《中国统计年鉴》没有各个省份1996年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本文中1996年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来自各个省份的统计年鉴。
③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各个省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差异性较小两个因素,本文采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各个省份的居民消费支出进行平减。
④文中流通业发展的数据在1994年以前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商业”数据表示,1995年-2004年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表示,2005年以后开始包括“住宿业”。
⑤考虑到前文的因果分析中只有中部地区的居民消费增长对流通业的发展有因果影响效应,不宜于建立模型和东西部直接进行比较,因而本文不再建立中部的居民消费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