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教育对农村人口转移的突破_农民论文

新一代教育对农村人口转移的突破_农民论文

农村人口转移从下一代教育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农村人口比重按户藉计算至今仍占70%左右,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还很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很重。即使不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仅占2%的水平,而根据中国国情作一定的保留, 中国也需要最终从农村中转移出至少5亿以上人口。 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这部分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济要获得根本性的飞跃发展和持续发展,必须争取在未来几十年里尽快完成这项任务。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绕不过的一个阶段,如何完成如此庞大的转移任务?办乡镇企业,建小城镇,无疑都是一些好办法。这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也已见到成效。但光靠工业发展来逐步吸收农村人口,可能是一漫长的缓慢过程。还有没有更好更多的办法? 笔者在美国中部作了9个月的访问学者,在与许多农民家庭的接触中,深深感到,从农民子女教育入手,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也是一个好办法,一个能够大规模转移而且比较快的有效办法。

美国的工业化早在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时代已基本完成,但此后农村人口的转移一直没有停止过。如果说其早期农村人口转移主要得益于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急剧增长的需求的话,那么战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农村人口的转移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教育的迅猛发展。我接触的很多四、五十岁的朋友,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告诉我,由于土地数量的限制和科学技术发展使规模经济不断提高的要求,一个家庭往往只能有一个人继承父母的农场继续务农,其他子女则在完成学业后离开了农村。在这里,很普及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在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给农民子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除了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和社区办学,特别是一种专门帮助农村青年的4H组织(Head,Heart,Hand,Health)。4H 是一种按政府规定在每个州一所大学设立、并由该大学在每个县设立专门常设机构的农业和教育的合作拓展体系,专门帮助农村青年提高脑手心智能力、技能和自信心。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4H组织的帮助对象现在已扩展到城市青年。很多美国人说他们在年轻时都接受过4H组织的帮助。大学教育在美国更是几乎已达到愿者都能进大学学习的普及水平。全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1994年已达46.5%(注:《国际统计年鉴1997》第525页。), 且学制又非常灵活,不要求连续读书,你可以边工作边读书,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再读书,具有这种经历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也是许多美国人选择的受教育方式。这些措施使相当多的农民子女接受了大学教育或较高水平的专业教育。再加之他们年青,容易接受新事物,向往城市和新的挑战,使他们与老一辈不同,他们有强烈的外出愿望,教育又为他们提供了这种能力。美国人告诉我,如果你老呆在家乡不出去,甚至乡邻们都会看不起你,认为你没出息。此外,就是留在农村继续务农的,一般也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电脑、期货、国际市场,这些在我们来说对城里人也还不是人人都懂的知识,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美国农民都了解,因为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的,又多数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种子改良、化肥农药等方面的发展,也要求现代农民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

我认为,上述发展过程和转移过程对我国农村人口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比父辈更容易产生外出愿望。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往往存在着一种惯性,受到既定模式影响的限制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从子女教育入手,他们容易改变对生活方式的追求,自身会产生强烈的转移愿望。中国农村下一代的教育更为重要,不仅现在农村人口比重很大从而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由于只生1 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几乎没有作到,所以今后中国农村人口的教育对中国人口素质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说,农村教育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状况,是中国经济能否和尽快实现起飞的关键。

同时,教育虽然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但强制实现和强制要求是可能的。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道路基本上都是自发的,但日本却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强制完成工业化的典范,其中,强制性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并获得了很大成功。当时的日本教育法甚至规定,若家中出现适龄孩子没有读书的,家长要为此坐牢。反观中国,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推动中国实现工业化,不仅因为当时清政府在政治上的腐败和社会改革的落后,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同时推进全民的强制义务教育。“义务”这个单词,在英语里有义务和强制两个含义,这正好与实际中出现的情况相象。虽然几乎每个国家都制定了有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制度,但一些国家更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义务教育条件,更强调说服和利益引导;另一些国家如日本则采取了更硬的强制性措施,强迫每个人遵守,违者重罚。

我国与120年前日本强制推行义务教育时的经济条件相比, 不知要好了多少倍。为什么不可以采取更强制的办法推行教育呢?中国今天的经济条件与20年前刚开始改革开放时相比,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特别是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推行强制义务教育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政府和企业都在呼吁工业品下乡,我认为,这种把城市的过剩产品输往农村,把农民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钱挖走的思路,虽然能改善农民当前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较低的相对地位。为什么不象推销城市过剩的工业品那样下功夫研究、推销并劝告农民接受教育?我想,如果我们有谁的弟弟妹妹在农村,我们给他们的忠告,更可能的是劝他们读书而不是买电视。我们还看到,农村在物质生活条件还很艰苦的时候率先实现教育突破的实例,在国内外,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也都存在。《南方周末》1999年2月12日第13 版“贫困县里出状元”一文对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扶贫县甘肃省会宁县,一个“苦甲天下”的贫困县,却人才辈出的报告,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有了文化和知识的农民,可以更积极地去适应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贡献。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互动过程,这也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和实现三次产业调整的方向。读了书的农民不想再留在农村,这对城市既是一个压力,同时又创造了市场,并促使一些意想不到的产业获得发展。笔者甚至认为,中国可不可以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同时进入一个更高的产业结构阶段,也就是说,不一定非要遵循发达国家那样从农业社会阶段到工业社会阶段再到当前正在发生的知识经济阶段的一种传统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这就要靠人。

的确,中国农村的教育事业还非常落后和短缺。有没有办法实现上述设想?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

(1)教育投资相对于工业的投资来说,小得多, 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因陋就简办学,总比不办好,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必须使用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农村学校的条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肯定不及城市。如果我们采取灵活的标准来审批学校,就会看到更大的办学潜力,这是真正为农村人民利益着想的政策。

(2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可以有效地而且很快地从根本上克服教育短缺的问题。改革开放近20年的实践证明,凡是我们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的事业,都取得了蓬勃发展。某些基础设施短缺的解决过程是这样,全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短缺走向富裕甚至过剩也是这样,克服教育短缺的办法也将会是这样。我们相信,教育领域一旦真正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如果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教育,如果我们把教育领域向全社会开放,教育短缺的状况也是能够根本改变的。

(3)教育还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师资, 教育的另一项投入资源,在我国非常丰富。7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复盖了相当大的范围,如果在强调他们自身接受锻炼的同时,能更积极地看到他们的价值,让他们在农村办学,那么中国农村的教育水平今天将会是另一种状况。这种资源今天仍然存在。如城市和工业部门与农村的一帮一对口支援,机关每年下派干部到所属企业锻炼,都是师资资源,这些人中除个别的确有企业才干外,其实多数不一定具备优秀的经商能力,而他们恰恰在文化水平上有优势,他们去农村办小学,帮助农民学知识,可能发挥的作用更大。如果我们采取一种轮换制,动员企事业干部、机关干部、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力量支援教育,人们是能够接受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机关精简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中,出现大批待岗和下岗人员,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这些地方是我国建国后人才最集中、文化水平最高的地方,为何不鼓励这些部门去办教育呢?由于城市人口并不象农村人口那样还有一块土地作为生存的最低自我保障,因此对于下岗和精简人员,国家必须为他们提供最低生活费,既然如此,何不让他们保留并不高的工资而向教育产业分流呢?

(4 )当前所处的产业结构转换的空档期是利用农村劳动力进行积累的好时期。应当看到,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产业的成长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吸收当前急待解决而且不断增长的农村剩余人口。这部分人口的失业对社会和政府虽然没有城市失业人口那样大的压力和矛盾,但毕意对生产力而言是一笔巨大的浪费。如果由农民付出他们的时间,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给予资金和其他方面的帮助,在当前产业结构转换从而出现劳动力需求的较大剩余时期,是一种充分利用好劳动力资源并事实上增加积累的好办法。现在各方面都在寻找拓展市场的路子,笔者认为,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可以包括4个体系:政府体系、 产业化体系、支教体系、自愿服务者体系。也就是说,在强调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培育教育产业、改善支教体系、鼓励献身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愿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教育。

标签:;  ;  ;  ;  ;  ;  

新一代教育对农村人口转移的突破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