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其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见问题论文,青年教师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学校中青年地理教师(一般指年龄35周岁以下或从教10年以内的地理专职教师)占学科教师的比重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向讲台。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教学岗位上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目前各地、各校地理教学的主体,其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就凸显出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然而,如果以一名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的标准来看,不少青年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尚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矫正和改进。
一、教学理念陈旧,教师主宰课堂
【问题呈现】许多青年地理教师的课堂常常是程式化的流程,独角戏式的自我“独自”,课堂上看不到师生的“对话”,教师权威突出。如“到黑板上给我画图示意一下”“给我讨论一下”“你们给我绘制示意图”“给我说出此题的答案”等语言不时地充斥于耳。教师只是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视为需要接受教师不断指导与训练的缺乏知识的人。教学重预设轻生成,重讲授轻活动,只考虑完成自己的讲稿,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与认知特点,忽略了学生作为单个生命体的存在,更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可以与其平等对话的需求。这种只求“教的目标”实现,而不关注“学的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课堂气氛沉闷,使充满时代性、生活性的鲜活的地理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矫正策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判断一节课有效还是无效、高效还是低效,并不是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是否精彩来衡量,而是要看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掌握了知识,是否培养了他们的兴趣与能力,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最终是否在对地理事物感知、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即地理思维习惯的养成。要弄清楚课堂教学是为谁而存在的。在“教”与“学”之间,如果没有“学”,那么“教”自身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没有学生,那么教师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所以,“教”是为了帮助“学”而存在的,教师是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而存在的。“教的目的”要建立于“学的目的”之上,为“学的目的”并通过“学的目的”的达成,来证明“教的目的”的存在与达成。认识到这一点,青年地理教师必须首先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转换传统的课程角色,确立新的课程角色观。地理教学拥有大量的课程资源,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生活性特征是学生学习经验的积淀与储存,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动脑、动手,许多地理知识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或验证。这些都为地理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探究、解决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个性倾向失范,专业功底薄弱
【问题呈现】部分青年地理教师在某些个性品质方面表现出权威型、冲动型与自恋型,甚至存在强迫型和回避型等程度不同的不良倾向。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往往以家长式的专制面目出现,武断固执,盛气凌人,常出现因处理问题不当而伤害学生感情的结果。另一方面,普遍欠缺治学的严谨性、重难点突出性、深浅度适宜性、教师形象得体性、语言生动性、板书布置与设计合理性、字体整齐性、讲课速度适切性、教学节奏起伏性、与学生互动良好性等方面。地理专业功底薄弱,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一些专业知识的曲解和自说自话式的解读,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对引用诗句的理解错误,采用比喻不恰当,对一些基本地理原理的阐述错误和示意图的绘制错误,等等。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水循环中物质迁移就是指水的迁移”“锋面控制下一定形成降雨”等错误表述不时出现在课堂上。
【矫正策略】矫正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对青年地理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提高其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及其道德水准。要为青年地理教师创设健康、和谐、文明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氛围,为青年地理教师优良个性的发展提供潜移默化的激励。要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对青年教师普遍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指导,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积极加以内化。要崇尚求真、求善的科学精神,只有掌握探求真与善的方法,才能够明了事理,与人为善,实现通达的人生境界,最终建构起符合优秀教师要求的个性品质。专业素养提高方面,青年地理教师要在借鉴中感悟,借鉴他人经验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积极主动地观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多与老教师交流经验,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从每个细节学起,特别是要学习老教师认真教学的态度;不能满足于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要从中学地理教育的新要求、地理学科新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钻研地理专业知识和理论;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思,经常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在反思中正确评价自己。
三、课堂提问随意,智慧理答缺失
【问题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及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经常听到青年地理教师问学生:“通过读图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对他的描述说说你的感受。”“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建设‘三北防护林’对北方的环境有哪些作用?”等类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具有临时性和随意性,会使学生由于不得要领、无法驾驭,只能偏离主题泛泛而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课堂上最常听到的是答案为“是”“不是”或“对”“不对”的提问。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青年地理教师普遍对理答这一教学行为重视不够。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不置可否,理答在模棱两可的“对话”中终结。教师常以“是吗”“哦”“嗯”等敷衍,或以教参上的参考答案,或以自身视角解读的所谓“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记忆作为最常用的理答方式。更有甚者,一些青年地理教师很欣赏和惯用“你太棒了”“掌声送给他”“奖励你一朵小红花”等语言或小奖品来回应理答,使人恍若不是课堂。
【矫正策略】青年地理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对实现有效教学价值的认识,在备课时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对学生知识、思维品质、技能和能力的具体目标,确定提问的“度”“量”“面”。既要避免“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要注意设计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问题。例如,“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的问题就可以先从“生命存在的条件”设问;把“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可转化为“沪宁杭地区煤、铁和电力资源均很缺乏,却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是为什么?”课堂提问还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巧妙、有趣且有价值,使提问的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如对“建设三北防护林对北方的环境有哪些作用?”这一问题,教师可分别设计几个小问题去引导深化:“森林对气候有着怎样的影响?东北森林的减少使当地气候有着怎样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沙尘暴越来越频繁,是什么原因呢?”最后再提出“因此我国在北方地区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请问,建设‘三北防护林’对北方的环境有哪些作用?”同时,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各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学优生的思维,又能给学困生带来一定的答题机会。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作答应给予智慧的理答,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课堂教学的必须。理答可以是提示,以帮助学生再思考或将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理答可以是探问,当学生由于知识本身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而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使用探问的方式来变换角度,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理答可以是转问,当一位学生解答有困难时,避免穷追不舍,可以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来进行解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理答可以是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和概括;理答可以是回问,特别是在学生下意识的脱口而出还未进行细致思考的时候,可采用回问的理答方式,既可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又能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四、过度追求形式,课件使用泛化
【问题呈现】在课件的内容选择上重复教材内容。有些本来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解决的问题,却把它搬到课件上,淡化了教材的作用。课件使用过于频繁,有的课件内容繁多,既有文字又有漫画,还有影像资料,一节课变成了课件的演示课,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由于课件内容多,转瞬即逝,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目标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使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新鲜感。用课件代替板书,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整节课黑板上不写一个字。教师在教学中,忙于展示课件内容,很少与学生对话交流,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播放者,学生成了观赏者。许多地理课堂,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不恰当使用,导致知识由过去的“人灌”变为了现代化的“机灌”。
【矫正策略】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在使用课件时要明确使用课件的有效目的,考虑课件辅助教学辅助什么、辅助在何处、辅助的度和量。地理学科的认知范围广,许多是学生无法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的,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能很好地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弥补实践难以体验的局限性,可促使学生去推理、去想象。把教材中的文字转化为一种动感影像呈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地理现象和原理,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坚持“适合”“适时”“适当”和“适度”的原则。“适合”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选择恰当的课件内容;“适时”就是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适当”就是要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和演示节奏;“适度”就是要从教学效果和有利于学生学习出发,少而精,重视实效,有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具体来说,青年地理教师在使用课件时,一要避免过于强调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学会化繁为简,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在突破每堂课的重难点上,不要面面俱到。例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可以采用动态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而不是如一些课堂上所见,单这一问题就出现10多幅画面的PPT演示。二要避免操作中一键到底、“流水式”的演示。要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使用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友好性,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可以设计一些链接网络资料的方式,既体现了资料的时事性、生活性,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三要避免盲目追风,忽视其他媒体的作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有机组合。要重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如地理教学模型、矿物岩石标本的使用。要重视板书、板画的价值,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等内容,通过教师边讲边绘,效果会更好。四要避免装饰性内容过多,内容与形式牵强附会。课件画面以精简为原则,突出教学主题,实现艺术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要杜绝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繁琐界面、花哨的视觉效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