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_农民论文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_农民论文

关于当前农村职教状况的一些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状况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2000年7月份的《中国青年报》上有这样一则消息:《一个洋脐橙卖十斤河北雪花梨的钱》,讲的是国产水果价钱大跌,让果农伤心不已的事。进口洋水果价高还有销路,原因在于洋水果在品种、外观、品味上都超出国产水果许多,并不能一概归之为崇洋媚外。

如果说仅仅是品种的话,还可以理解,但这则新闻接着讲到的就该发人深思了:前些年我国从日本引进的红富士苹果在国际市场上滞销,而日本人自己种的红富士却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原因何在?原来日本果农在苹果挂果后就要把一些弱枝及其上的果子剪掉,以保证结出的苹果大小均匀;在地上铺反射膜,以保证苹果全身通红;注意科学合理施肥用药。这样,日本产的红富士苹果大受欢迎。而中国的苹果却因果农“偷工减料”——省去了剪枝和铺反射膜等工序和施肥用药上的“大手大脚”,导致国产的红富士大小不一、色泽不匀,口味不佳、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拒之于国际市场之外。

看来,透过红富士苹果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农民在素质上的巨大差距,而这恰好反映了两国在农村职业教育上的水平不同。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状况究竟如何呢?由于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劳动强度大,精神生活的单调乏味,是农民的也不愿呆在农村,千方百计想跳“农门”,前些年分配到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也多想方设法脱离了“苦海”。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AI写作到的:“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这里的“他”指的就是“中国乡村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农村教育,又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农村职业教育。虽然陶先生那时就已指出中国的农村教育“走错了路”,然而今天的农村教育也仍处于困境中。陶行知是深刻认识到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为农村教育是要达到“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国,他要叫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也指出了农业和教育脱离的危险性:“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倘有好的乡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之种种科学农业,做个中心机关,农业推广就有了根据地,大本营,一切进行,必有一日千里之势”。还指出,“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当时全中国的人口统计总数),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

虽然陶老先生在七八十年前就把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提到这种高度,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很不景气。特别是近年来,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农村职教举步维艰,一片萧条,有的竟面临生存危机。见诸报端的常是农村职教招不到生,专业教师无课可上,有的要求“改换门庭”,招普中生等等。

农村职教真的是无事可干了吗?农村职教真的到了该关门的时候了吗?

从前面那则消息来看,农民其实最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我国人口的80%在农村,92%的文盲和半文盲在农村。农村不稳,中国社会就不会太平,如果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不提高,中国经济要想大幅度发展,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农业更面临巨大冲击。据报载,国际市场的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价格均低于国内市场价。为什么?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成本高。追根溯源,就必须深刻反思我国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其实,我国也并未轻视农村职教,在2001年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工作报告中专门讲到:“要加快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下面就谈谈笔者对农村职教的一些想法:

一、如何看待农村职教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为什么不守着田地过活呢?想当年,改革开放后几年里,农村发生的惊人变化,为什么如今就不能再现了呢?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那些年粮食增产是一种“政策效应”,土地下放调动的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发展潜力是有限的,正如现在农民自己总结的那样,“收成300斤靠体力,500斤靠肥力,800斤靠智力”。同样的,曾经辉煌一时的乡镇企业如今也举步维艰,有不少因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问题而奄奄一息,因为这种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太有限了。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已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专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江浙一带发展得好的乡镇企业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就全国范围而言,据20世纪80年代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我国有70%的现成新技术不能推广,能推广的,推广速度也很慢,这且不说,还常常发生“机害、药害、肥害”,与日本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这么一个具体的事例:河北农业大学开发太行山时,有许多农民反对果树剪枝的常规管理技术。究其根本,还不就是我国农民素质低,农村太缺乏科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农民多么想富,也不太可能富起来。那些涌入城市打工的又怎么样呢?据调查,绝大部分靠出卖体力挣钱谋生,并且大大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但是他们呆在农村又确实无事可干,只好到城里去找事干。农村真的是无事可干了吗?说准确一点应该是一方面人找事,另一方面却是事找人,因为农业科技长期以来是缺人干,然而农民干不了。如何解决这一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只有靠发展职教。如果把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比作一巨大的“蓄水池”的话,那农村职教就可起到“分流闸”的作用:把农民加以适当培训,掌握一定的技术,分别去从事相关的工作,有的搞种植业,有的搞养殖业。多种经营和特色经营相结合,走专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路子才行。农民掌握科学的植棉方法后所导致的棉花大幅度增产,应用科学饲养方法后导致的养殖业的大发展,掌握手工业品制造技艺后使成本大幅度降低等等,就是明证。所以,我国的农村职教,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培养新型农民的历史重任。事实上,外国是相当注重农民素质的,例如丹麦政府就规定,经营土地者要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取得证书(要求达到中专水平),否则不能经营,也拿不到政府给的优惠。照此标准,我国农民有多少有资格当丹麦国的农民呢?

农业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减轻,农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农副产品供给的增加,农民收入也必然增多,也就会对科学的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服务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农村的各种文化、卫生、服务、建设项目也会相应发展,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将导致社会就业的扩大,这对解决我国的长期就业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农村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激活了,工业产品就有了销路,经济改革中的老大难“国企改革”也就要容易得多。可见,农村职教已成为促使我国经济走向良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它的作用不能仅仅理解为在于解决农民脱贫、达到温饱、奔小康上。

二、如何看待农村职中的生存困难

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用人单位招聘中要求高学历,加之农村经济的落后,文化娱乐的匮乏,农民负担过重,诸多因素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普高热”现象。这无疑地加剧了职中的招生难。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贱视农民,嫌其贫穷、落后、肮脏的社会心理虽有所改变,但至今仍有市场,因而农民想通过考学校跳“农门”来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欲望仍很强烈,扩招使他们这种想法更强烈。这也是形成轻视农村职教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原因之一。

以上可以说是外部原因。下面谈谈内部原因。

我国农村职教课程设置不合理。表现在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不当,课堂讲理论时间过多,田间地头的实际操作和实验太少,学生掌握不了技术,形不成技能,毕业后不能用之于实践。且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有的专业已失去存在的必要,仍在开设,而需要的专业却又无法开设。

教学质量不高。地方政府的认识局限,农村职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多的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场所,只能在黑板上教种田教养猪,学生具体操作太少,技能薄弱,在实践中很难独当一面,导致了家长社会对职教的不信任,职高文凭在许多人心目中黯淡无光。而在德国,十分重视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考试由各行业协会组织,考试内容和要求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受全国各行业的承认。而在我国,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学生质量无保证。

再如师资质量。外国职业教育十分重视职业学校师资质量,如瑞士法律规定,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必须经过四年学徒,并毕业于工程师学校,具有3年以上工程师工作实践后,在职业教育学院学习一年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职业学校的普通课教师必须是中学教师,在职业学校兼过课,并经过两年职业教育培训;实际操作培训指导师傅,则必须经过四年学徒,具有三四年以上生产实践经验,并经过短期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培训。而在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则意味着低普通学校教师一等,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更不用说。这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前些年,高校招生规模没有扩大,普高升学率较低,许多农村家长觉得与其让子女在普高里“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不如让其在农村职中学点实用技术。近年来,国家出于延缓就业压力和拉动内需的需要,逐步实施高校产业化。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保留意见,认为这是“教育大跃进”,有“后遗症”。因为扩招只是推迟就业压力的到来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扩招把一部分本不适合读大学的也招了进来,对其自身、家庭和社会并没什么好处。有人会说,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率有多少,而我国又是多少,因此应该大力扩招。其实,对此问题要正确看待,就以世界上大学率最高的美国为例,它的大学入学率占同龄人的一半左右,但这一比率包含了大量进入专科性质的职业学校,如短期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学生,如果单就大学本科以上而言,则入学率也不到百分之三十。而我国呢,升入高校的大部分都是进入普通高校,进高等职业学校的很少(录取线比普通高校低几十分也招不满)。

三、轻视农村职教的思想根源

可以用“源远流长”四个字来概括轻视农村职教思想的发生发展了。

《论语·子路》中就有:当樊迟向孔子问农问圃时,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很不耐烦的样子。等樊迟走后,就批评开了,把樊迟比作是小人。这就反映了孔子对农业科技的鄙视。这种思想也反映在他的教学内容上,以“四科”施教,并无科技一项,培养的众多人才中,并没有一个是农业科技人才。由于孔子在我国教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这种思想至今仍有很深的影响。

外国也是如此,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设想了一种永恒、稳定的等级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最善于接受教育的人就是统治者,地位最高;具有中等接受能力的人则成为武士,执行命令;那些接受教育能力最差的,就只能担任最低贱的劳动者职责。于是,西方学校一贯的看法就是:学习理念和抽象观念的高人一等,从事各种实践操作和体力劳动的低人一等。这种教育思想对我国近现代的教育观念也有一定的影响。依照这种思想,职教本身就是培养社会地位低贱的劳动者的,人们瞧不起是天经地义的。这些传统思想表现在课程观和人才观上有如下一些特征:

在课程目标上,古代中国是以“学而优则仕”为思想指导,把培养文职官员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古希腊则是把培养雄辩家和哲学家作为己任,中世纪是培养神职人员,都存在偏向性。

在课程内容上,《学记》中说:“诗书礼乐以选士”;《史记》中说:“孔子以六艺教人”,培养的是具有完美人格的君子。从汉一直到清末,四书五经成为学校的主要甚至惟一的课程。只重视人文知识,鄙视科技,工具性和技能性知识严重缺乏,课程内容的片面性和课程结构的失衡性十分明显,也使得中国人长期以来都是“创造不足”而“守成有余”。

标签:;  ;  ;  ;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